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月光的象征意義(《狂人日記》中的月光)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這是《狂人日記》的第一句。
狂人在有月亮的夜晚,走出了家門。
看到月亮,狂人覺得分外爽快。
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
那么,月亮隱喻著什么呢?
在中文的語境中,月亮代表著一種超越性的力量。
我們可以認為,狂人在黑暗中覺醒了,內心變得清醒了、亮堂了。
在英文的語境中,Lunatic意為瘋子,這個單詞的詞根“Luna”,在拉丁文里是月亮的意思。
我們還可以認為,月亮代表狂人的精神世界——狂人看到月亮后無緣無故發瘋了。
兩種不同的隱喻,正好反映了兩種不同的看法:
狂人到底是清醒了?還是瘋了?
《狂人日記》到底是瘋人瘋語,還是覺醒者的吶喊?
作家余華在36歲那年,偶然重讀《狂人日記》,被這句“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給鎮住了!
他嚇了一大跳,“像穿越了身體,而不是留在了身體里?!?/strong>
為什么呢?
他說:
“魯迅太厲害了,一句話就讓這個人物精神失常了!”
狂人看到月亮之后,便疑心周圍的人、事、物都想謀害自己。
連趙貴翁的狗,都對狂人露出兇狠的目光,所以,“我怕得有理?!?/strong>
狂人戰戰兢兢地度過了幾天。
又來到一個晚上,沒有月亮了。
他覺得大事不妙,立刻聯想起今天早上出門的時候,趙貴翁看他的眼神不怎么友善,一群小孩子也用那種眼神看著他,路人七嘴八舌地議論他……
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他不斷地反思,這些人跟自己到底有多大仇多大怨?
絞盡腦汁之后,他終于想到了一個緣故:
20年前,自己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
古久先生,象征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以被稱為“古久”;
流水簿子,比喻幾千年來的封建文化中的糟粕。
以此類推——
趙貴翁,封建統治的自覺維護者;
趙貴翁的狗,封建勢力的幫兇。
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就是反叛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
所以,作為維護者的趙貴翁,約定路上的七八個人,同狂人作對;
而且,他還將這種思想與行為,傳遞給孩子們,希望孩子們將來接著同狂人作對!
古久先生很不高興。趙貴翁雖然不認識他,一定也聽到風聲,代抱不平;約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對。但是小孩子呢?那時候,他們還沒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睜著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這真教我怕,教我納罕而且傷心。
狂人想出這個緣故之后,覺得困惑不解。
想要謀害自己的人,明明都是在封建社會受苦、受難、受壓迫的人。
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他們那時候的臉色,全沒有昨天這么怕,也沒有這么兇。
但是,他們不僅不反抗,還要謀害想要推翻封建主義的自己!
這到底是為什么?
狂人想不通,開始看書。
他想要從書中找到答案。
他翻開一本沒有年代的歷史書:
只見,書里都是由“仁義道德”組成的“吃人”。
此刻,《狂人日記》的主旨出現了——批判吃人的封建禮教。
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這就是現代文學中石破天驚的一段話。
“吃人者”看似是仁義道德之人,實則只是善于包裝、美化自己,內里全是于無形的軟刀子!
魯迅借狂人之口,徹底把這層窗戶紙給捅破了。
狂人想起街上有個女人打兒子,口中罵著:
“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
又想起大哥跟人聊天,說起革命烈士徐錫麟率領學生起義,失敗被捕之后被清廷殺害,心肝被挖,用于炒菜。
當然,那時的人們還不懂得什么是革命,他們口中的徐錫麟只是一個反叛清朝的“大惡人”。
吃人不對,但是吃惡人卻可以;
只要說某人是惡人,就可以堂皇地吃。
狂人想到這里,不免擔心自己的命運,從頭頂直冷到腳跟。
“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我?!?/p>
雖然他還不至于起義,但是他踹了古久先生的簿子,他跟徐錫麟一樣是個“反叛者”,難保不會遭到同樣的對待!
于是,狂人得出了一個結論:
“我也是人,他們想要吃我了!”
他變得小心翼翼,覺得所有人都別有居心。
陳老五給他送飯,是想要將他養肥;何大夫給他診病,是要揣一揣他的肥瘦……
世人都要吃“我”!
于此同時,狂人還有一個驚天發現:
“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大哥是家庭制度的象征,狂人從一開始的“世人要吃我”,到現在“大哥也要吃我”,開始重點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
自己的家庭,不能幸免于難,同樣受到封建禮教的影響。
狂人得知大哥也是個吃人者時,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絕望: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狂人想著想著,昏昏沉沉地進入了夢鄉。
在夢里,他見到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
這是那個時代,絕大多數青年人的象征。
然而,這類人年輕輕輕,就走入了“吃人”的行列。
狂人在夢里,跟他爭論起來:
“吃人的事,對么?”
