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井紅軍醫院閱讀理解答案、小井紅軍醫院閱讀理解答案五三
法治的光 生命的火
作者:翁古拉惹
全省法院黨史學習教育暨隊伍教育整頓“人民法官為人民——為添彩·為天平增輝”演講比賽獲獎者演講稿選登
播撒革命火種
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在那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戰斗的年代,在那人努力播撒革命火種的年代,有一艘紅船,靜靜地漂在嘉興南湖上。在那個年代,我們所銘記的,是那聲震耳欲聾的“共產主義萬歲”,是紅船上的代表們確立了中國的成立,更是那些不朽的名字:毛澤東、董必武、李達……沿著光明的方向,中華民族終于在一次又一次的曲折、苦難、壓迫當中站立起來。
回顧這百年歲月,實在有太多值得講述的紅色故事。為了國之獨立、國之存亡,黨史上出現了一大批無產階級革命家們。有魯迅先生寫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發出振聾發聵的吶喊;有劉少奇同志領導工人運動,斗爭“白色恐怖”的革命壯舉;有開國元勛劉伯承發動南昌起義,并在抗戰時期與涼山彝區結下革命友誼的傳奇佳話。
讓我們把目光稍微拉回來,我想問,在今天,在這片土地上,到底還有沒有如同革命歲月里那樣光輝燦爛的名字,到底還有沒有鞠躬盡瘁、奉獻青春的偉大靈魂?
發現平凡英雄
我想說,每一個平凡英雄,就在身邊,就在眼前。把使命背在肩上,法徽印在心里,足跡遍及36個鄉鎮,司法為民的“最后一公里”,他要爬山路、走農戶,他就是美姑縣法院的民事法官——約其爾者,我們都親切叫他“約哥”。
三十多年了,走在這大山里,因陽光暴曬,他皮膚黝黑,身上的制服干干凈凈,腳上的鞋卻沾滿泥土。他調解了數以千計的民事糾紛,在彝區調解的路上,他就是法律的眼睛、法律的雙腿。三十多年了,巡回辦案,他爬雪山、走荒地,在驅車調解的路上遇到過雪地滑坡,險些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就這樣,他走進田間,走上地頭,走到群眾身邊,為彝區群眾送去了司法的溫度。
約哥今年58了,有一兒一女,卻很少聽他談及家人,嘴上念叨的,心里記掛著的,全是工作。三十年扎根基層,他圖什么?念什么呀?北宋張載的《橫渠四句》中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約哥常說:“只有前期的普法工作、送法律到群眾家里做得越多,老百姓的問題和矛盾才越少,日子才越過越紅火。”約哥把三十年青春都給了這片土地,給了這片大山。
我還記得,在一次婚姻糾紛調解中,約哥在面臨上百人的彝族家支沖突時臨危不亂,通過耐心調解勸說,最終促成了雙方家族的握手言和。在面臨沖突時,約哥的腿部被誤傷,可他卻說:“沒事,他們情緒太激動,事情圓滿解決了,誤傷我的,沒什么大不了的。”
我還記得,在一次下村調解的路上,因交通不便,整整十公里,我們就背著國徽,拿著案卷,一步一步走到當事人家里。在返程途中,我們行走在山間,他忽然對我說:“小翁啊,這段時間,我們背著國徽,一起調解了那么多案子。你看,陽光照在這國徽上,它多漂亮啊!”
對約其爾者來說,信念便是不懼苦和累,心中有信仰;責任便是為民一條路,用腳去丈量。我想說,每一個平凡英雄就在身邊,就在眼前。我相信,總有一種大愛能讓人熱淚盈眶,也總有一種力量讓人心懷遠方。
心懷法治之光
每當我看到法院幫扶隊員們在脫貧攻堅的路上風餐露宿,在4000米海拔的高山上走泥濘、過雪地、訪農戶;每當我看到巡回法庭法官們常年扎根在鄉村,顧不了妻子,帶不了孩子,但糾紛解決后將一筆筆案款送到老百姓手中的那份喜悅;每當我看到庭長走進校園,走到孩子們身邊,走上普法課堂,讓法治的春風吹進少年的心;每當我看到黨員志愿者們在社區、在鄉鎮、在村里,為孩子們送去書包,為孤寡老人們送去衣物,為彝族老鄉們送去柴米油鹽……這些人、這些事,雖沒有大壯舉,卻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它像一道道光照耀在每一名法院人身上。
有的人,跟隨光,成為光,并散發光。周春梅,不徇私情,一生奉獻,縱逝俠骨香;李慶軍,不畏權勢,依法辦案,平凡見偉大;鄒碧華,燃燒自己,燃燈司法,一片赤誠心;胡國運,法魂長存,明燈不滅,一心為人民。他們熟悉的臉龐,明亮的眼睛終將會成為星星,照耀在每一名法院人身上。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我們的英雄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著不平凡的司法事業。他們可能是水滴,是碎沙,但正是甘于奉獻、默默堅守的他們,才能夠滴水穿石,才能夠聚沙成塔,才能夠匯聚成政法隊伍的大江大河,才能夠筑造起沖天而起的法治大廈!
