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好的做法和建議(部隊工作好的方面做法)
視頻加載中...
觸摸一座城的溫度
——新時代渭南雙擁工作的實踐與探索
解放軍報記者 雷雨 中國軍網記者 趙松巖
風自黃土高坡呼嘯而下,撥開了關中平原的薄霧。坐落于八百里秦川最東端的渭南在拂曉中蘇醒。
這是一片紅色熱土,發生于1928年5月的渭華起義在這里播下了早期革命火種,也使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優良傳統成為這座城市的底色。多年來,渭南市7次被表彰為“全國雙擁模范城”,“愛我人民愛我軍”的氛圍愈發濃厚。進入新時代,渭南全市上下積極探索社會化擁軍新模式,圍繞助力部隊練兵備戰凝神聚氣,譜寫出激蕩人心的新時代雙擁新篇章。
在紀念延安雙擁運動80周年之際,記者一行走進渭南,細細觀察這座城市的紋理,探尋梳理新時代渭南雙擁工作的生動實踐和感人事跡。
一條公交線,一張流動的擁軍名片
上班高峰期,一輛通體橄欖綠色的公交車從渭南“公交老兵連”匯入涌動的車流。
駕駛員劉值大腦中的“行車記錄儀”開始工作——
“上午九點,抗美援朝老兵周卓群奶奶去中心醫院做康復治療,要攙扶老人上下車。”
“下午兩點,育紅中學站有一對夫妻要去第二醫院做透析,妻子乘坐輪椅,要注意打開車輛的無障礙出行踏板。”
“下午四點,線路所經過的4個學校進入放學時間,到站后要從倒車鏡里確認是否安全,再指揮學生上下車。”
……
行車交通圖上,劉值所駕駛的公交車穿城而過,將最繁忙的城市地標連成線,成為渭南市人人皆知的“18路老兵示范線路”。
渭南市交通運輸局開通這條線路后,劉值捧著自己在部隊獲得的一大摞證書獎章走進渭南公交集團經理辦公室應聘,最終如愿以償。“能駕駛18路服務市民,是一個退役軍人的責任和榮耀。”劉值不無自豪地說。
2021年11月18日,劉值向值班經理報告,車輛內配置的兩罐滅火器需要更換。第二天,市民陳軍帶著錦旗來到公交集團第五分公司,感謝劉值臨危不懼、見義勇為,為自己避免了高額設備損失。調閱監控視頻后,兩罐滅火器背后的故事在人們眼前還原——
有火情!先一天上午,當劉值駕駛18路車通過十字路口時,前方一輛面包車突然起火。“你們等我一下,我去滅個火”,公交車停穩后,他拎起滅火器飛快地向路口奔去。
車頭火勢剛被撲滅,車尾的火苗又開始肆虐。后備箱中一件貴重醫療設備的安危讓車主無比著急。危急關頭,只見劉值迎著火苗奮力撲救,一罐干粉滅火器用完,他折返回公交車取來第二罐。
火勢終于得到控制,顧不上接受謝意的劉值趕忙跑回公交車。在駕駛位坐定后,車廂中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讓這位西北漢子的臉“騰”地刷上紅暈。
18路“退役軍人先鋒崗”的部分司機(左二為劉值)。賈樂 攝
見義勇為、拾金不昧、扶老助幼,每天都有暖心事兒在這條線路上發生。18路“退役軍人先鋒崗”的司機們駛過流動的街景,聽過千萬聲感謝,雖然名字各不相同,卻都以“老兵”之稱被這座城市銘記——
“班長好,您辛苦了!”第一次手握18路公交車的方向盤,一句20年沒聽過的稱呼喚起了趙煒從軍生涯中的深刻記憶,他悄悄紅了眼眶。自那之后,公交車狹小的駕駛艙成為趙煒新的戰位,每一次起步、剎車、轉彎都被賦予了守護的意義。
“你是老兵,我也是老兵!”參加過抗美援朝作戰的91歲老人周卓群將節省下來的一萬元人民幣送到18路退役軍人先鋒崗。握著老人的手,司機張武全突然感受到“老兵”不只是稱呼,更是在歲月長河里交相呼應、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幟。
一聲“老兵”,一生“老兵”。給予這座城市溫暖的人,也在被這座城市深深愛著。每年退伍季到來,渭南公交集團聯合渭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對優秀退伍軍人進行定向招聘,為“老兵們”的穩崗就業提供更多選擇機會。2021年4月,渭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授予18路“退役軍人先鋒崗”榮譽稱號。
