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后媽韓劇免費播放完整版-我的小后媽韓劇免費播放完整版電影
截止至2021年4月14日,張子楓主演的電影《我的姐姐》票房破7億了。這部小成本電影上映首日就破了1.61億元,第二天就把美國大戲《哥斯拉大戰金剛》趕下單日票房冠軍寶座,狠狠地為國產劇出了一口氣。
無獨有偶,今年年初的兩部大火電影,《你好李煥英》和《我的姐姐》都是講述家庭親情。兩者的不同點在于:
《你好李煥英》講述的是賈玲對生母的緬懷和母親對女兒的“愛”的故事;
《我的姐姐》講述的則是家庭人員中的“不愛”的故事:父母有了兒子后就不把女兒當兒子的附庸、中國式長輩以“愛”之名試圖道德綁架和犧牲“姐姐”的故事。
相較于賈玲的《你好,李煥英》,張子楓主演的《我的姐姐》的電影故事更暗黑,而且它是有原型的,故事的原型又比電影更黑暗。
也許是為了過審,電影對故事做了些美化和戲劇沖突:
例如姐姐和弟弟的年齡差不是二十幾歲,而是十幾歲;
弟弟的年齡也不是尚不知事的2歲,而是被塑造成了有明確自我認知且極其機靈聰敏的7歲小神童;(為了引起姐姐的愧疚,假裝跟領養家庭走;還有姐弟對話中的各種機鋒,說真的,若非是影視作品,這樣的弟弟的智商情商能上清華少年班了吧。)
家里的親戚也不全是如狼似虎地站在道德至高點啃噬這位姐姐,還有一個內心同樣受過委屈、已經被PUA到習以為常、不敢光明正大對女主好、只能偷偷摸摸從細節表達對女主憐惜的“姐姐”——姑媽;
還擴充了姐姐的故事線:當了十幾年的獨生女,父母為了生二胎,把她寄養在了姑媽家。青春期的她被表哥欺負,被姑父洗澡,卻無人可訴說,劇中全員男丁都是“社會渣滓”般不靠譜的類型,好不容易找了個男朋友,卻是個媽寶男。
為了讓女主留在家鄉照顧弟弟和家庭,女主的父母私自修改了她的大學志愿,從北京的大學改成了家鄉的護理專業,甚至還想讓女主裝瘸申請殘疾人。
總之,怎么殘忍怎么來。
然后,哪怕深陷泥潭,故事的主角永遠都是忍辱負重、堅韌不拔的。
在這樣被無聲“虐待”了七八年的姐姐,在環境無聲壓迫之下,依然不愿意放棄自己的考研夢想,通過讀書遠離家庭和改變命運,考研成了劇中不屈、倔強、拒絕洗腦的姐姐的唯一希望。
可是,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粉碎給人看。在女主即將見到曙光時,她的父母意外身亡,留下一個七八歲的弟弟“嗷嗷待哺”地等著她“貢獻”。
這部劇開篇最大的反轉便是:平日里受盡父母和親戚長輩們的綿里藏針的壓迫的姐姐,在父母雙亡后,成為了毀了她十幾年獨生女生涯的弟弟的“命運制裁者”——她的一句話決定著弟弟的命運。
所以,這部影片的主題是非?!案叽笊稀钡模悍从持袊鐣啬休p女的社會問題,還有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姐姐在父母雙亡、前途未卜的困境下,該如何抉擇比自己小十幾年的弟弟的未來命運。
劇組宣傳照中的那句“你的命運,與我有關”其實很戳心,弟弟對姐姐的命運的影響,目前為止都是負面的、戳骨揚灰的痛;而當父母去世,整個社會都要求姐姐給予弟弟的命運正面的、陽光的影響。
無論是電影還是現實,人們只拼命地強調“以德報怨”,只要有人“負重前行”,那么就是“歲月靜好”、“皆大歡喜?!蹦呐履莻€負重前行的人已經鮮血淋漓生不如死。
因此,相較于電影中的姐姐最終選擇犧牲自己,完成這個社會對“姐道”的碾壓,不少網友覺得,被當成電影原型的某平臺上的帖子里的姐姐選擇獨占兩套房并把弟弟送人的結局,似乎更“解氣”。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孔夫子說:以直報怨。
《我的姐姐》終究不敢挑戰國產片的審片標準。電影的結局是姐姐沒有把弟弟送人。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識到:電影中,導演為了讓故事“和諧”“美滿”,最終還是成全了弟弟、犧牲了姐姐。因為這是“普世價值觀”,是這個社會普遍對“姐姐”的要求。
譬如《娘道》、《俺娘田小草》等高歌贊揚“以被壓迫為榮”的女性的影視作品,為什么這么惡臭腐朽的作品依然有市場?