司法為民的路上,每一個平凡英雄就在身邊,就在眼前。我們淌過河,爬過山,騎過馬;我們碰過壁,受過挫,流過淚。為民辦實事于我們,就是把調解送到大山深處,送到人民群眾身邊去,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因為基層法官心中都有一個信仰:它是約其爾者,是周春梅,是李慶軍,是鄒碧華,是胡國運,是每一位堅守在平凡崗位的法院人,是每一束照耀并引導我們的法治之光。
司法為民,法魂長存。我將無我,不負人民!
(作者單位:美姑縣人民法院)
十八從軍 四十從警
作者:楊素宏
十八從軍圓兵夢
在共和國成立32周年的那個國慶節后,18歲的我懷著報效祖國、保衛邊疆的雄心壯志,迎著共和國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的硝煙,走進了祖國南疆的綠色軍營。
1984年夏天,收復老山、者陰山的戰斗打響,我奉命上了前線。臨行前,我把遺書裝進留在連隊儲藏室的提包里,一路上唱著《再見吧,媽媽》,奔赴老山83號陣地、627.0高地和南榔后勤指揮所,這是我和戰友們要守衛的陣地。1984年8月16日,是我終身難忘的日子——這一天,我在陣地上的貓耳洞里被批準“火線”入黨。然而,與我同年入伍、同一個新兵班的4名戰友卻在后來的戰斗中英勇犧牲了。
也是在老山戰壕的貓耳洞里,我接到了軍校錄取通知書。那天,連隊指導員穆天榮告訴我:“你是我們連隊組建以來,第一個經過考試考上軍校的戰士。上了軍校后要好好學習!”我捧著那份命運之神送來的“通關文牒”,淚流滿面——不僅僅是因為我的大學夢變成了現實,還因為這份錄取通知書是戰友們用鮮血和生命凝聚成的!
在軍校里,我在學習文化知識、軍事理論同時,也經受著與戰場同樣緊張艱苦的魔鬼式的訓練:每天,五公里、十公里長跑各一趟,俯臥撐、仰臥起坐、收腹舉腿、投彈揮臂等各一百次……盡管被摔打得腿腫腰傷、頭暈目眩,但我還是咬緊牙關:“戰火考驗都經歷過來了,這點傷痛算得了什么?”
我知道,我沒能成為英雄,但在人民解放軍這所大學校里,我所汲取的營養、創造的“奇跡”和獲得的獎勵,已經成為我用之不盡的財富。我用戰風雪、抗缺氧、斗高反的堅強意志,連續40多天在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邊境線行走了4000多公里;以“一個軍事記者西藏邊防哨卡行”的視角,寫下了長篇報告文學《雪山紅旗》及數十篇消息、通訊、散文等作品;用摸爬滾打練為戰、攻書求知建功業的使命感,在桂林陸軍學校、上海外國語學院、南京政治學院完成了我五彩斑斕的求學夢;用榮立1次三等功、受16次嘉獎、多次獲評優秀員的成績,寫下了我軍旅人生的青春篇章……
四十從警再續夢
在綠色軍營奉獻了23年青春之后,2004年春天,年屆不惑的我決定再做一個“從警夢”——從機關轉業到省公安廳工作,再續我的為國為民和制服情結,去體驗執法為民、打擊犯罪、服務百姓的生命過程。我相信,“花過雨,又是一番紅素。”我將以一名普通警察新兵的身份,繼續行走在這富饒美麗的巴山蜀水間,用一顆的心,踐行我從警為民的夢想。
在廣安市,我以省公安廳督治組督導員的身份,歷時7個多月,將所轄5個縣(區)的公安局、所、隊走訪了個遍,指導廣安農村社會治安整治行動。在華鎣山,我沿著游擊隊員的足跡,尋訪了當年“雙槍老太婆”英勇的戰斗故事,走訪了礦區、村社、企業、學校,調研了所屬80多個派出所和警務室,與上千名民警成了好朋友。“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蘆山大地震發生后,我第一時間投入抗震救災行動。在“清網行動”追逃抓捕的路上,我曾親手抓獲過一名叫鄔某亮的網上逃犯……執行每一次任務,不管是大事件還是小事情,我都爽快地接受,傾心盡力地完成。
如今,我已年近花甲,彈指一揮間又已在警營里戰斗了十六個春秋,先后輾轉公安宣傳、刑事偵查等多個工作崗位,使命催征,更感緊迫。因此,我十分珍惜每年下基層派出所跟班學習鍛煉和調查研究的機會,站崗執勤、勘查現場、追逃抓捕、值班熬夜、接待群眾……每一次,都經歷不同考驗,都有不同收獲。
我想,我的人生和夢想,就是能夠幸福地工作著,并能以我綿薄之力為我所摯愛的人民公安事業獻計出力,為我所熱愛的祖國和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我個人的生命會有終點,但只要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個人的理想之夢就永遠處在新起點上。正所謂“老牛自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在奔小康、筑強國的新時代偉大征程上,我將繼續逐夢前行。
這,就是我——一個普通員的人生履歷。
(作者單位:四川省公安廳)
讀《一個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憶實錄》有感
作者:陸偉
