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館適合賣什么附帶品_面館適合賣什么附帶品賺錢
在西安,最不缺的就是面館。在面館里,你會發現來這里吃飯的人一般都會做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扒蒜。
陜西按地勢與地形構造的不同,分為陜北、陜南和關中三個地區:
陜北地形以毛烏素沙漠、黃土高原等為主,主產小米與高粱。那里的雜糧很有名,當地人喜歡飲酒。有酒必然有肉,陜北人豪爽粗獷的氣質通過飲食就可以表現的淋漓盡致;
陜南與四川,湖北相交,在秦嶺山的南邊,氣候溫和,水量充足,適合種植水稻。陜南人以米飯,湯食為主,舉手投足間透露著清秀隨和;
倚靠渭河的關中地區,自古就是糧食產地,這里秋播小麥,夏種玉米,面食則成為當地的主要飲食。
陜北因干旱少雨,主食食材需要從關中進購,面粉相比與其他主食更便宜一些。所以關中人吃面的飲食習慣在陜北慢慢沉淀下來;
而陜南與關中交通已打通,許多陜南人需要來關中做生意,務工,求學……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也慢慢被同化。
所以不敢說全部陜西人喜歡吃面,但起碼有大多數喜歡。
陜西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 在西安街頭大大小小的面館兒里,扒蒜已成為常態。
如果你和一位陜西的朋友吃飯,很有可能面還沒有上,而蒜已經扒了一桌了。
他或許會因為這家店桌子上的蒜被扒完,而選擇去另一家店吃面。
幾根寬面,多放點辣子,拿油一潑;
挑起一根,先咬一口蒜;
在辣味爆發之前,將面吃進嘴里;
油香,蔥香與蒜香相融合,外加面的滑潤;
一碗下肚,咂一口面湯
……
用一句陜西話來形容——“嫽扎咧”,大蒜在陜西人的心中,可以與油潑辣子比肩。
2.說起“蒜”,得從6000年前說起很多人接受不了蒜,是因為生蒜中含有大量“硫化物”,殘留在口腔內,使得我們一說話,嘴里就會散出難以描述的氣味。而且,蒜吃起來很辣,一些人接受不了。
在烹飪中,它始終被當做配菜來使用,所以一直不被人們所看好。曾幾何時,還被冠以“低俗”之稱。
但是不起眼的“蒜”竟然伴隨了人類6000多年:
古巴比倫人把蒜當成“神物”崇拜;
胡夫國王用1600塔倫特的黃金去買大蒜來防疫,奴隸們就是靠大蒜完成了胡夫金字塔;
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運動員們會食用大蒜來增加體力;
凱撒大帝遠征的時候,士兵們吃大蒜來治傷。
在中國,大蒜可以追溯到遠古:
《禮記》記載:“脂用蔥,膏用薤(xiè)。”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人們已經知道燉肉要放蒜。
(薤(xiè)就是指小蒜)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月氏,途中帶回可以食用的“葫草”,就是大蒜的前身。
三國時期的華佗曾用大蒜和酒治病。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述了大蒜具有除風邪、殺毒氣、除風濕、療瘡癬、健脾胃、治腎氣、止霍亂、解瘟疫之功效。
因為中國以中醫為主,有功效的草藥和膳食不計其數。大蒜雖躋身其中,療效卻微乎其微,猶如滄海一粟。便宜的價格,刺激的味道,始終難登大雅之堂。
3.吃面為啥要配蒜?雖然我們總說“蒜味很沖”,“吃了很刺激,對胃不好”,但依然無法阻擋蒜和面在一起,簡單總結一下,蒜究竟有哪些神奇之力:
開胃:蒜中富含的硫化物,能夠促進胃酸分泌,增強我們對食物的消化能力,能起到開胃效果;
增鮮提香:蒜帶有獨特的味道,能去腥去膻,增鮮提香,附帶的辣味,能為食物增加不少風味;
抑制細菌:蒜抑制一些常見細菌,例如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等;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蒜能夠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預防高血脂癥,還有微弱的穩定血糖的效果,能夠抑制脂蛋白在血管壁的堆積,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把蒜搗碎和面拌在一起,生蒜被剛出鍋的面條加熱成熟蒜,味道并沒有那么重了。當蒜的辣與面完美中和,你會發現,面和蒜搭配竟如此美妙。
“先說這么多,我要開吃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