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到杭州怎么去比較方便—上海到杭州幾個小時
工作生活在杭州上海經常去,談談個人經歷
2006年6月30日,為了乘火車從浙江平湖取道上海,也是我平生第一次來上海。當年我還專門寫了一篇博客上海印象,剛才又重新翻閱了一下。至今留在我記憶中的就是,蜘蛛網般的高架橋,細長的住宅樓,仔細數了一下三十四層,路邊很多深紅色的電話亭,跟初中英語課本上一模一樣,現在依然還在。車站旁的恒豐路十二車道,對當時我已有的認知有很大的沖擊,我在想,世界上還有這么寬闊的道路,雖然我已到過杭州,但是杭州道路隔離帶通常做成綠化,顯得沒有這么寬闊。那時候我滿腦子都是影視作品給我塑造的上海,十里洋場,華燈凄迷,風情萬種,直到后來我多次來上海才又重新認識了它。
2007年五一假期,我與同學一起第二次來上海。我們住在上海站附近,經過了蘇州河,也得以看到上海繁華“喧鬧的另一面,上下高架樓梯時,我看到了大小便,高樓大廈的小巷子里,我看到了破敗的舊房子,還有房子里伸出來掛在上面高高飄揚的內衣褲°。記得當時我跟同學抱怨上海怎么會這樣,同學說,你怎么老是挑上海的毛病,你不能拿想象中的上海跟實際中的上海比。沒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上海。晚上,我們去逛了南京路步行街,還有外灘,那時候的南京路步行街沒有杭州道路干凈整潔,但是商業氛圍濃厚,燈火閃亮的商鋪招牌,三層樓高的可口可樂“瓶廣告,路燈桿兩邊掛著五星紅旗,涌動的人潮,把我腦海中意識形態的東西沖淡了很多,這就是商業文明下的上海。二
2010年10月,上海世博會,我又去了上海。各個國家的場館展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英國種子形狀的場館造型。我對上海世博會進出人流的管理很贊賞,當時入園人數比較多,為了控制人流排隊樹的圍欄不知有多少排,這對人流密集管理十分有效。之后每年我都有去上海,上海街道變得越來越整潔,日子就這么流逝著,上海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個比杭州基礎設施完善,城市管理更精細化的國際大都市。
來的次數多了,待的時日長了,你才能發現它不一樣的另一面。有時候你住的有點年頭的賓館,里面的窗子和家具擺設還留有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大建設時期的痕跡;還可以看到那個時代保留下來的廠房,橋梁,上面刻印的那個時代特有的紅色正楷字體。感覺上海就像不同時期的切片疊加而成,有殖民時代,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代,還有改革開放時代。整個空氣中彌漫著殖民時代冒險家與外國列強,三教九流遺留下來的氣息,有計劃經濟時代追求革命理想激情澎湃的氣息,有中華文化正統與江浙文明融合傳承下來的氣息,有改革開放后移民與外國人混合的氣息。每一次我到上海,聞到那混合了海邊空氣與飯店飄出來的香氣與老外特有的體味的味道,我就知道這就是上海,跟大陸其他城市都不一樣,就是這么特別。
上海與大陸其他城市比起來是很特別,它西化,從建筑的樣式到街道布局,到民居外在造型都中西合璧,有一種美感在里面,像半個國外。基礎設施,無障礙設施完善,可以看到殘疾人獨自通過輪椅出行,招聘方面有些崗位對殘疾人開放,對弱勢群體的關懷比其他城市都要領先一步。還有垃圾分類剛開始大家都在質疑能不能推行下去,還是會虎頭蛇尾,不了了之,現在看來效果很好,平時有志愿者在垃圾投放處監督指導,臺風天氣還有紅馬甲志愿者蹲守在垃圾桶旁邊,市民意識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