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雙底村有什么景區、山西雙底村有什么景區嗎
巍巍八百里太行,崇峻于晉冀豫三省之交,先秦望此山脈為天下第一行,謂之太行。太行山縱貫南北而多東西走向橫谷,被稱之為“陘”,陘(xíng)山之絕坎,即山脈中斷的地方。太行有八陘,是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也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
雙底村,位于山西省陵川縣馬圪當鄉。地處太行山腹地,四面環山中為盆地,一座突兀的小山峰將盆底一分為二,南為居住區、北邊為田地,地勢北高南低故曰“雙底”。自古以來就是晉豫之間的交通要塞。村子附近有著名的黑毛溝大峽谷、紅豆杉大峽谷、白陘古道七十二拐、黃圍山風景區等,還有數條南太行戶外徒步穿越的經典線路以及原始的自然景觀。
七十二拐是通往雙底村的“之”字行盤山道路,是白陘古道風景的精華與經典所在。在山頂通往山下雙底村的陡峭山崖磢圪洞中誕生和延伸,每走十多米呈“之”字形拐彎,共有72拐,坡度很緩,無論是人擔馬馱到山頂都不至于感到十分的疲憊。全程約1.5公里,相對高度達到400多米。拐來拐去,拐去再拐來,陡峭的坡道幾乎是變成了坦途,身臨其境嘆為觀止。
白陘古道指的是從山西省陵川縣馬圪當鄉雙底村至河南輝縣薄壁這一段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古道,全程百余公里,迄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記載:“齊侯遂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當年齊侯伐晉,走的就是白陘古道。
在歷史上白陘古道不僅是一條軍事要道,也是一條商賈通道。有碑文記載:凡潞澤兩郡,自西北而來者熙熙攘攘,莫不由之”,“至輝之薄壁,或通獲嘉、修武,或達淇衛、汴梁,或歷彰德而通山左”,這條古道也成為太行山中的“絲綢之路”。直到1968年大峽谷修通簡易公路開通前,這段古道仍是地方村民唯一來往出入的生存之道,晉豫水土共同養育著白陘古道兩頭的人家。
馬蹄南去、人北望,漫步于這千年古道,聲聲馬蹄印猶在,只是不見當年趕路人。
十里河,古道上留下的路標
古郊
行進在古道上你會驚奇地發現,處處詩情畫意,令人遐想萬千。無論是人造景觀還是鬼斧神工、渾然天成的自然景觀,相互之間和諧生輝。
行巔第一橋
由白陘古道的西入口出來,就是雙底有名的黑毛溝大峽谷,也叫十里河大峽谷、馬圪當大峽谷。是南太行最窄的峽谷之一,長約10華里,谷壁陡峭,峰巒疊嶂,深幽奇險,峽谷最窄處的一線天,寬度不足5米。
十里河大峽谷當地老鄉都叫其為黑毛溝大峽谷,“黑毛溝”這名字,聽起來不覺讓人有些毛骨悚然,兩面參差猙獰的黑褐色懸崖絕壁聳立,把頭頂的天空和腳下的馬路擠壓成一條縫。行走其間,你會被它的陡峭險峻所震撼,又會因它的優美景色而陶醉。
黑毛溝大峽谷也是眾多自駕愛好者和驢友們的鐘愛之地,每年都吸引著無數的人前來打卡游玩,領略這條南太行最為雄偉、驚險、刺激的壯美峽谷。
上世紀80年代末,山西大學講師上官鐵梁帶領學生在雙底村東邊的峽谷考察時,發現了成片的僅生長在南方的“植物大熊貓”——紅豆杉,后來這條峽谷被稱作“紅豆杉大峽谷”,2002年6月被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紅豆杉峽谷長約30多公里,谷體深幽奇險,在幾十公里的峽谷內拐了25道彎。走進這條大峽谷,就感到了一股不同的氣勢,它絕不同于普通的峽谷,自然風光秀麗,原始氣息濃郁,湖光山色倒映,河道兩側絕壁如削、怪石崢嶸、造型奇特;河床底部三步一泉,五步一溪,十步一潭,清泉流淌,噴珠濺玉,時而急湍而下,時而微流細浪,時而平靜如湖。驢友至此猶如墜入世外桃源,給人以“長恨嚴冬無覓處,不覺轉入此間來”的詩情畫意。
由雙底村向東,穿過一片田地就到了紅豆杉大峽谷。大峽谷河床寬闊,溪流清澈穿流于山間,時而急而下,時而靜如潭水。若是趕上雨季,小壺口瀑布更是美輪美奐,景色旖旎。
1、雙底村——紅豆杉大峽谷前段——三岔口——張官樓廢棄村——馬武寨。
2、馬武寨——抱犢村——老龍口——西蓮——后靜宮——黃龕頭——九蓮山景區——周家鋪——錫崖溝。
3、抱犢村——老龍口后——抱犢梯——抱犢溝——八里溝景區大門。
4、老龍口——右上崖上小路——董家寨——八里溝——一線天天梯——八里溝景區大門。5、(強驢之路)錫崖溝——張溝梯(車送至)——北雄關——十字嶺——九峰山——陳樓梯——小水溝——黃水鄉。
注: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碼字不易,路線如有誤差還請朋友們在評論區提出寶貴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感謝大家一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