寫回憶錄的人很多,我看到過、讀到過的回憶錄也不少,但以“幸存者”自稱并作為自己回憶錄名字的就鮮見了。當我踏上中國革命的搖籃、第一塊革命根據地——井岡山,在小井紅軍醫院烈士紀念碑前聽到關于她人生經歷的生動講解時,在“與紅軍后代面對面”活動中聆聽她的孫子平實感人的講述時,我的內心徹底折服了。一塊墓碑、一個故事、一段講述,讓我們走近了一位讓人無不為之動容的革命先輩——曾志。在被這位員身上透射出的崇高精神、折射出的人性光輝深深洗禮的同時,我急切地拜讀了《一個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憶實錄》。
這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志在病榻上以回憶錄的形式寫成的一本自傳,分為上、下兩冊,共十七章,從“少兒時代”到“照人余光”,曾志追憶了自己的家世、坎坷的人生經歷、婚姻家庭,以及與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交往,回憶了自己親歷的中國革命、建設的各個時期的重大事件……在這本書里,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革命與中國歷史上不少鮮為人知的真實歷史。
線上線下讀評這本書的人很多,仔細想來,原因應當在于“本真”二字和曾志身上反映出的人性光輝。細細讀來,你會從她改名曾志的舉動和“就是為我們女性爭志氣”的回答中,感受到她的人格與操守。你會從這樣一個年僅15歲、出身豪門的美麗少女,毅然加入中國、投身革命,并在此后的72年間,無論是槍林彈雨還是生離死別均面不改色的實踐中,感悟到一名黨員堅定不移的崇高信仰。你會從她蒙受過8次黨紀處分和前后40年政審,卻始終從未動搖過自己的信仰、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行動中,體會到一位革命者對艱難險阻、困苦屈辱絕不低頭的頑強意志和對光明希望堅信不疑的堅定信念。
你會從她迫于戰爭環境,毅然舍棄還在襁褓中的3個孩子,身居高位而廉潔自律,國事家事經緯分明,直到去世她的兒子仍在井岡山務農的人生經歷中,明白她作為一名女性、更是一名員“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覺悟和對人生事業高度負責的忠誠態度。你會從她在生命彌留之際,在題為《生命熄滅的交代》的遺囑中強調了10個“不”,在身后捐出自己全部積蓄,把遺體交醫院解剖,有用的留下、無用的火化,一部分骨灰安靜地歸葬井岡山的一棵樹下作肥料,另一部分則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塊大石頭下的靜靜囑咐和交代中,領會到一位女革命家為信仰和信念甘愿獻出自身一切的無私奉獻。
你也許會問她是怎么做到的?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信仰?什么樣的精神?什么樣的人格力量?《一個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憶實錄》中自有回答。
《舊唐書》有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捧著這本書,仿佛就是在直接聆聽這位女革命家無聲地講述自己心酸、平凡而又極其偉大的人生史。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們在追求物質滿足的同時,可能也有不少人時而感慨:我們在追求并得到些什么的同時,也在失去些什么。時光雖已漸漸走遠,但從這本寶貴的歷史記憶中,我們讀到的曾志仍是那么鮮活、那樣有血有肉。
女革命家曾志奮斗一生,僅在井岡山上一棵松樹下留下1塊1米見方的石頭“墓碑”,以及上面刻著的“魂歸井岡——紅軍老戰士曾志之墓”13個字,但她留給人們無形的東西太多太多,那是一種崇高的精神與無窮的力量,是一筆沉甸甸的寶貴精神財富。讓我們走近這位革命的幸存者,常常拜讀她、感悟她,時時記得、時時拾起做人的那一份本真!
(作者單位:興文縣政協)
破陣子·興替
作者:袁棋奎
青衣一腔熱血,輝煌已然百載。南湖中開天辟地,井岡山上星火傳。三年紅遍天。
紅旗飛揚泣血,歌聲總詠不朽。洗盡神州大地惡,紫禁城里新中華。國運由此昌。
(作者單位:宜賓市南溪區人民法院)
漁家傲·訪延安
作者:王曉鐘
月暗霜白疑無路,敵媒忽報落腳處。關山重重現征途,行人語,千百紅旗風中舞。
魏巍寶塔接天柱,窯洞燈光撥迷霧。滾滾延河東流去,擋不住,燎原星火初心故。
(作者單位:成都市武侯區人民法院)
踏莎行·火車
作者:劉云
秋月春花,晨風曉露。載人載物穿云霧。車頭帶路展鏗鏘,飛奔只在爭朝暮。
大海高山,豪言壯語。初心不禁迢迢路。前行負重影翩翩,地平線上新篇賦。
(作者單位:成都鐵路公安局貴陽公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