“不是荒年,怎么會吃人。”
“對么?”
“這等事問他什么。你真會……說笑話?!裉焯鞖夂芎?。”
“對么?”
“不……”
“不對?他們何以竟吃?!”
“沒有的事……”
“沒有的事?狼子村現吃;還有書上都寫著,通紅斬新!”
年輕人一開始否認扭曲事實,接著逃避轉移話題。
終于被問得不耐煩了,年輕人索性變了臉,直言“吃人”是合理的。
年輕人睜著眼說:
“有許有的,這是從來如此……”
狂人追問道:
“從來如此,便對么?”
年輕人被反駁地啞口無言,惱羞成怒:
“我不同你講這些道理;總之你不該說,你說便是你錯!”
狂人從夢中驚醒,察覺到這個年輕人,早就從他的父母那兒,得到了“從來如此”的教育——
從來如此,就是習慣,就是傳統;
既然是習慣和傳統,就不能變,也不應該變。
這就是當時的人們抱持的態度,可見年輕人受封建禮教毒害之深。
然而,“從來如此,便對么?”這是最響亮的一個變革的呼聲,這就是魯迅表達出的“五四精神”。
狂人醒了之后,便去找大哥,勸大哥不要“吃人”,也勸世人不要“吃人”。
他不但要揭露這個世界的罪惡,還要想辦法拯救這個世界。
狂人的思維邏輯非常縝密,他認為:
第一、現實社會是一個充滿悖論的社會,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著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
第二、想吃人又怕被人吃的人們之間,不僅有仇敵和各不相識的關系,更有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師生這種至親至愛的關系;
第三、解決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吃的方法只有一條:
那就是去掉吃人這心思!
大哥聽著,一開始只是冷笑,隨后眼光變得兇狠起來、滿臉鐵青。
這時,趙貴翁和他的狗,還有一伙人都在門外探頭探腦。
大哥顯出兇相,高聲喝道:
“都出去!瘋子有什么好看!”
狂人心想:呵呵,果然如此!
吃人者有這樣的特點:
“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
兇狠在于吃人連骨頭都不剩;
狡猾在于大家聯絡、布滿落網,他們獨自一人,根本不敢去“吃人”,只有三五成群相互壯膽,才敢去做“吃人”的事情;
怯弱在于他們不敢直接害自己,而是要想一個名目,安在“我”頭上,讓“我”變成惡人,就有理由堂而皇之地吃了。
將來吃了,不但太平無事,怕還會有人見情。佃戶說的大家吃了一個惡人,正是這方法。這是他們的老譜!
這時,陳老五氣憤地走進來,想要捂住狂人的嘴巴。
狂人拼命反抗,呼喊出一句時代強音:
“你們立刻改了,從真心改起!你們要曉得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狂人被拖進屋子,關了起來,一天送進來兩頓飯。
他正準備吃飯的時候,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自己的妹妹在5歲的時候死掉了。
大哥一定吃過妹妹,甚至母親可能也吃過,而且以為應該吃。
為什么呢?
因為封建社會的愚忠愚孝。
易牙蒸煮了自己的兒子獻給齊桓公,置自己骨血于不顧,這是一種愚忠;割股療親,割取自己的股肉煎藥,醫治父母的重病,這是一種愚孝。
全文至此,這個吃人的世界,沒有了一絲的人性!
然而,魯迅進一步推進,狂人細思極恐:
如果說自己的家庭存在吃人的現象,那么作為家庭成員的自己,是不是曾經也吃過人?
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
狂人的信仰破滅,徹底絕望!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
最后,狂人發出孱弱的、無力的疑問,以及“救救孩子”的時代吶喊。
一個問號,一個省略號,可以看出狂人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多么的不確定。
《狂人日記》到這里就結局了。
但是,你以為這就是結局了嗎?
不。
真正的結局,寫在最開頭。
在《狂人日記》的開頭,有一篇文言文的序——
這些日記雖然出自狂人之手,但是由狂人的一個朋友整理。
這個朋友說,自己認識一對兄弟,偶然聽到其中一個大病了一場。
于是前去探望,卻只見到了哥哥。
這哥哥說病的是他的弟弟。
“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strong>
這里已經埋下了模棱兩可的伏筆,這個朋友并沒有見到狂人,狂人病了只是哥哥的一面之詞。
那么,到底是弟弟瘋了,哥哥是正常人?
還是弟弟清醒了,哥哥是昏睡中的人呢?