因為持有這類思想的人,并沒有在當今社會消失啊。他們存在著一天,這類影視作品就有一天的市場受眾,進而一代又一代地制造出更多的“同類”。然后一代一代地延續悲劇。
電影的口碑,也因為這種價值導向,而兩極分化。
有人說電影“太好哭了”,然后被懟:你當然覺得太好哭了,因為你不是當事人啊。
身臨其境和隔岸觀火畢竟是兩種心態,影片中,張子楓飾演的女主在壓力和痛苦之下,目光是呆滯的、生不如死的。沒有過類似經歷的人很難明白其中的疲憊、麻木和絕望。
女主把應該留的眼淚都留給涉世未深的觀眾來哭了,因為大部分時候,身處那樣的環境,置身那樣的痛苦之中時,絕望的陰影籠罩了整片心靈,當事人是哭不出來的。
張子楓把姐姐深陷泥潭的痛苦、奮力掙扎的痛苦都演繹出來了,可不懂的人依然不懂。
有人則提到:“受夠了女性犧牲奉獻的結局”,電影簡介就是一個“社會福利缺失”的故事。
可是有什么辦法呢?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當事人的“姐姐”和“弟弟”都覺得是正常的啊。哪怕弟弟覺得對姐姐不公平,也不會主動強硬性地把到手的財產分給姐姐啊。
只有索取不能付出的弟弟的一句無關痛癢的“感謝”,在遇到極端的情況時,并不能改善“姐姐”的處境。
就在電影《我的姐姐》在票房上引吭高歌的時候,現實生活中也發生了一件上了熱搜的“我的姐姐”事件——一名20歲的少女要撫養3個弟妹,不堪重壓自殺了,而且這已經不是這位姐姐第一次自殺了。
這位現實中的姐姐的情況比電影中的女主更惡劣:她父母只是離異了,并不是死了,卻因為各自組織了家庭而對四個子女不聞不問。
四姐弟由年邁的爺爺奶奶撫養,老人體弱,最年長的姐姐從小承擔更多的家務和責任。一到可打工的法定年齡,姐姐就出門打工撫養3個弟妹和2個老人。她的手腕上留有多次自殺的痕跡,但都被救活了。
這件事上了熱搜后,有好心人想資助她,可這位姐姐婉拒了,并快速地離開了醫院,目前情況未知。
除了電影里“父母雙亡”的姐姐、熱搜上的“父母約等于死了”的姐姐,現實中還有一類姐姐:父母無撫養能力,強硬要求姐姐必須撫養弟弟。
去年九月就有一則熱搜:一對靠低保生存的父母起訴22歲的女兒拒養2歲的弟弟,而且勝訴了。
當然,除了禍害女兒的,也有禍害兒子的。一個家庭中,只有2個男孩,也總有一個被犧牲的。比如鄭莊公“黃泉見母”、漢景帝被竇太后逼著立弟弟為皇太弟等歷史故事,哪怕在帝王家,年長的哥哥,也會因為“孝道”的壓制而飽受磋磨。
有些父母,天生就有讓某個孩子受盡委屈的能力。因此,獨生子女政策才會擁有支持者。
重男輕女是一個亙古的話題。年長的孩子和二胎的關系,往往和父母、家庭環境有必然的關系。對待弟弟的態度,民國時期,有兩個作家非常的有代表性——魯迅和張愛玲,他們也擺不脫“弟弟魔咒”。
魯迅是傳統的“二十四孝”哥哥,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男版“扶弟魔”。
魯迅的二弟周作人無論是在在日本留學,還是娶妻,乃至工作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一家人連同周作人妻子的娘家全都靠魯迅養活。周作人回國后,魯迅連工資也是交給弟媳看管??勺罱K卻因為軍閥混戰,導致魯迅的收入少了,上交的錢少了后,就被弟媳挑撥兄弟關系,最終兄弟決裂,魯迅被親弟弟趕出了自己買的房子。
兩兄弟還在報刊上針鋒相對地發表關于兄弟決裂的文章,誣陷與反誣陷、斥責與反斥責,搞得彼此都聲名狼藉,甚是狼狽。最終這個無頭公案,以周作人成為漢奸的結局被反推出魯迅的無辜與無奈。
(▲魯迅三兄弟)
