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空寺有必要上去嗎-云岡石窟和懸空寺哪個值得去
朋友要我給他推薦一個景點,要求比較多,要有自然風(fēng)景,有人文故事,有美食,有民俗;要有山,要有水,爬山要有點難度,但是不要太累,水要各種形態(tài),有靜有動;景觀還要有特色,不要太大眾,但是名氣絕對要大,但是很多人卻沒有去過,絕對可以發(fā)朋友圈顯擺的那種。當(dāng)然,距離西安不要太遠了,著急了一天可以逛完,松泛些兩天也行。
這要求高不高?不高,對于我們風(fēng)水寶地大西安,這些都是小意思,關(guān)中陜南陜北,山川異域,風(fēng)月自不同天,想逛個點新鮮的地方還不容易嗎?
我推薦的是隴縣。一說隴縣,很多人都想起來了關(guān)山牧場,是的,關(guān)山牧場固然不錯,西安人夏季經(jīng)常去避暑,住住帳篷看看草,騎騎馬兒溜溜娃。我說的是關(guān)山牧場向前面一些,陜甘交界的龍門洞森林公園。全國有很多龍門洞,但是這個龍門洞與眾不同,它是丘處機悟道建立宗派的地方,道家全真龍門派祖庭。丘處機——知道不?楊康他師父——知道不?《射雕英雄傳》——知道不?天下的道教分為全真和正一兩派,而全真的主流是龍門派,特別是在北方,你走進的道觀,基本上都是龍門派主持的,而這里就是龍門祖庭。
如果你對宗教不感興趣,那么知道北岳恒山懸空寺吧?不管有人評價什么五大懸空寺還是七大懸空寺,龍門洞的懸空寺之險,絕對不在恒山懸空寺之下。
七月底,我們驅(qū)車到隴縣,過寶雞后高速上的車就很少了。下了高速不多久就到了,總共三個多小時。隴縣的天氣較之西安是比較涼爽的,這里是四A級景區(qū),但是人很少,大門外的停車場沒有幾輛車。順著溝道的水泥路前行,看著山花爛漫,聽著鳴鳥啁啾,心情一下就輕松起來。
打開百度APP看高清圖片
小路上迎面一座石牌坊,不看內(nèi)容,看落款:沈鵬,范曾,張海。稍對書畫圈有些了解的就知道名頭都不小。龍門洞景區(qū)號稱三十六洞洞洞有神仙,二十四潭潭潭藏真龍。道旁的溪水清澈,隨峰宛轉(zhuǎn),時有鳴泉飛瀑,平添許多的清涼之意。
沿路的涼皮攤很多,不對,這里應(yīng)該叫做釀(rang)皮,和西安的面皮是有些區(qū)別的,這里種的是春小麥,蒸涼皮時要加入堿水,吃起來更加的筋道。釀皮里拌些野菜,很是爽口。我對景區(qū)的飯菜是比較忌口的,但是這里卻不需要,吃了兩碗,才十二元。
游客不多,賣釀皮大嬸子也沒有什么事情,她一指對面山崖,說看見那幾個大缸了沒有,我們只貪看路邊的山花,那里細看山崖?大嬸子開始賣弄起來:以前這里有個老道士“陳野仙”,到甘肅化緣,華亭鎮(zhèn)上一個賣瓷器的說:莫錢,你有本事把我的大缸拿走,就舍給你了。農(nóng)村人裝水的大缸有近一人高,一個人怎么扛得動?老道士倒是拱手稱謝。結(jié)果晚上狂風(fēng)大作,店里的大缸全部因風(fēng)而起,飛入半空不見了。后來鎮(zhèn)上百姓到龍門洞上香,就發(fā)現(xiàn)這些個大缸,上面還有那個店鋪的標(biāo)記。我順著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一排大缸。想想人上去都沒有路,這個大缸難道真是大風(fēng)刮上去的?
