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寺是求什么的-棲霞寺求什么比較靈驗
南朝古剎棲霞寺位于南京市東北22公里處的棲霞山上,是南京現存歷史比較古老,也是規模最大的寺院,創建于南齊永明二年(484),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
棲霞寺占地四十多畝,坐東朝西,依山勢層層上升,格局嚴整美觀。從西門進入,走過一座橋,便是棲霞寺的牌樓,放眼望去,棲霞寺掩映在深秋的紅葉之中。
金剛殿
古寺的山門也稱金剛殿,單檐歇山五開間,檐下“攝山棲霞古寺”匾額是集清高宗皇帝御筆而成,兩邊的對聯:棲山觀自在,霞水樂長安。
走過山門,門前是一片開闊的綠色草坪,深秋的棲霞,楓林如火,漫山紅遍,金色雕塑之上,大方廣佛華嚴經精雕細刻。
明鏡湖
明鏡湖波平如鏡近似正方形,為清乾隆年間興建,四周是蔥郁的樹木花草,遠處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氣清新,景色幽靜秀麗。
“彩虹明鏡”碑為書法家尉天池所題,蒼勁渾厚,瀟灑豪放,背面刻有《復建明鏡湖碑記》,記述明鏡湖水枯橋斷的時間、原因以及復建經過。
湖中立有數米高的石質觀音菩薩,湖上建有六角形彩虹亭,九曲橋與岸邊相連,湖光山色倒映水中,美不勝收。
月牙池
走過明鏡湖,便是清澈見底形如彎月的月牙池,在微風吹拂下,蕩起層層漣漪,沿池的漢白玉欄桿,雕刻水禽花卉,頗有藝術情味。
鐘樓
鼓樓
寺前分立著完全對稱的鐘樓和鼓樓,匾額為清同治年間廣東探花宋襄所書。每年的12月31日,棲霞寺會舉行迎新年撞鐘祈福活動。
明征君碑
明征君碑亭位于棲霞寺彌勒殿前廣場北側,是初唐為紀念明僧紹而立,碑文為唐高宗李治于上元三年(676)親自撰寫,唐初著名書法家、襄州刺史、衛尉少卿高正臣所書,碑陰“棲霞”二字,相傳為唐高宗御筆,筆力遒勁,氣勢開闊,確有大家風范。
1300多年來,明征君碑刻歷代均有碑亭保護,是南京地區保存最完好的最大的唐代碑刻,字跡清晰可辨,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現碑亭建于民國年間,左側有趙樸初重修棲霞寺碑記亭。
百年銀杏
寺前的百年銀杏,歷經歲月變遷,依舊光彩奪目,一陣大風吹過,葉片翩翩起舞。
彌勒殿
過御碑亭向東,登石級而上,便來到棲霞寺彌勒殿。彌勒殿青瓦紅墻,三門并立,中門石匾上書“棲霞古寺”,兩側門匾上分別書寫“六朝勝跡”和“千佛名藍”。
步入殿門,迎面一尊彌勒佛坐像,袒胸露腹,開懷暢笑。彌勒造像是根據五代時期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在彌勒殿的兩側,分別供奉四大天王。一般的寺院供奉彌勒與四天王的殿堂都叫做天王殿,而棲霞寺稱為彌勒殿。
毗盧寶殿
走出彌勒殿,穿過丹墀,高大的臺基上,矗立著宏偉莊嚴的毗盧寶殿,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開間,為明清建筑的典范之作。
大殿上層檐下 “毗盧寶殿”四字分外耀眼,重檐之下“萬德莊嚴”“法從斯仰” “會真如處”三塊金匾,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步入大殿,迎面高大的須彌座上,端坐著高5米的金身毗盧遮那佛,面容飽滿寧靜,妙相莊嚴。
出大殿后門,回頭仰視,門額上書:“度一切苦厄”, 兩側對聯為:“無機不被萬里無云萬里天,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是對觀音大士的贊美。
方丈門