在“長兄如父”、“長姐如母”的文化中,過度的善良,往往換不來同等的尊重。也許是因為看透了這一點,同樣是民國時的名作家——張愛玲選擇了另一條路:270萬遺產全給了朋友,一分錢也沒留給弟弟。
張愛玲也是一位“姐姐”,而且還是一位高級知識分子“姐姐”。
她的文章中,提到弟弟張子靜的有《私語》、《你是薄涼人世間的一縷暖陽》、《弟弟》等,以第一視角講述她與弟弟的過往。
張家給予了姐弟戀錦衣玉食的生活,張愛玲也因為從小就透露出的聰穎多慧而被父母偏愛,但生活中,她卻依然感受到了生存環境中的社會上的重男輕女的惡意。
后來,張愛玲和后媽發生沖突,差點把親爹打死。張愛玲離家出走投奔生母后,和弟弟的關系越來越疏遠,以至于她離開上海去了香港都沒想到要告知張子靜一聲。兩姐弟從此天各一方。
可能是因為全都是接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女性,張家的女性對張家的男丁都特別沒有“娘道”、“姐道”、“姑姑道”。
張子靜和他的父親張志沂被張愛玲、張愛玲生母、張愛玲姑姑所厭惡,張子靜在他姑姑那是連獨自留下來吃一頓飯的資格都沒有的。
1957年,張愛玲的生母去世,留下幾箱的古董寄給了美國的張愛玲,兒子張子靜一分未得。
1988年,張子靜聽到傳聞說張愛玲去世了,經過多方努力才終于聯系上張愛玲。但是回應他的,是姐姐涼薄的文字:“沒能力幫你的忙,是真覺得慚愧”。
有人統計,七八十年代,因為張愛玲的作品在臺灣和香港大火,稿費源源不斷地匯到美國,彼時的她已腰纏萬貫。從后來張愛玲去世后留下幾百萬的遺產來看,哪怕她當時窮困潦倒,后來也是有經濟能力的,但是她卻始終未再與弟弟聯系。
因為張愛玲的關系,張子靜的許多作品也流傳了下來。最出名的作品就是《我的姐姐是張愛玲》。畢業于復旦的張子靜對張愛玲始終是仰慕的,可惜,這對姐弟的感情終究是淺了點。
1995年,張愛玲去世,留下遺書,把遺產全部給了朋友,她的親弟弟張子靜一分未得。而張愛玲因此一直被人詬病。
《我的姐姐》不是第一部反映“姐姐”群體狀況的影視作品,在1996年,導演李玉就出過一部紀錄片——《姐姐》。
這部紀錄片,在當時看來是一部弘揚“真善美”的家庭溫情片。但以現在的目光來看,簡直是全國“姐姐”們的洗腦神作、童年陰影。那種剪不斷理還亂、仿佛被沼澤覆蓋的窒息感,至今仍能透過鏡頭感同身受。
紀錄片中的“姐姐”叫蕊蕊,她和“弟弟”峰峰是雙胞胎,蕊蕊是被長輩們“賦予”的。剖腹產時便決定好了讓她先出生,然后履行“女孩可以多照顧男孩”的安排。
“你是姐姐……”成了蕊蕊的魔咒。
姐弟倆發生矛盾,哪怕是弟弟的錯,媽媽也會用一句:“蕊蕊,你懂點事兒,行吧?”來堵住女孩的所有委屈。
身為刑警的爸爸下班回來后得知姐弟倆鬧矛盾,也是一句“你是姐姐嘛”直接懟死了三觀尚在形成的蕊蕊。
在蕊蕊和弟弟想看不同的電視節目時,媽媽的“民主”做法簡直像用最溫柔的聲音逼女孩吃下最惡心的蒼蠅。
媽媽跟蕊蕊說:“少數服從多數”。然后她和爸爸都選擇了弟弟要看體育節目。姐姐蕊蕊反被質問:“你顧自己看,我們三個人都撈不著看,怎么辦?”女孩反而成了錯的一方了。
爸爸對蕊蕊說:“你倆都吃的一樣,穿的一樣的吧,你一個六歲的孩子,你就疑心這么大。”
6歲的小女孩敏感地知道自己是被家里擠兌的那個,可有限的知識卻讓她說不出父母哪里不對,她只是本能地抗拒。然后,“印證”自己就是父母口中的不懂事、自私、疑心大的姐姐。
蕊蕊控訴媽媽:“她不喜歡俺”。媽媽馬上回懟:“你這樣,永遠不喜歡你?!?/p>
節目最后,蕊蕊撒潑打滾也得不到父母的正視,最終以爸爸拉著她向媽媽道歉為結局。
這就是一部如實記錄了一個家庭中身為長輩的父母如何馴服女兒的過程了?!敖愕馈?、“扶弟魔”在女孩剖腹產前就被規劃好了。這部紀錄片直白地告訴我們什么叫做“軟刀子割肉最疼”。
