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不懂就要問_三年級語文不懂就要問課文
歡迎關注我,我是小學教師,自由撰稿人,熱愛讀書與寫作。
1. 會認本課12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背”“圈”。
2. 默讀課文,能說出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并簡單表達對這件事的看法。
3. 找出有新鮮感的詞句,和同學交流。
4. 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背(背誦)誦(朗誦)例(例外)圈(圓圈)段(段落)糊(糊涂)涂(涂抹)呆(發呆)戒(戒尺)厲(嚴厲)挨(挨打)楚(清楚)
背:①bēi背包、背帶;②bèi 背景、背影。
圈:①quān 圓圈、圈套;②juàn 羊圈、豬圈。
照例——按例、清楚——明白、糊里糊涂——稀里糊涂、認真——專心、流利——流暢。
流利——結巴、詳細——簡略、清楚——模糊、認真——馬虎、鴉雀無聲——人聲鼎沸。
(流利)地背、(壯著)膽子、(厲聲)問道、(拿著)戒尺、講得(詳細)、聽得(認真)、提出(問題)。
照例:按照慣例。
厲聲:(說話)聲音嚴厲地。
糊里糊涂:認識模糊,不明事理。
鴉雀無聲:形容非常安靜。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少年孫中山在私塾讀書時,他背書很流利卻不懂書里的意思,于是向先生提問,嚇呆了同學們。
第二部分(4—7自然段):先生檢查完孫中山的背誦后,向學生講解這段書的意思。
第三部分(8、9自然段):通過孫中山和同學之間的問答,表現了孫中山“不懂就要問”的學習態度。
第1自然段:
“私塾”“先生”“咿咿呀呀”這些詞語,把我們帶到了舊式課堂,“從來不講”展現了當時的教學模式。學生只會背誦,并不理解書里的意思,為下文寫孫中山向老師提問做了鋪墊
第2自然段:
孫中山學習認真勤奮,但他不是一個讀死書的人。“有什么用呢”用反問的語氣,表明孫中山十分想知道書里的意思。于是,他“壯著膽子”向先生請教。他這種勇于提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第3自然段:
“嚇呆”“霎時”“鴉雀無聲”三個詞語,寫出了當時大家為之震驚的場面。孫中山的勇敢提問和同學們的驚訝反應形成對比,突出了孫中山的勇敢,他不懂就問的求知精神令人嘆服。
第7自然段:
沒想到先生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大家也都聽得很認真。可見,大家都想知道書中的道理,卻沒有勇氣提出來,表現了孫中山不懂就問精神的難能可貴。
第9自然段:
“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這個有新鮮感的句子,告訴我們:做學問的關鍵是“問”,遇到不懂的問題,要敢于提問,勇于探究,才能求得真正的學問。
歡迎關注我,我是小學語文李老師,探討教育熱點話題,分享語文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