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經費具體指什么_三公經費是哪三公
“三公”經費問題曾是個老大難問題。之前,有人估算過,最多時全國一年花費的“三公”經費約萬億。很長一段時間,老百姓對此深惡痛絕,卻又無可奈何,似乎成了根本解決不了的問題。
然而,十八大之后僅幾年時間,這個老大難問題就得到相當有效的治理。“三公”經費總支出連續大比例下降,把公款出國(境)作為干部福利的現象不見了,公務接待不喝酒成了新的習慣或風尚。老大難問題能很快得到有效治理,究竟有哪些重要經驗?這些經驗和方法是否可推廣到其他領域?這些都是相當重要的問題,值得探究。
總結起來,有效治理“三公”經費問題的主要經驗有兩條。一是,嚴肅懲治和認真監督,以發揮“不敢”效應;二是,采取多種體制機制措施,以發揮“不能”效應。
十八大閉幕伊始,黨中央第一時間出臺“八項規定”。在中央紀委的帶領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既堅持不懈又緊盯各主要節慶時間點,嚴肅查處違反者。新的查處工作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緊緊依靠廣大群眾的支持和參與。例如,中央紀委網站有專門的舉報平臺,還發布了手機客戶端以方便群眾舉報。二是,及時通過紀檢機關官網通報曝光,中央紀委和地方各級紀委官網都設專門公開欄目。
經過幾年的堅持,懲處的威懾效應得到充分釋放。最近,筆者外出調研,發現一些地方紀檢機關還開發了基于財務數據的智能監督系統,對于公款吃喝等問題的監督效率大為提高,同時也發揮了很好的威懾和警示作用。總之,持續的、嚴厲的懲處,發揮了很好的“不敢”效應。
在“不能”方面,更是打出了一套“組合拳”。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在財政預算編定環節,采取了逐年壓縮“三公”經費的政策。在執行環節,嚴控“三公”經費超預算使用。預算的縮減就意味著壓縮了誘發“三公”經費問題的空間。二是,在“三公”經費使用環節定立新規矩。例如,各地都普遍嚴格了公務接待的審批標準,包括接待條件、陪餐人數、接待標準等,同時還普遍頒布了“禁酒令”(一些地方保留招商引資和外事接待為例外)。三是,在財務報銷環節,補上了過往的漏洞。例如,公務招待報銷時除了提供發票,還要附原始消費清單。此外,還要填寫專門表格說明招待細節。四是,讓監督插上科技的翅膀。例如,一些地方基于北斗定位開發了公車智能監督系統,可實時自動識別和預警可能存在風險的公車使用。而在依靠人工監督的老辦法下,公車私用難題幾乎無法解決。這些綜合措施,發揮出了很好的“不能”效果。
“三公”經費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的重要經驗就是“認真”二字,要讓具體的治理措施有效,以切實發揮出“不敢”和“不能”效應。這些經驗一定具有普適性。雖然其他老大難問題發生領域不同、具體的制度場景不同,但只要能實現“不敢”和“不能”,就必定能解決。這是有效治理“三公”經費問題的最大啟示。(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廉潔研究與教育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