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大暑的諺語有哪些-大署的彥語
文/農夫也瘋狂,圖/網絡
雖然7月12日就進入頭伏了,但氣溫并沒有像往年一樣快速飆升。在南方大部分地區的溫度都是在30℃以下,就連“四大火爐”今年也是集體“啞火”了。像湖南長沙地區,小暑節氣以后普遍以陰雨天氣為主,就想是春天一樣,還很少出現暴熱的情況。馬上就要迎來今夏最后一個節氣——大暑了。“暑”也就是熱的意思,而大暑就是大熱,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到來了。今天農夫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五句老祖宗傳下來大暑節氣的俗語,你聽過哪些呢?俗語“伏里多雨,囤里多米”有道理嗎?
①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
古人在長期的農事勞作中發現了,大暑節氣熱和不熱,對后期的天氣也是有影響的。而這句俗語就是根據大暑節氣當天氣溫高低來預測后期天氣的。其意思是說到了大暑節氣的時候,如果當天很熱,那么后面這段時間都會比較炎熱。反之,如果大暑節氣這天不怎么熱,氣溫比較涼爽,那預示著后面的雨水比較充足。其實到了大暑節氣的時候一般都是比較炎熱的,這個時候正好是一年中最熱的中伏期間,在南方地區普遍都是在38℃以上的高溫天氣。類似的俗語還有“大暑熱,秋后涼”、“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大暑不熱,冬天不冷”、“大暑不熱要爛冬”等等。其意思是說如果大暑節氣不冷,那氣候就比較反常了,到了冬季的時候也就可能不怎么冷。
②伏里多雨,囤里多米。
大暑節氣的時候,正好是在中伏階段。今年的大暑節氣是在7月23日,一個節氣是15天。而中伏是7月22日——8月10日,所以這個期間正好是中伏。在中伏期間南方的雨水是偏小的,很容易出現伏旱,在這個時候氣溫高、日照時間長,作物生長比較旺盛。正需要雨水,所以如果在伏天的時候下雨了,那作物生長就很好,到了秋收的產量很高,因此就有了“伏里多雨,囤里多米”的說法。這句俗語是有道理的,在炎熱少雨的三伏天期間,雨水對農作物生長十分重要的,其不僅能降溫,而且還能緩解旱情。在蘇浙一帶還有“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等說法,都凸顯了伏天下雨的重要性。
③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少雨,吃水愁。
這句俗語是通過大暑節氣前后有無降雨來預測后面雨水多少的,意思是說在大暑節氣前后如果出現了降雨天氣,那后面的雨水就比較充足。而如果大暑節氣沒有下雨,是大晴天那就預示后面的雨水很少。甚至還會出現旱情,導致人喝的水也沒有。
④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
這句俗語相當經典了,其意思是說在三伏天的時候,如果在東邊出現閃電,那么一般不會下雨。就算是下雨,也不會下到這里來。而如果在西邊閃電,那降雨就會很快嚇到這里來。在華南西部地區,在三伏天的時候雖然溫度高,但是也常出現雷陣雨天氣,甚至還可能出現雷暴天氣。在湘桂一帶,還有“大暑聞雷有秋旱”的說法,說的是在大暑節氣前后如果打雷了,那秋季很困難出現旱情。
⑤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
這句俗語主要是凸顯大暑節氣氣溫比較炎熱,和“大暑小暑,上蒸下煮”的意思差不多。因為大暑節氣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這個期間的氣溫高,而且悶熱、潮濕,人也最容易苦夏,也就是沒有食欲。尤其是燒火做飯這樣會更熱,因此就有了寧愿餓著,也不做飯的說法。
到了大暑節氣,在長江以南地區因為種植的是雙季稻,這個時候農民正忙著“雙搶”,即搶著收割早稻,同時又要搶著插秧種植晚稻。俗話說“早稻搶日,晚稻搶時”,大暑節氣氣溫高,農活重,農民實在是不容易啊!你還知道哪些和大暑節氣相關的俗語呢?歡迎補充!本文由農夫也瘋狂創作,未經允許請勿抄襲!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贊、分享和關注農夫也瘋狂,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