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的15篇讀后感,世說新語讀后感400字初中作文
在《世說新語-德行》第14篇里有這樣一個故事:“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謹。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時風雨忽至,祥抱樹而泣。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闇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于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以上引文講了兩件事:其一,后母讓王祥守護李樹,但因遇狂風驟雨,他怕李樹遭了殃,后母吃不到李子,所以他大哭。可見其孝順、厚道。
又引《晉陽秋》記載,隆冬冰封,后母要吃活魚,王祥解下衣服,用力敲冰捉魚。后來有一小塊地方冰融開了,有魚游出來,王祥就捉到了魚。
后來這一故事便演化成了元朝的《二十四孝》中的“臥冰求鯉”的故事就顯得迂腐和思想僵化了。
其二,文中講到,在王祥得知后母半夜殺他不成,就主動請求后母殺了他。一般我們都認為這在古代是一種大“孝”的行為,當然也顯得特愚昧。筆者以為不排除這種可能性。
在古代中國“孝”是一種深入人們的思想觀念,“百善孝為先”,許多官員的舉薦提拔都會考察其人品孝道。所以,王祥后來在曹魏時期官至司農、司空、太尉,到了西晉又擔任太保,不是沒有原因的。
然而以上表述主要從道德的視角考慮,如果從人性的角度考察畢竟是一種無奈之舉。因為在君主專制的社會里,“天、地、君、親、師”具有絕對的權威,尤其是在王氏這樣的高門世族。而當時的子女沒有獨立的經濟地位,那么家族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筆者以為王祥的“請死”既是一種受儒家“孝”道思想影響的“高尚”行為,也是一種人心和人性深處的無奈選擇。
但到這里問題并沒有徹底結束,筆者以為還有第三種可能:即王祥深知其后母要置他于死地,那他就主動“請死”,不管結果如何,他王祥都可以得到一個大“孝”的美譽,至于后母她敢不敢承擔殺死繼子的惡名呢?要知道當時的人是非常注重“孝”道的美名的,尤其是世族。因為世族本身就與朝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再加上“孝”道的美名,將來必然會被舉薦做官。
反觀朱夫人雖是王祥的后母,卻對王祥并沒做到視如己出而善待之。但如將繼子處死,必竟亂了儒家的綱常,成為眾矢之的。反之,容下這個孝子,將來還能享受他的孝心,何樂而不為呢?可見,王祥不僅是個仁者,而且還大智大勇。
寫于2022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