最后,哥哥說了一句:
“勞君遠道來視,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因大笑……”
這句話才是最恐怖的。
原來,狂人的結局,早就出現在了全篇的最開頭。
第一遍讀根本沒感覺,等讀完全篇回過頭再看,瞬間毛骨悚然!
哥哥說,“弟弟早已經痊愈了,現在已經到某地去當候補官員了。”
說完,哥哥放聲大笑,十分開心。
狂人最后痊愈了,并且做了一個候補官員。
也就是說,作為“引路人”的狂人也已經被吃人的社會同化了……
他從黑暗中覺醒,發現自己與現實世界格格不入;
他吶喊、抗爭,他想要憑著一己之力改變這個世界,他變成了眾人眼中的瘋子;
他要活下去,不得不陷入與現實妥協的結局,這樣才能成為眾人眼中的正常人。
他從黑暗中覺醒,最終再次歸順于黑暗,“加入了吃人的行列”。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墮落,而是清醒著的墮落!
這里不得不佩服魯迅,他有著最徹底的批判精神:
“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已。”
魯迅的批判,是連他自己都批判。
他是覺醒者,可是他預言了覺醒者本身可能存在的問題——
“自己曾經站在一個至高點去俯視批判社會的黑暗,人性的墮落 ,然而當嘗到吃人的甜頭后,也被隨之拉進了黑暗中,對此自己無比絕望痛苦,又無可奈何?!?/strong>
也許,狂人的形象,是他為自己敲響的警鐘,為自己打的預防針。
他在告誡自己——
自己絕對不能半途而廢!到死都要做一個孤獨的英雄!
魯迅說:“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魯迅還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
躬耕于黑暗,服務于光明。
明明身處黑暗絕望之中,也要執意尋找光明希望。
認識得最深刻,反抗得最決然,戰斗得最徹底。
最終,魯迅成為新文化運動中,戰斗意志最堅定的那個。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魯迅完全符合這種英雄主義。
當年,錢玄同為《新青年》尋找優秀的撰稿人,不厭其煩地拜訪周氏兄弟。
每次,他們可以從下午四五點鐘,聊到深夜十一二點。
弟弟周作人很快就有稿子交來,哥哥周樹人卻遲遲沒有動手。
一天,錢玄同又去勸說周樹人,周樹人正在“鈔古碑”。
“你抄了這些有什么用?”
“沒有什么用處?!?/p>
“那么,你抄它是什么意思呢?”
“沒有什么意思。”
可以聽出來,周樹人正處于報國無門、救民無法、心中苦悶的境地。
于是,錢玄同再次建議道:
“我想,你可以做點文章?!?/p>
周樹人思索了一下說: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F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錢玄同立刻爭辯說: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這句話切中要害,打動了周樹人的心。
《狂人日記》魯迅 ¥1.99 購買不久,周樹人終于動筆,寫下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發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號上,并且署名魯迅。
從此便一發而不可收拾,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托。
從此,魯迅以筆為槍,筆就是他的戰斗武器,而他戰斗的對象是封建社會的黑暗,是麻木不安的民眾。
《狂人日記》開啟了中國最有希望的一個年代:
這個年代,當時的人們,把它叫做新文化運動;
后來的我們,把它叫做覺醒年代。
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胡適等人開始撰文發聲,“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這就是新文化運動。
胡適最初寫下《文學改良謅議》,寫下新詩《嘗試集》,可惜沒有引起什么反響,以失敗告終。
這時,魯迅出手了:
“放著我來!”
這一出手,就是后人無法跨越的高峰!
100多年過去了,《狂人日記》依舊是狂的,因為吃人的傳統,永遠會有。
比如:
吃人者利用“從來如此”的傳統吃人,自詡自己是對的、合理的;
而被吃的人迫于社會輿論,最終加入了吃人的隊伍,否則就會被噴、被網絡暴力。
又比如:
吃人者不敢直接害人,而是要想一個名目,安在被吃的人頭上,讓被吃的人變成“惡人”“瘋子”,就有理由吃了。
再比如:
吃人者獨自一人,根本不敢去吃人,只有三五成群相互壯膽,才敢去做吃人的事情。
……
所以說,《狂人日記》從未過時,魯迅從未過時。
“魯迅的文字如同一把冷冰冰的刀,直直的刺入靈魂,一針見血的讓人有些顫栗?!?/strong>
對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歡迎友友們留言討論~
(這里是不懼孤讀,分享一切喜歡的人物傳記、故事、書籍,謝謝您的閱讀~)
參考資料:
01《狂人日記》——魯迅
02《魯迅小說里的人物》——周作人
03《吶喊》解讀——蘇建忠 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