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最值得看是哪個窟,榆林窟特窟哪個窟好
榆林窟在莫高窟東側一百多公里,瓜州縣城南七十公里處,形制與莫高窟相似,屬于莫高窟藝術的一個分支。現(xiàn)存有完整壁畫洞窟43個,這其中東崖32窟、西崖11窟。這里保存著彩塑272身、壁畫5650余平方米,年代從唐代至元朝不等(其中有些彩塑清代重修過)。雖然造訪此處的游客較少,但其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卻絲毫不遜色于敦煌莫高窟。
榆林窟外景
榆林窟第2窟建于西夏,元、清重修。平面為方形,覆斗形頂,中心設佛壇。佛壇上存清代塑造的文殊菩薩及侍從一鋪七身。東壁中央畫文殊變一鋪,文殊上部畫有涅槃圖。南北兩側各有一鋪說法圖,在文殊變與說法圖之間及正壁兩邊共有四幅條幅式畫面。南北兩壁各畫說法圖三鋪,從聽法的菩薩和天龍八部眾神的形象及服飾看,具有西夏人物的明顯特征。西壁門南、北側各畫水月觀音一鋪。下部畫西夏供養(yǎng)人的畫像,并有西夏文題記。
2窟內景(西夏-元-清)
榆林窟第2窟最大的亮點為西壁門南北兩側各有一鋪美輪美奐的水月觀音圖。南側的水月觀音圖,在透明的巨大身光圓輪中,映襯出一位頭戴寶冠、項飾瓔珞、長發(fā)披肩、腰系長裙的觀音菩薩。觀音右臂輕輕搭在屈起的右膝上,右手輕拈串珠,左手微撫巖石,悠然自在、若有所思地坐在水邊的巖石上。畫面左下側,龍女雙手合十禮拜觀音。
2窟西壁南側水月觀音圖
北側的觀音肩披綠色大巾,下穿紅藍二色裙,左手撫左膝,右手持飄帶自然伸到胸前,神情悠閑地坐在巖石上。海面上一童子正乘云而來,合掌向觀音禮拜。天空彩云浮動,一彎新月高懸天際。右下角可見一位年輕的僧人身披袈裟,雙手合十,仰首地隔水遙禮觀音。僧人身后有一位頭戴金環(huán)、披散著頭發(fā)、形貌如猴子的男子,右手舉到額前遙望遠方,左手牽著僅僅露出頭部的馬。此畫面表現(xiàn)的就是玄奘取經的故事,僧人是玄奘,猴臉人物是孫悟空,歷史上玄奘去西天取經時也路過了瓜州。由此可見在明中期吳承恩的著作《西游記》成書之前,玄奘西游的傳說故事就已經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了。
2窟西壁北側水月觀音圖
2窟西壁北側玄奘取經圖
榆林窟第3窟建于西夏統(tǒng)治瓜州晚期,窟內紛呈漢、族及顯宗、密宗的內容和藝術,是這一時期藝術最成熟、最典型的洞窟,獨具特色。本窟坐東向西,平面為長方形,窟頂為淺穹窿頂,窟中央設八角形三級佛壇,為曼荼羅(壇城)形式。窟頂中心是金剛界五方佛曼荼羅,四周畫邊飾、瓔珞垂幔及千佛。
3窟內景(西夏-清)
本窟亮點頗多,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分立于壁門兩側的四米高的西夏文殊變與普賢變壁畫。西壁門北的文殊變繪文殊菩薩及眷屬在云海中行進,上部有雄奇的山水為背景。文殊菩薩手持如意安詳?shù)刈谇嗒{背蓮花座上,周圍有帝釋、天王、菩薩、羅漢、童子等圣眾錯落有致地簇擁在文殊周圍,一行人共同渡海前行,場面蔚為壯觀。
3窟文殊變壁畫(西夏)
3窟文殊變壁畫局部
西壁門南的普賢變上,普賢菩薩手執(zhí)梵篋坐于六牙白象背上的蓮花座,梵天、天王、菩薩、羅漢等侍從,錯落有致地跟隨在普賢菩薩周圍。普賢身后,奇峰突起、霧鎖山腰,瀑布飛泉一瀉千里,寺院樓閣錯落有致,水榭雕欄曲徑通幽,竹舍茅屋清靜簡樸,遠近山水相映成趣,南國草木馥郁繁茂。
3窟普賢變壁畫
3窟普賢變壁畫(局部)
在普賢變左側的一角,同樣有玄奘取經圖,師徒二人均雙手合十做禮拜祈禱狀。這兩面壁畫宋元工筆畫特征明顯,可謂曹衣帶水、吳帶當風,人物栩栩如生,服飾輕盈飄逸,山水景色錯落有致,云霧海浪波瀾壯闊。更令人震驚的是,兩面壁畫上皆未發(fā)現(xiàn)墨線,由此推測這兩面巨幅壁畫可能未打底稿,應為一位不知名的畫師一氣呵成所繪制。
3窟玄奘取經圖
25窟也尤為讓人印象深刻。本窟為中唐時期吐蕃占領瓜州之后所建造。此窟分為前后室:前室之前有進深較長的前甬道,前室平面橫長方形,一面斜坡頂,經過較短的后甬道進入主室。主室為平面方形的覆斗頂窟,中央設方形佛壇,壇上僅存主尊彩塑像一身,為清代重修的結跏趺坐像,其余彩塑已毀。
本窟壁畫保存良好,色彩鮮艷奪目,人物豐滿生動,主要內容有:前室門上殘存有毗沙門天王赴哪吒會,門南和門北分別繪南方天王和北方天王;主室窟頂殘留有千佛;正壁繪密宗八大菩薩曼荼羅經變;北壁繪彌勒經變;南壁繪觀無量壽經變;前壁門兩側分別繪文殊變、普賢變。豐富的佛教人物繪畫中也包含了豐富的唐代生活場景,如舞樂圖、吐蕃婚禮圖、耕種圖等,可謂大千世界盡在其中,讓團員們嘆為觀止!
25窟內景(中唐)
25窟南壁觀無量壽經變壁畫
25窟南壁觀無量壽經變中的樂舞圖
25窟北壁彌勒經變圖
25窟北壁彌勒經變圖中的吐蕃婚禮圖
25窟北壁彌勒經變圖中的耕種婚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