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關于雨的古詩(一年級關于雨的古詩七言絕句)
《雨》
陳與義〔宋代〕
蕭蕭十日雨,穩送祝融歸。
燕子經年夢,梧桐昨暮非。
一涼恩到骨,四壁事多違。
袞袞繁華地,西風吹客衣。
雨,唐詩宋詞古詩詞,7分鐘
▲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杏兒朗讀詩詞
譯文
一場秋雨一場涼,綿綿秋雨,十日而不絕,穩妥地送走了夏神祝融。
秋雨淅瀝,燕子即將南歸,一去就是一年。一場雨打,梧桐葉落,已與昨晚的不同了。
秋雨送涼送爽,對“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恩賜,但是家徒四壁,很多理想尚未成功,多有違背心意。
在繁華富庶的京城臨安,群居著眾多達官貴人,他們居高位卻無所作為,誰會注意“我”這個流寓他鄉的過客呢?獨立于秋風之中,任無情的秋風吹動“我”的衣角。
注釋
瀟瀟:小雨的樣子。
祝融:火神,這里指夏季。
四壁:家徒四壁,指窮困。
袞袞:眾多,這里指眾多居高位而無所作為的官吏。
繁華地:指京城。
客:閑居京城的詩人自指。
賞析
這是宋代詩人陳與義的一首秋雨詩。
這首詩最絕妙之處就在于從側面寫秋雨,在燕子南飛、梧桐飄葉、自身淪落中,秋雨變得與眾不同,打上了蒼茫遼遠的況味。
“蕭蕭”,是象聲詞。也有網絡版本作“瀟瀟”。一般有風無雨用“蕭蕭”,有雨或有風有雨用“瀟瀟”,根據意思似乎應該用“瀟瀟”。但其實,“蕭蕭”也可以代表雨聲,只是“蕭蕭”雨繼承了“蕭蕭”一詞凄冷的色彩,而“瀟瀟”雨則不帶情感色彩。且翻閱《簡齋集·卷九》,可見原作是“蕭蕭”,故這里采用原版本。
“十日雨”,說秋雨頻次之高,也直接點出“雨”的主題。“穩送”,妥妥地送別。“祝融”,號赤帝,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火神。《呂氏春秋·孟夏紀》記載祝融是夏神、炎帝的輔佐神。“祝融歸”,夏神祝融歸去了。首聯是說,一場秋雨一場涼,綿綿秋雨,十日而不絕,穩妥地送走了夏神祝融。這是從正面來描寫“秋雨之綿長”。只有“蕭蕭十日雨”這一句,直接正面點“雨”,其余諸句都是從側面點“雨”。
“燕子經年夢,梧桐昨暮非。”頷聯是說,秋雨淅瀝,燕子即將南歸,一去就是一年。一場雨打,梧桐葉落,已與昨晚的不同了。這兩句與秋雨有什么關系呢?因為蕭蕭十日雨,且是秋雨,所以燕子才知道秋天來了,它們要開始南遷了,這一去就是一年,所以這個燕子南歸的現象是秋雨造成的。同樣,也因為蕭蕭十日雨,且是秋雨,梧桐葉子才開始紛紛凋落,所以昨天的梧桐樹與今天的梧桐樹已經不一樣了,因為葉子少了。這兩種現象都是秋雨造成的。
且燕子南飛,梧桐夜落,都是一種凄涼的景象。也暗示了詩人的心情,不是很樂觀。具體是什么樣的秋思,惹得詩人眼中原本送涼、舒爽的秋雨變得幽怨、凄清呢?讓人聯想起李清照筆下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憂傷情境。這個謎底要留到頸聯來解開。
“一涼恩到骨,四壁事多違。”頸聯是說,秋雨送涼送爽,對“我”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恩賜,但是家徒四壁,很多理想尚未成功,多有違背心意。
有人說,一涼恩到骨是不是寫錯了,應該是一涼吹到骨、一涼冷到骨、一涼思到骨諸如此類吧!其實正是因為詩人用了這個“恩”字,才成為全詩最精彩處。
這個“恩”字,一則可以讓人想到風雨送涼,值得感恩,是自然之恩情。同時,更深層次地理解應該是詩人對于皇恩的渴望。沒有一個有理想的文人不希望得到重用,而心甘情愿只做一個文人。“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則可以作為文人的普遍心聲。
值得注意的是,陳與義曾于紹興七年(1137)正月,被授參知政事,成為朝廷重臣,且又是愛國詩人,所以更希望能夠建功立業也很容易理解,他這里用“一涼恩到骨”正是他獨特身份的體現,這里的“恩”,也指朝廷之恩。
“四壁事多違”,“四壁”,家徒四壁,對“一涼”。“事多違”對“恩到骨”,秋涼的恩情已到骨子里了,可現實世界事情卻多有違背。這又涉及詩人的理想世界了。當時北宋剛剛被滅亡不久,詩人最迫切的理想自然是收復失地。可是,不但自己過得窮困潦倒,就連上陣殺敵,北伐中原的理想也多有違背,這個秋天的理想在一個“違”字中破滅了。這才是詩人寫這首詩的背后原因。
“袞袞繁華地,西風吹客衣。”尾聯是說,在繁華富庶的京城臨安,群居著眾多達官貴人,他們居高位卻無所作為,誰會注意“我”這個流寓他鄉的過客呢?獨立于秋風之中,任無情的秋風吹動“我”的衣角。“西風吹客衣”,詩人一種窮困潦倒,失意憂憤,報國無門的落拓形象也躍然紙上了。
作為“詩俊”的陳與義,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詩歌豪放不羈,俊俏挺拔,這與詩人的報國理想是密不可分的。
縱覽全詩,善用筆法、淺語入詩(蕭蕭十日雨),重意境(凄清、惆悵),重白描(燕子、梧桐、四壁),思緒深沉,情感炙熱,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虛實相生,是為詠秋雨詩中的絕妙佳作。
賞析來源公眾號:古詩詞日歷,作者: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