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古詩詞18首(八年級上冊古詩詞18首人教版)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重陽節。
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寫下了無數關于登高的古詩。 有豪邁,有孤寂,有苦悶,有灑脫。
今天分享8首登高詩,一起欣賞詩人筆下的人生百味。
1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長江滾滾涌來奔騰不息。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這首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
2
《登樂游原》
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樂游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漢宣帝立樂游廟,又名樂游苑。登上它可望長安城。
詩人寫道:
傍晚時分我心情不太好,獨自驅車登上了樂游原。
這夕陽晚景的確十分美好,只不過已經接近黃昏。
這是一首登高望遠,即景抒情的詩。前二句寫驅車登古原的原因。后二句寫登上古原觸景生情。
3
《登金陵鳳凰臺》
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
詩人寫道: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里游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息。
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于古墳里了,早已化為一杯黃土。
我站在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
天上的浮云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這是詩人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而創作的懷古抒情之作。
詩人以登臨鳳凰臺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撼志言情。
借著登高望遠,透過歷史典故,寫懷才不遇,寫憂國傷時。字里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
4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它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
反映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5
《九日登高》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望鄉臺:古代出征或流落異鄉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臺,眺望家鄉,這種臺稱為望鄉臺。
詩人寫道:
在重陽節這天登高回望故鄉,身處他鄉,設席送朋友離開,舉杯之際,分外愁。
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無法歸去。鴻雁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王勃的這首詩僅以四句來寫鄉思,卻將鄉愁抒發得淋漓盡致。
公元670年(咸亨元年)重陽節,客居西蜀的王勃與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遙望故鄉。
正逢重陽佳節,詩人在異鄉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倍感凄涼,勾起了濃郁的鄉愁。
北雁南飛本是自然現象,詩人北歸不得,埋怨鴻雁為何還要從北方來,將思鄉的情緒推向了高潮。
詩人將其懷鄉之情融入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之中,借無情之景來抒發自己內心深沉的情感。
6
《九日齊山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
這首詩是公元845年(唐武宗會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時的作品。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詩人和朋友帶著酒,登上池州城東南的齊山。
他面對著秋天的山光水色,臉上浮起了笑容,興致勃勃地折下滿把的菊花,覺得應該插滿頭而歸,才不辜負這一場登高。
斟起酒來喝吧,只應縱情痛飲來酬答這良辰佳節,無須在節日登臨時為夕陽西下、為人生遲暮而感慨、怨恨。
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
詩人登高俯覽江水,從碧波如畫的清溪中,見到鴻雁南飛和齊山的倒影,將一派秋光凈收眼底,這優美的景色,令人神往。
詩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齊山,聯想到齊景公的牛山墜淚的典故,借典故抒懷,既點明了人生的短暫無常,又表達出了悟生死的釋然。
7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九月九日登上玄武山遠望山河,回歸故鄉的心思、回歸故土的熱望,濃得如眼前聚集的風塵。
身在別人的家鄉我們一起喝下這菊花酒,我們離家萬里,望著大雁飛過的天空,心中有著一樣的悲傷。
8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昨天剛登上龍山宴飲,今天又在這里舉起了酒杯。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連續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擷。
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托自己內心的極度苦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