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入黨轉正申請書1500字—部隊入黨轉正申請書1500字范文
張守中展示自己書寫的“初心使命”四個大字。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北京6月10日電(記者羅鑫、任超)103歲的抗戰老兵張守中回想起大約一年前,自己按期轉為中國正式黨員的那一刻,依然心潮澎湃。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在黨的紅旗下,宣讀入黨誓言,做一名光榮的員。”去年7月13日,在北京海淀區學院路街道北京林業大學社區居委會召開的第二黨支部預備黨員轉正大會上,黨支部大會全票通過張守中同志按期轉為中國正式黨員。在大會現場,夢想成真的張守中,抑制不住內心激動,提起毛筆寫下“初心使命”四個大字。
而對中國的向往,早在80多年前就悄悄在張守中心里萌芽。
1936年秋天,19歲的張守中考入晉綏軍汽車隊學習,隨后被派往戰場,跟隨軍對抗日偽軍,取得百靈廟大捷。
“1937年國共合作期間,我被派往山西,給八路軍負責人開車。在五臺山,我們同吃同住,在樹下躲敵人炮彈。”張守中回憶道,他喊我“司機同志”,而且和我們一樣吃米面窩頭,連咸菜都沒有。
八路軍平等的官兵關系讓張守中感到特別意外。“和軍隊比較起來,八路軍很有禮貌、對人和氣,給了我極深的印象。”從那時起,張守中就覺得領導下的八路軍不簡單,萌生了加入的想法。
可曾是汽車兵,現實也讓剛滿20歲的張守中猶豫了。他沒敢加入,也沒加入。
1945年8月,張守中在湖南芷江見證了日軍洽降,1949年初參加北平和平起義。
1951年,張守中進入北京林學院(北京林業大學前身)。“我那年34歲,一干就是31年。我不少時候6點多起身,將車沖洗干凈,為出車做好準備。31年安全行駛,校領導特別信任我。”張守中說。
1990年,張守中獲得國家教委頒發的“高校后勤工作三十年”獎章,表彰他為高等教育事業作出的貢獻。
退休后,張守中又被返聘做學校文化工作,學校大禮堂張貼的海報就有不少出自他的手,雋永的字跡格外引人注目。一直到83歲,他才真正“退”下來。
張守中看著自己獲得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受訪者供圖
從抗日戰爭時期起,張守中對中國的向往就未曾改變,但是曾在的部隊效力,他對加入一直心存顧慮。直到2015年,當收到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時,張守中內心埋藏的入黨夢想再次被喚醒。
“拿到紀念章,讓我看到國家和黨沒有把我們這些抗戰老兵忘掉。”在紀念章鼓舞下,2018年3月,張守中終于鼓起勇氣,向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街道林大社區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在入黨申請書上,張守中寫道:我一直希望加入。我已經是一個百歲老人,在一個世紀的人生中,經歷了中國的大變遷、大動蕩、大治理、大發展,體會了舊社會人民生活的疾苦,也享受了中國領導給人民帶來的甘甜。我覺得一個人活著就要有追求和理想,員的要求就是我行動的指南。特別是十九大的召開,更加激發了我入黨的愿望。
從遞交申請書、確定為發展對象,到正式加入中國,張守中就時刻以一名員標準要求自己,堅持在家自學和社區黨課學習相結合,堅持每季度手寫一篇思想匯報交給黨組織。
“教導我們學原理、悟原文,有時半夜想起一句話,都會再翻開書看看。因為我是初中文化水平,有時遇到不會寫的字,就會翻新華字典。”張守中說。
張守中用過的新華字典已打上“補丁”。新華社記者 羅鑫 攝
在張守中書桌上,一本嶄新的新華字典已代替之前翻爛的那一本。
回想起在舊社會吃不飽、生活困難的日子,過去出生在一個中農家庭的張守中就會感嘆新時代的幸福。“黨和國家對我生活的照顧,政治上的關心,過年過節上門慰問,讓我心里感到特別溫暖。”
作為高齡獨居老人,張守中還經常會受到街道工作人員的探訪,享受免費理發等服務。2014年,街道還為80歲以上老人免費安裝“一鍵式”家庭醫生服務電話,按下一個鍵,就能接通“急救”“醫生”等熱線。
張守中在預備黨員轉正申請書里寫道:好,千言萬語也說不完。
“在今后的日子里,當黨和國家需要我做什么的時候,我都會堅決執行黨的決定!”白發蒼蒼的張守中面對鮮紅,莊嚴許下的承諾依然錚錚入耳。
如今,黨員張守中每天堅持做兩件事:一件就是學習黨的政策和知識,另一件就是下樓鍛煉身體。
“今年是黨的百歲生日。我為中國百年的歷史感到自豪,我們的黨走過了一百年的光輝歷程、一百年的崢嶸歲月。百年過去,黨依然風華正茂、朝氣蓬勃,祝愿祖國在黨的領導下更加繁榮富強。我雖然快104歲了,但我依然‘加油干’,我相信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將會更好,我從內心對黨充滿信心。”張守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