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喜,以己悲的含義-人以物喜物以人悲什么意思
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個杯子,空間都是一樣的,就沒必要讓無關緊要的事情和時間占住這杯子里有限的空間。
不論是老祖宗說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還是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在告訴我們,心不要裝太滿,也不要被物質吞噬。
前些時間,朋友來找我傾訴,她說她一個人獨處的時候總是會感到煩惱焦慮。
于是只能呼朋喚友來熱鬧一番,但久而久之她發現,這種煩惱焦慮沒有緩解甚至比以前更加嚴重了,她寧愿呆在24小時便利店也不愿回家面對空蕩蕩的房子。
誠然,現代社會的匆忙和喧鬧已經暴露了朋友內心的孤獨和焦慮。這種孤獨感猶如毒液一樣侵入內心,無法擺脫,讓人深陷其中,找不到出路。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我們無疑是幸福的,因為我們親歷著物質豐富,科技發達,信息便捷的時代。盡管如此,我們的潛意識里都會有不滿足的心理殘缺,這種心理殘缺時不時會跑出來影響我們的判斷和思考。
女性之間之間的話題很多時候都會聊到高級的化妝品、昂貴的包包;而男性之間的話題幾乎都是名牌手表、豪車、大大的房子......
開好車、住豪宅、用奢侈品已經成為很多人用來填補物質追求的唯一方式,他們的內心覺得只有用了這些價格昂貴的奢侈品,經常和朋友出入高檔的場所才能顯現出自己就是成功人士。
但物質只能滿足一個人的外在需求,卻無法滿足他的精神需求。
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越是匱乏,即便他擁有豐厚的物質生活,也是不幸福的,即使身處鬧市,也覺得孤苦伶仃;但如果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十分的富足,即便物質不充裕,一個人獨處時也能怡然自得、寵辱不驚。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位偉大的女作家、翻譯家楊絳先生她對于物質和生活是如何平衡的。
楊絳先生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本是出生于無錫的名門望族,但生在亂世之中,被抄家、批斗、剃陰陽頭、以及種種身體上和精神上的折磨,幾十年間流落四處,知道后半生才在北京有了一個固定的住所。
演員陳道明因為要拍《圍城》與錢鐘書夫婦結緣,去他們家拜訪時,陳道明坦言能聞到一股書香味,家里也沒有多余的物件,生活極其簡單,但因為有書的陪伴,內心十分的富足。
或許是因為經歷了動蕩的戰爭年代,走過改革開放最后來到互聯網時代,也或許是在丈夫和女兒年后離開這種沉痛的打擊,恰恰造就了她始終能保持不慌不亂、不爭不搶的姿態。
“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這是她非常喜歡的名言。她為人低調,生活簡樸,走進她的住所,只看見粗糙的水泥地、素色的水粉墻、簡單的小方桌。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說楊絳先生是因為沒有錢才生活樸素,但據后來的數據顯示,她翻譯過的譯本已累計發行上百萬,她的作品在文學上也有一席之地。
但是她淡泊名利,熱心公益,將自己和先生錢鐘書的全部稿費捐贈給了母校清華大學供貧苦人家的孩子,十余年間,累計逾千萬的獎學金。
當一個人內心是豐盈富足的時候,他的思想和靈魂也必然是高貴圣潔的。外人只看見她的清貧寂寞,或許只有她自己才知道,一張小方桌、一份手稿能帶給她多少的滿足。
正是因為這份內心的富足,才讓她的文字看起來平淡無奇,卻蘊含著一股能震懾心靈的力量,才讓她在最后的二十年間,隱于家中為世人呈現出《我們仨》和《走到人生邊上》等作品。
再好的物質生活也只是表面,只有內心世界的精神富足卻誰也帶不走。
遠離無用的物質生活,學會與自己獨處,你就會多些思考的時間,逐漸地就不再害怕孤單,你的內心不再空虛而是充滿喜悅和智慧。
作者 | 一誠善語
簡介 | 表里如一,誠心誠意
圖片 | 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