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廟是哪四大-四大文廟是哪四大文化
吉林是一個歷史底蘊深厚、文化古跡眾多的地方,而這些文化古跡,更值得我們去探尋。文廟又稱“孔廟”,是祭祀中國文圣孔子的圣地。然而在清王朝,想要在東北修建一座文廟,卻是相當不容易。據《吉林通志卷》記載,雍正二年(1721年)朝廷官員曾上奏皇帝,請求在吉林建文廟,遭到雍正皇帝的反對。
皇上認為:“我滿洲人等,因居漢地,不得已與本習(武備)日以相遠,惟賴烏拉(吉林)寧古塔等處兵丁,不改易滿洲本習耳。”作為滿族的發祥地,清王朝入主中原后,一直視吉林為戰略要地,對這里實行封禁政策,并強調“重武抑文”。由此可見,當時的清王朝對吉林是反對建廟興學的。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滿漢文化不斷地交融。公元1736年,清乾隆皇帝繼位。作為相對開明的皇帝,乾隆清楚,要想強大清統治地位,必須促進“滿漢一家”的文化融合。所以,乾隆皇帝一紙詔令,欽命在東北修建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吉林文廟開始了他數百年的興衰故事。
永吉州文廟選址吉林城內東南隅,是吉林修建的第一座文廟,也是吉林文廟的前身,于公元1742年落成。永吉州文廟建成后,興辦學校之風日盛,為滿漢子弟讀書求仕鋪設了通道,使得儒家文化也得以在吉林傳播。公元1790年,吉林城又遇火情,在這場大火中,吉林學府、永吉州文廟全部焚毀,后期對其進行修復。
1906年,光緒皇帝將祭孔與祭天、祭地、祭祖同為最高祭祀。第二年,首任吉林巡撫朱家寶認為原有的文廟簡陋,不足崇禮,聘江蘇訓導管尚瑩去關內考察文廟,決定在東萊門外擴建新廟,也就是今日的“吉林文廟”。
1909年,全新的吉林文廟占地16354平方米,南北長221米,東西寬74米。四周紅墻高達3米,三進院落,內有64間殿堂。其中大成殿擁有傳統的建筑藝術風格,采用罕見的黃琉璃瓦覆頂。正面重檐間高懸“大成殿”牌匾,頂部正面為九龍,背面為九鳳,九踩斗拱錯落有致。門內東置晨鐘,西置暮鼓。門前立有同治十年修廟記事碑,兩側為“金聲”、“玉振”邊門。
殿內孔子、十二哲人等塑像表情端莊,神態溫恭,塑像上方懸有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御書匾額。殿內陳列425件祭器、樂器,東西山墻上分別繪有長13米、寬7米的巨幅壁畫“水龍圖““火龍圖”,別具一格。文廟正門兩側是東西轅門,東門懸“德配天地”,西門懸“道冠古今”匾額。 每柱頂端蹲踞著的神獸形象怪異,形成了吉林文廟獨有的特點。
吉林文廟是東北文脈之始,文脈之源,與曲阜孔廟、南京孔廟、北京孔廟并稱為中國四大文廟。這里記錄了孔子生平事跡展覽、圣跡石刻圖陳列。在廟內東南角碑林,收藏著34方清末民初具有歷史價值的碑刻。
如果有幸在落雪的冬日里走進吉林文廟,紅墻黃瓦在白茫茫的天地間格外耀眼,雖處于鬧市,卻獨守一方寧靜。推開院門,仿佛踏進歷史長廊,每一景、每一物無不吸引著人們靜靜思考、細細品味。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李俠
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