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防汛的報道文章_關于防汛的報道文章題目
視頻加載中...
江山壯麗,我說長江。我叫唐聰,是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長江中游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岳陽分局負責人,也是城陵磯水文站的站長。
城陵磯水文站站長唐聰
城陵磯水文站位于全長約7.5公里的洞庭湖出口水道上,距離洞庭湖入匯長江口約3.5公里,是長江流域國家重要自動報汛站之一。
“八百里洞庭”自城陵磯匯入長江,城陵磯水文站也被譽為洞庭湖和長江流域水情“晴雨表”。這是因為洞庭湖來水復雜,北納長江的松滋、太平、藕池三口來水,南和西接湘、資、沅、澧四水及汨羅江、新墻河等小支流,而洞庭湖唯一出口就是我們城陵磯。
另一方面,洞庭湖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防洪中起著調洪、蓄洪和錯峰的作用。可以說,整個洞庭湖的防汛工作,是以城陵磯水文站水位進入或者退出警戒水位為判斷標志的。如果城陵磯水文站出水順暢的話,就代表著長江中下游地區防汛形勢較好。反之,防汛形勢就很緊張了。
長江防洪預報調度系統截圖
當好“晴雨表”的重要任務就是為防汛和抗旱收集基礎資料,我們日常監測的內容,最主要的就是水位、流量和泥沙等方面。
監測水位,城陵磯水文站有著綠頂、紅柱、黃墻的“六角亭”,它像一位哨兵,值守在洞庭湖與長江交匯處,守望著流經眼前的江水?!傲峭ぁ笔且淮苯ㄖ彩且环N監測手段。亭子下面與洞庭湖水相連,我們通過亭下水位的高低就可識別江河水位的高低;亭中有一塊屏、一幅掛圖、一套水位計的裝置,日夜不停地記載著水位數據。這些年,我們也對“亭子”進行了改造,現在不光能看到水位了,通過一體機屏幕還能看到實時流量等信息。
綠頂、紅柱、黃墻的“六角亭”
今年年初,城陵磯水文站擁有了長江流域首臺集成展示水文監測數據的新生代機器人——“全感通”。灰白色的立體裝置,高達4米,八字形黑眼睛像個“囧”字,方塊形肚子里裝滿電子芯片。只要輕輕一碰肚子外面的電子屏,實時水位、流量、含沙量等數據就會顯現。這也是我們水文現代化工作的一個標志性成果。
如果說水位、雨量自動記錄是老水文人種下的一棵大樹,那么,推廣水文現代化工作就是我們這一代水文人正在播種的另一棵樹。等這棵樹長成以后,不僅水位不再需要人工觀測,很多數據都可以自動監測、整理,極大減輕了人工觀測的壓力。
新生代機器人“全感通”
今年,城陵磯水文站等22處水文站被我國水利部列為首批百年水文站;明年,城陵磯將迎來120歲生日。將近120年的時間里,水文監測數據幾乎沒有中斷過。
自古文明依水而興。沿江而生的一座座水文站,駐守在大潮奔涌的長河兩岸,見證著水文事業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連接起長江水文的過去和現在,延伸向清流永續的未來。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減災中心副主任 楊昆:
每到汛期,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生洪水時,城陵磯水文站的水位總是牽動著大家的心。城陵磯水位不僅關系到洞庭湖尾閭區域的防洪安全,而且關系到長江干流城陵磯河段的防洪安全。每次洪水,城陵磯河段的調度目標都不同,有時是為了控制城陵磯站不超警戒水位,盡量減少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有時是為了避免蓄滯洪區的運用,減少人員轉移和財產損失;有時是為保障重要堤防和重點區域的安全,打出“底牌”科學合理地調度運用蓄滯洪區。隨著長江流域防洪工程體系不斷完善,城陵磯附近蓄滯洪區運用幾率逐步降低,城陵磯水文站也將在新時期不斷發揮其在防洪保安、保供水、支持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的作用。
監制丨高巖
策劃丨沈靜文 楊寧
記者丨王雪潔 王遠 堯遙
編輯丨王雪潔 廉金亮 郭雨密
音頻制作丨劉逸飛
視頻導演丨邵東 李名虎
視頻拍攝丨李名虎 劉肖
視頻剪輯丨陳以恒 劉肖
后期制作丨蔚天雄
設計丨宋瑜珊 曹懿心
學術顧問丨任慧
專家統籌丨高琰鑫
學術指導單位丨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文化公園專家咨詢委員會秘書處)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