漢中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漢中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開放時間
川陜革命根據地是1932年12月徐向前率領的紅四方面軍主力自鄂豫皖根據地戰略轉移,突破重圍,由陜入川后在川陜邊黨組織和川東游擊隊配合下創建的,以南江、通江、巴中為中心,范圍包括二十三個縣政權,約六百萬人口,紅四方面軍擴大到五個軍,八萬余人,1933年成立了川陜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被毛澤東同志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疆域”。漢中是川陜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紅四、紅二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二十九軍在此有過長達數年的活動, 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漢中生活和戰斗過。漢中人民為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鞏固和革命斗爭做出了巨大貢獻。境內留下了陜南特委舊址,陜南軍委舊址(陳小平故居),碑壩石刻標語群,壩溪紅江縣第五區蘇維埃政府舊址,以及陜南戰役的奇襲貓兒洞,巧奪蟒蛇灘等戰斗遺址,涌現了陳小平、陳淺淪等一批革命英烈。
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創建于1980年5月,2006年遷至南鄭縣紅寺湖風景區。位于南鄭縣青樹鎮以南5公里,景區面積約3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8.2%,距漢中市25公里。風景區由桃花島、楠竹林生態園、孤山山莊、天鵝湖、、天然浴場、民俗村、紅寺、祈兒寨等30多個景點組成。景區集觀光、度假、休養于一體,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是漢中最具魅力的生態風景旅游區之一。
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由中國工程院張錦秋院士領銜、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華夏研究所進行設計,主要包括展陳館、愛國主義教育廣場、停車場及水、電、路、綠化等配套服務設施,總建筑面積44020平方米。采用大地藝術的表現手法,將紀念館主題建筑與紅寺湖秀美的自然風光巧妙結合。注重環境和生態保護,突出實用性、地域性、紀念性、標志性和現代性,實現了紅色旅游和綠色旅游的完美結合,該設計項目獲得了2009年全國建筑學會設計大獎。
館內珍藏了川陜蘇區紅軍革命器械、生產生活工具、石刻標語、文件資料1500多件。再現了川陜革命根據地的發展、陜南蘇區人民英勇斗爭和開辟紅色交通線等重要革命歷史事件,是集自然生態、革命文物保護、黨史研究和革命傳統教育于一體的多功能紀念館。成為弘揚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和陜南紅色旅游的中心,打通陜西通往川北的“紅色交通線”連同漢中至四川、重慶、延安的旅游環線的紅色旅游網絡,推動了漢中旅游的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