出毗盧寶殿后門,拾級而上,即為方丈門,廊柱上楹聯為“方壇說法人天喜,丈室談經花雨香”,大門兩側有篆書楹聯:“獅子窟中無異獸,象王行處絕狐蹤”。這里贊頌的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入方丈門,沿廊階而上,便是藏經樓,為全寺最高處,如今藏經樓已不再對外開放。
來到棲霞寺,自然不能錯過舍利塔,棲霞寺舍利塔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最早的密檐式舍利石塔,這座經歷了千年滄桑的“南唐孤塔”集合了當時最高水平的建筑和雕塑藝術,稱其為南唐佛教的藝術極品。
《建康志》記載,舍利塔是隋文帝楊堅埋葬舍利的處所,始建于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距今已有近1400多年的歷史,是江南最古老的石塔之一。
舍利塔
這座密檐式舍利塔五級八面,塔高18.04米,全用白色石灰巖石砌造。自下而上分為塔座、塔身和塔剎三部分,雕刻的龍、鳳、魚、鱉、石榴、鳳凰等圖案清晰可見。
中間束腰部分為八面體,八個轉角處均雕作半圓形角柱,角柱之間浮雕釋伽牟尼"八相成道圖",描繪了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一生中的八個重要階段,依次是托胎、誕生、出游、苦行、坐禪、說法、降魔、涅磐,是棲霞寺舍利塔塔身浮雕的最珍貴也是最精彩的部分,為我國五代時期佛教藝術的杰作。
千佛崖石窟
棲霞山千佛崖石窟緊鄰舍利塔,是南京地區現存的唯一的六朝佛教石窟遺跡。
千佛巖經過1500余年的陸續修飾增筑,石窟佛龕大小錯落,點綴在石壁上,共有佛龕349個,包括所有的大小造像共515尊。
三圣殿
其中以最早開始施工的第一個佛龕“三圣殿”最負盛名,佛龕和三尊大佛都是在山崖原巖上直接鐫刻出來的。正中無量壽佛坐像高達12米,兩側分侍觀音、大勢至,造像身段勻稱,線條流暢。三佛衣褶作風與云岡石窟酷似,而開鑿年代比云岡石窟還早十七年,有“江南云岡”之譽。
但由于這里的石質屬于石英砂巖,質地粗糙,易于風化剝落,加上當年一些人為的因素,致使這里的佛像損毀嚴重。
沿著千佛巖旁邊的青石臺階,山路彎彎曲曲,雖然不是很高,但走起來仍很吃力。
這是紗帽峰,處千佛巖之巔,被千佛巖眾佛龕環抱,因形狀似烏紗帽而得名,乾隆南巡到此,嫌其名俗,遂賜名“玉冠峰”。
乾隆行宮遺址
順著山路,我們找到了乾隆行宮遺址,雜草亂石中,絲毫看不出當年行宮的模樣,歷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臨棲霞山,據說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五次都在棲霞山行宮駐蹕。
“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隋文帝詔建的舍利塔,唐高宗御制的明征君碑,與南朝的千佛巖石窟,號稱“隋塔唐碑千佛巖”,是棲霞最富盛名的三處國寶,加之山前寺后許多古人題刻,為棲霞山平添了許多的人文之美。
棲霞山以諸多藥草可以攝養又名攝山,被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是我國四大紅葉觀賞風景區之一,那滿眼的火紅,從半山腰一直燃燒到了山頂直至遙遠的天邊,是棲霞山的深秋最讓人流連忘返的楓葉,用肆意流淌的色彩,將山林渲染成了一幅美麗的油畫。
旅游小貼士:
1、門票價格:25元/人次(淡季),秋季紅楓節期間為40元/人次(旺季);1.4m以下兒童、70以上老人免費,學生及60歲以上70以下老人半價。
2、開放時間:7:00-17:00
3、交通信息:目前前往棲霞山僅為公交線路。乘坐公交車138路、194路、195路、196路、206路、327路、332路、342路至“棲霞”站下;197路、344路、D21路至“棲霞山”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