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是哪家的代表人物_《列子》是什么家的代表作
70年,風起云涌,滄桑巨變;
70年,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鄭州人民廣播電臺攜手
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推出十集全媒體策劃——《變遷》。
用不一樣的視角,
不一樣的筆觸,
書寫時代華章!
旁白:春秋戰國,一個風起云涌的時代,今天講述的主人公正是這個時代誕生的一枚星辰。
列子
他叫列子,是一名隱士,鄭國圃田(今鄭州市)人。是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不求名利,他,清凈思道。他不是神仙,卻瀟灑似神仙。
嘉賓陳國勤:列子一生安貧樂道,不求名利,隱居鄭地40年,終生不進官場,潛心學問。
列子陵園
旁白:他叫陳國勤,是搞列子文化研究的。與列子相遇、相知、相伴,對于陳國勤來說就是他的生活。
嘉賓陳國勤:在圃田村、大孫莊村及鄰近村落,當地人都會親切地喊列子為“老列爺、列子爺、列爺爺”,流傳著幾十個列子傳說,包括列子釣魚、列子打短工、列子看小孩、列子行醫等等。老百姓心目中的列子,就是一個善良智慧、誠心待人、同情弱者的普通老人。
列子故居
旁白:傳說列子家很窮,沒有莊戶地,他為了生存在圃田村建了一處小宅,門前有一條通往圃田大街的彎曲小路。一天列子領著他的幾位弟子站在大門口指著門前的小路,問弟子,你們看到我這門前的小路會聯想到什么?其中有一位弟子回答道:我會聯想起人的一生,列子說對了,路有直有曲,有高有低,天有晴有雨,有熱有暖,地有山有平原,而人生也是如此,這才是自然發展的規律,誰也改變不了。
列子祠
嘉賓陳國勤:穿過列子祠朱漆大門,迎面是道屏風墻,上繪“沖虛至德”畫像。轉過屏風,向北走,是八卦御風臺。
八卦御風臺再向北,來到二進院中,院落北側是列子殿。殿上供奉列子像,殿側有三通古碑。
列子碑林有124通石碑,包括歷代詩人和當代多位學者的題詠等等。碑林最深處,建了列子衣冠冢。
列子御風而行
旁白:莊子在《逍遙游》中記載,列子所到之處,風至則草木皆生,去則草木皆落。位于鄭州二十里鋪的莆田鄉,有角形高臺,上繪八卦圖,相傳,八卦御風臺是列子終得神仙之處。道家提倡清靜無為,列子御風而行終得成仙。那么能夠給身心疲憊的現代人有什么啟示呢?
旁白:賈坤鵬,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老師。對于莊子、列子這樣的古代傳說人物深有研究。
嘉賓賈坤鵬:列子御風而行,我更傾向于它是列子心靈自由的形象化和外在化,其實是想借此表達人的內心的自由。心靈怎樣才能自由?在列子看來,人之所以疲憊,是因為人為功名利祿和欲望所羈絆,比如現在的年輕人的生活壓力。少一分欲望,便多一分自由。
旁白:“虛者無貴也”,作為一位專業的隱者,在隱居鄭國四十年間,不求名利,清凈修道,先后著書20篇余篇,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
列子的道家思想與人類相遇構成了多元的世界,這一時期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道家思想就像河流,它氣勢磅礴,它波濤洶涌,它也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
列子小學
一年級學生
在圃田村還有一所列子小學,這所學校的學生每天都要朗讀列子的著作,甚至背誦,為的就是能夠延續列子的精神。人類文明因交流互鑒而豐富多彩,民族文化因銘記傳承而延綿不斷。列子說“且趣當生,奚遑死后”。體驗當下,隨時感受當下之好,才算懂得人生意義了。
總策劃:葛向陽
作者: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吳曉輝
編輯:常瑤、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