從一條線路輻射到整個城市,渭南市不斷探索助力國防的社會化擁軍新模式——渭南市制發19.4萬張優待證,動員各類社會團體及愛心企業為優待證賦能,授牌首批擁軍驛站、醫院、企業、景區24家;市教育局專設針對軍人軍屬的教學崗位,解決子女入學名額297個,31名渭南籍海外維和及邊海防官兵子女享受到全市最優質教育資源;市法院暢通涉軍維權“綠色通道”,3年內審結涉軍案件327件,調解撤訴249件……
一位擁軍模范,一支充滿戰味的擁軍隊伍
“18路老兵示范線路”開通第二天,老兵司機遇見了一位“老兵”乘客——陜西容廈集團董事長王友民。
在這輛嶄新的“橄欖綠”公交車里,王友民盯著貼有擁軍標識的內飾愣了神,腦海閃現出40年前那段雪虐風饕的往事。
“在家鄉做臨時工,一個月才掙30元,在東北修鐵路,修一米就能掙30元!”1983年隆冬,這位不滿19歲的西北小伙決心踏上關外的黑土地闖一闖。
一腔孤勇并沒有一帆風順。在冰冷堅硬的東北大地上,一鐵鎬下去,黑土沒松動,卻讓王友民的心碎了。
寒風像刀子一樣在山地里胡亂撞著,偶爾傳來一聲野獸嚎叫,更撕扯著王友民心底的最后一道防線。
是否還能回到數千公里外的家?在王友民陷入困境時,一抹軍綠色出現在王友民眼前。
一件御寒棉衣、一桌熱飯熱菜、一處容身之榻……在那爾轟林場工作的退役軍人李成祥和家人收留了王友民,并給他介紹了一份臨時工作,讓他攢夠路費得以回家。
一位萍水相逢的退伍軍人讓王友民感受到來自“最可愛的人”的溫暖,也讓他從此與軍隊、軍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幾年后,屢經創業波折的王友民東挪西湊買來一臺二手印刷機。他不顧創業初期的困難,毅然將駐軍某部隨軍未就業的3位軍嫂安排在自己開辦的印刷廠工作。他把對李成祥一家的感恩之情寄托在自己接觸到的軍人軍屬身上,并暗暗發誓:只有將企業做強做大,才能有更多機會為軍人軍屬多辦實事暖心事。
“駐軍部隊有多少沒工作的軍嫂,我就給解決多少崗位!”王友民在駐渭部隊領導面前拍下胸脯。崗位不夠了,他就想方設法開辦新的企業,印刷廠、瓶蓋廠、房地產、藥廠,再到如今以物流、餐飲、影視、廣告業務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40年間,王友民的企業越做越大,擁軍的實事也越辦越多。目前,容廈集團內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員工是退伍軍人或軍屬。
“即使在企業最困難時,王總也絕不會讓擁軍這件事兒打折扣。”談到王友民的擁軍之路,和他共事10余年的容廈商貿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聶小娟感觸頗深。
有一年,王友民開辦的藥廠車間起火,廠里的退役軍人員工搶救出很多物資設備,把企業損失降到最低。可即使這樣,員工工資依然無法照常發放。那段時間,王友民沒睡過一個囫圇覺,可他答應為駐渭部隊和困難退伍軍人要辦的事事一件也沒耽擱。
企業的難關兜兜轉轉傳到部隊領導耳中,“‘擁軍經理’有困難,我們咋能坐視不管?”沒提前打招呼,官兵帶著慰問物資直奔藥廠而來。“平常都是你去部隊看我們,今天我們來看你,有啥困難跟我們說!”被自己關愛的人關愛,讓這位一直把壓力藏在心底的企業家堅定了渡過難關的信心。
擁軍四十年如一日的王友民。李鵬飛 攝
能與時間對抗的,一定是患難中的真情。沒穿過一天軍裝的王友民,一直被駐軍官兵看作是一位“老兵”,是情同手足的“戰友”,他也愈發篤信腳下的路該如何走。
“部隊需要什么,支前就保障什么。”2016年底,某部千人百車緊急拉動,需要夜宿容廈物流園區。王友民帶領員工全力保障部隊需求。
翌日清晨官兵們離開后,員工踏入倉庫的第一眼,就被眼前景象深深觸動了——“上千名戰士在這里起鍋架灶、搭床睡覺,凌晨離開之后,萬余平方米的地面上干干凈凈,沒有一根菜葉、沒有一丁點垃圾!”正是因為看到了軍人身上的優良作風,員工們才更加理解王友民幾十年如一日癡心擁軍的初衷。
這次保障部隊緊急拉動的經歷,讓作為“全國愛國擁軍模范”的王友民將眼光投向更遠的地方——如何聚焦部隊練兵備戰現實需求,與時俱進做好擁軍工作?