我們時間安排得有些緊,早陽洞什么就不去了,直接過橋往懸空寺方向走去。一路過財神殿、青霞洞、禹王洞,這是路邊能夠看到的,其實路邊還有很多的小洞,只是不通路,難以攀登。到定心峰的路,基本上是比較好走,雖然氣喘一些,累一些,還是可以接受的。定心峰的位置很有意思,一峰突兀,橫斷山谷,但不是很高,說是峰主要是因為陡峭。爬了十來米就到頂端,我想著在這里如何盤腿打坐,但是沒有人照相,我這個大俗人也沒有仙風(fēng)道骨的樣子,就算了。定心峰突兀在山谷中間,四面風(fēng)光一收眼底,特別是絕壁的懸空建筑,更是險絕,建筑物不是順著絕壁建造,而是就著絕壁的縫隙凹進去的。有的還能看到通往上面的棧道,有的什么都沒有,我懷疑是道士成仙,飛升而上。
定心定心,心不定,就不得大自由,“定心無一物,法樂勝五欲”,東坡先生的心是定住了,一定就是幾百年。
下了定心峰,就到了龍門洞天,這里有一大片平地,所以就成了最大的一片建筑。這里是翻新修建的,漆彩鮮艷。這里的道士也多了,打簽問卦的都有,還有畫一些古古怪怪的文字。吸引我的,倒是旁邊有一個正襟危坐的青年道士,專注地看著桌面,桌面上放著IPAD,旁邊還有一部手機,應(yīng)該是在學(xué)習(xí),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他很是有仙氣的。
從龍門洞天出來后,從右側(cè)登山,一路過了龍王殿,就是棧道了。棧道是在絕壁上搭建的,由嵌在石壁上的鐵桿,托著三四塊木板組成的,不足一米寬,兩個人相向過時需側(cè)身,當(dāng)然兩邊有鐵鏈保護,下臨深淵。棧道時時有鐵鏈軟梯垂下,上通有建筑,不過軟梯都是下部用鐵絲卷起,當(dāng)是景區(qū)害怕游人不顧危險,膽大攀爬,旁邊的太白殿就是如此。
棧道旁邊還鑲嵌有很多碑石,很多都看不清楚,字跡漫漶,多是記載朝山進香的事跡。唯有一塊碑上大書四字“天衢云步”,甚是清晰,仔細看小字,是康熙年間的,下刻有眾多人名,當(dāng)是共同進山的人。
走到棧道的盡頭,抬頭是一處建筑“無大清虛洞”,旁邊有一碑,上書“小華山”。我倒是很不感冒,一些景點,動輒喜歡“傍大款”,自詡比某某名勝差那么一點,可不知道,這樣子實際是放棄了你自己的個性,如同生而為人,你是你自己的唯一,別人的精彩是別人的,可不要在別人的陰影下喪失了自己的存在。龍門洞生而有靈,會很傷心的。
再往上還有三層,這里就是拉著鐵鏈從建筑的底部穿過去。雖然是鑲嵌在石壁縫隙的建筑,但是飛檐斗拱,氣勢不減。進去后三轉(zhuǎn)兩轉(zhuǎn),到了第二層建筑,我有些傻眼了:第三層建筑就在頭頂,用鐵焊接的梯子直上直下,旁邊焊接了保護的鐵條,通道狹窄,我背包上是不行了,有磕絆。我拜像,把背包放在旁邊,踩著鐵梯上去,這個梯子中間竟然還要轉(zhuǎn)一個彎,一腳如果滑脫,就吃不到明天的饃饃飯了。
摸索著上去,就到了混元頂,是龍門洞最高的建筑了。地面不大,真是方丈之地,眼望對面青山隱隱,倒是有出塵之想了。這里的懸空建筑不僅是險絕,更是巧妙,充分利用著自然地勢,引路而上。我倒是想幾百年之前,這些修道人為何不在方便的平地修煉,非要到這絕壁之地。同行朋友倒是說了一句:終南山的修行者為何要舍棄紅塵,進入深山老林呢?同此理矣。
下來到八仙殿門口歇息,轉(zhuǎn)身卻發(fā)現(xiàn)一個道人在殿側(cè),一人一桌一椅,抽著一支煙。我如遇知音,奉上一支。吸煙的道人一般都是很和藹的,他彈彈煙灰,揮袖一指:你沒有看看磨性石?我一聽,后悔了,過丘祖洞時,丘祖每天抱上抱下的磨性石怎么忘記了,看來無緣。道人倒是不緩不急地說:無緣就是有緣,不見即是相見。
下山的時候,路遇一老道,頭戴莊子巾,須發(fā)斑然,卻被一小兒攔住扭打。小孩子是旁邊攤主的兒子,頗為無賴,老道人卻左右騰挪,不以為是冒犯,似是常常如此。而小孩子的母親口中雖然教訓(xùn)著自己的孩子,卻絲毫沒有管教的意思。
道家講風(fēng)水,講洞天福地,并由此列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誠心修道之人,為了尋找有靈性的地方,煞費心力。丘祖是得道之人,他說“福地名山何處有,長春即是小蓬壺。”福地名山在那里,就在你自己的心里,人本身就自帶風(fēng)水。丘祖在龍門洞賦有詩云:“南望龍門一豁開,東遷鶴馭再頭回。深知此域因緣重,未許他方道德該。”就是說,此地和自己大有因緣,有因緣的地方就是福地,所以就不去其他地方了。于是,他就在這里悟道大成了。
我天性愚鈍,無從修道,但是從丘祖這里,我也悟到了一些道理,人要追求適合自己的東西,適合自己的地方,就是和你自己有因緣的地方,就是你的洞天,就是你的福地。
我想著看IPAD學(xué)習(xí)的道士,吸煙的道士,與兒童游戲的道士,或許他們已經(jīng)找到他們洞天福地了。
離開時看見一個大門撰一聯(lián):道院無門清風(fēng)掃,山門不鎖白云封,橫批:物外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