因為有蕊蕊的父母這樣的人群存在,中式家庭中有不少弟弟過上了“一面吸著姐姐的血,一面斥責妻子是扶弟魔”的生活。都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可很明顯,都報到了“姐姐”頭上了。
在蕊蕊和峰峰這樣的家庭里,在父母和弟弟的看來,他們怎么做怎么說都是理,從眾心理讓被排擠的姐姐也產生了“自己是錯的”的錯覺。
正如網友所說的那樣,李玉的《姐姐》不應該叫“成長的煩惱”,而是“女性的煩惱,特別是作為姐姐的女性的煩惱”。哀莫大于心死之處在于:父母和弟弟完全不覺得自己有哪里不對。
生活在開明家庭的人不愿意相信當代的國內還有這樣的家庭,可是很多網友現身說出了自己的故事。這才讓生活在陽光美好的家庭的孩子們意識到,原來并非所有的父母都和自己的父母一樣的。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家庭都不喜歡承認自己重男輕女,但卻始終存在財產給兒子、養老卻是兒女平攤的家庭。
那些說“養女兒壓力小”“兒子是建設銀行,女兒是招商銀行”的家庭,背后潛藏的意思是,養女兒不用給他們買房??烧嬲墓?,是無論男女都給他們同樣的東西。
無論是電影《我的姐姐》還是張愛玲姐弟,感情淡薄是“姐姐”不愿為“弟弟”奉獻的最重要原因。
和現在的很多社會問題一樣,一味地強調奉獻,卻不強制執行被奉獻者要回報,必然會產生許多不同的結果。
在觀念灌輸和道德壓制之下,有的姐姐寧愿自殺也沒想過拋棄弟弟妹妹;有的姐姐則成為了這種觀念的宣傳者,成為令人談之色變的“扶弟魔”;有的姐姐則與弟弟反目,逃離原生家庭;還有的姐姐則會和弟弟徹底疏遠,至死不留一分錢給弟弟。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也都為他們的選擇承擔了后果。
電影《我的姐姐》上映后,人們開始注意到這些“姐姐”群體,引起很大的社會討論,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韓劇“通過作品改變世界”的先例,一直被人網友津津樂道。電影《熔爐》,迫使韓國出臺了《熔爐法》,并加強了對教育行業的監督;電影《素媛》上映后,讓韓國出現了被稱為”趙斗順法”的法案;電影《小委托人》讓國會修訂民法,禁止父母以任何理由對子女動手。
國產劇中,趙薇和黃渤主演的《親愛的》讓“打拐”成為了國民話題;印象中,徐崢主演的《我不是藥神》熱映后,大概在一兩年之內,不少高價的藥品被納入了醫保。
這些作品都是對社會有正面影響的電影。這種力量,在電影《我的姐姐》上映之后,我同樣看到了苗頭,它應該會成為又一部推動社會良性發展的電影。。
最典型的便是:因為電影《我的姐姐》,那個20歲自殺的姐姐受到了社會廣泛的關注,當地的婦聯等福利機構也迅速介入,讓網友們第一時間知道了真相和后續。
雖然在這片大地上,有很多“姐姐”正在遭受著父母的各種洗腦和壓迫,但當民眾的素質和認知都提高了之后,相信這樣的父母和姐姐必然會越來越少。
雖然《我的姐姐》因為結局的問題,被部分網友諷為“姐道”,認為電影選擇和“普世價值觀”一起,以犧牲姐姐為“開放性結局”。
但是,《我的姐姐》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未來可期。越多的人參與其中,人權、公正的觀念越能傳遞下去,“父母”和“弟弟”們的觀念才越有被改變的可能性。
最后,截取幾個網友評論,希望造成各種不幸的“姐姐”的“父母”和“弟弟”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