作為一家現代企業,容廈集團有場地、有設備,還有一支退役軍人為主體的企業骨干隊伍,關鍵時刻能作為預備役的補充力量。“對于整個渭南市而言,民營企業數量大,企業的擁軍意愿強烈,我向駐渭部隊和市政府提出建議:可以對企業的不同優勢加以整合,探索建立一套精細化服務部隊遂行任務的社會化保障模式。”打造一支“拉得出、上得去、起作用”的支前力量,成為王友民新時代開展擁軍的新思路。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希望有更多人投入到擁軍實踐中來。”2023年4月,容廈集團內一所占地6500平方米的雙擁展覽館完成改造,向全社會免費開放。展館內,一件件文物、一組組浮雕、一段段視頻再現了不同歷史時期軍民風雨同舟、團結奮斗的場景。作為“陜西省愛國擁軍教育基地”,渭南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大中專院和中小學,紛紛在展覽館舉行主題黨團日、隊日活動。絡繹不絕的參觀人潮,讓關心國防、熱愛國防、支持國防和軍民一家親的熱流在這座城市持久涌動。
2023年5月,渭南實驗小學學生來雙擁展覽館參觀。李鵬飛 攝
一片紅色熱土,一曲歷久彌新的雙擁贊頌
徜徉在渭南街頭,拂面而來的風讓記者思緒萬千。這是一座見證過周秦政治崛起、漢唐文明鼎盛的古老城市。近代以來,聲震長空的渭華起義在這里爆發,八路軍三大主力部隊從這里東渡黃河奔赴抗日一線,西北野戰軍在這里拉開了解放大西北的序幕……跨越時空的風見證無數熱血往事,軍與民的故事在這片紅色熱土上傳頌,成為溫暖這座城市的精神源泉和激勵這座城市奮勇前行的不竭動力。
在渭南市博物館,一本《渭南軍事志》靜靜陳列在展館書架上。征得工作人員同意,記者翻開了泛黃的書頁。
抗日戰爭時期,“在八路軍路過渭南的一個多月時間里,渭南沿途廣大人民群眾熱情擁軍,不停把鞋襪、食品送給戰士,并積極幫助運送物資,場面熱烈感人。”
解放戰爭時期,“渭南各地人民在擁軍支前中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和忘我犧牲精神。1949年,白水縣人民為解放軍運送支前小麥26096石,軍鞋15733雙,轉運彈藥60多萬斤,602人隨軍南下參戰……”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渭南有17228名青年報名參軍,其中781多人血灑異國疆場,為保家衛國壯烈犧牲……”
“1998年,由于普降暴雨,華陰境內南山支流洪水暴漲,造成16處決口,危及7個鄉鎮31個鄉村的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渭南軍分區組織3400多名官兵、7500多名民兵會同當地干部群眾連續奮戰7晝夜堵住了缺口……”
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軍愛民、民擁軍是背后的隱藏密碼。2020年,渭南市榮膺全國雙擁模范城榮譽稱號“六連冠”,這不僅是承載一座城市歷史的光輝榮譽,更代表著一種流動的城市溫度。秦東大地上,軍民魚水相依的故事一直在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
連心橋(航拍)。中國軍網記者趙燕飛 攝
黃昏時分,位于龍泉寺村村口的連心橋被余暉溫柔照耀。曾任龍泉寺村第一書記的井峰峰獨自走在橋上,想起了大橋竣工那天,村民們紛紛上橋留影的喜悅場面。
這個坐落于秦嶺腳下的安靜村落,曾是渭南市遠近聞名的貧困村。2000年,進出村口的橋被施工車輛壓垮后,一直因資金問題未被修繕,村民出行只能繞很遠的路。
當時讓井峰峰發愁的,遠不止一座橋。2016年,他剛被派到村里工作,全村脫貧攻堅工作嚴重滯后,黨支部一班人一籌莫展。如何將班子打造成戰斗集體?如何尋找適合本村發展的扶貧路子?如何為老百姓帶來切切實實的收入?一個個問號擺在這位第一書記面前。
2018年,駐渭某合成旅的扶貧工作隊來到村里啟動幫扶工作。官兵們從幫建黨支部、建強戰斗堡壘入手,將村黨支部一班人請到開創“支部建在連上”先河的該旅“紅一連”過組織生活。看著連史館里的一件件“傳家寶”,井峰峰和班子成員明白了“鋼鐵般堅不可摧的戰斗集體”到底該是什么樣子。
人心齊了,堡壘強了,路子對了,群眾富了。軍地齊心攻堅克難,養豬場、花椒種植、蔬菜大棚基地等新產業鏈為村民源源不斷創收,連心橋、愛民井、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相繼投入使用,美麗鄉村建設連年邁上新臺階。如今幾年過去了,井峰峰當時的問號被軍民齊心協力一一拉直。
“渭南市作為兵源大市,同時也是駐軍大市,這不但是我們獨特的政治優勢,也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優勢。”渭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領導介紹說,近些年,軍分區及駐渭部隊積極支援駐地經濟社會發展,廣泛深入開展擁政愛民和雙擁共建活動,在搶險救災、應急救援、鄉村振興、疫情防控中沖鋒在前,先后投入200余萬元為幫扶村修建道路、排水渠、新建農產品展銷中心、援建學校等,選派醫療衛生分隊前往幫扶村巡診,持續開展“1+1”愛心助學活動,在駐地群眾中樹立起新時代人民軍隊的好樣子。
軍民間的紐帶緊緊連結,讓深情暖意充滿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一座紅色的城市必是一座軍民同心奮進的城市。渭水悠悠,華山高聳。告別渭南,卻忘不了這座城的溫度——她有裊裊炊煙,有簇簇薪火,更有讓人難以割舍的濃濃深情。
視頻制作:中國軍網記者劉雅昕、趙燕飛
(本文得到程艷、李瑞敏、姬筱輝、陳俊暉的幫助,特此致謝)
來源: 解放軍報客戶端
作者: 雷雨 趙松巖 劉雅昕 趙燕飛
責任編輯:趙松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