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澗風景區現在開嗎—龍門澗風景區門票優惠政策
華北氣溫連續偏高,恐怕是這個夏天最為頭痛的一件事情了。
京城亦不例外。端午節三天維持在40度之上,而我們前往龍門澗的那天(七月一日),最高氣溫也來到了39.7度。
昨天,氣象臺又因為達到41度而發出了高溫紅色預警。如此酷熱難耐的日子,又不想待在家里,那就去郊區尋找相對涼爽的地方避暑。
權衡再三,決定再次前往龍門澗景區。畢竟距離上次游玩已經過去了五年,加之孩子也不曾去過,而且那里沒有半點爬山的難度。
拍于2023年7月1日,下同(均為原創)
之前曾為大家分享過那里的風光。這一次,主要說點不太一樣的內容(包括感受和體驗),盡量發不同的相片。
或許是酷暑到來,又或者是假期開始,這一回前來龍門澗的游客增加了不少。五年前是五月初,幾乎沒看到幾個人。
停車場的情況就能顯示游客不少,還有大巴
從城區過來幾乎一百公里。可以選擇走阜石路,然后進入門頭溝走109國道。導航龍門澗即可,雖說有東、西兩個龍門澗,但西邊那個不開放。
門票40元,停車費10元。不過給我的感覺,景區管理依然不盡人意。
進入景區,雖說遠不是那種人滿為患,但游人還是多了不少。甚至剛進入峽谷,就遇到一個背包的韓國旅行團。
崖壁上那兩個紅字是“迎賓”
我上次說這是一個老少皆宜的景區,這一回只想再次如此強調。整個游覽順著溝澗前行,到了終點再原路返回。全程沒有爬山,所以難度系數極低。
平坦的觀光道
上次來的終點在五公里處,這次到了約四公里的小瀑布就不讓前行了。往返不到八公里,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能輕松完成。
龍門澗因為地質獨特,有“北方地質博物館”之稱。不過,我的體會是相較南石洋大峽谷,那邊應該更勝一籌。
聳立在山巔的石柱,遠看像一個碉樓
第一個吸引人的景點,是劍劈峰。上次分享過,這次角度略有不同。
劍劈峰
如下圖這樣的景致,在龍門澗司空見慣。這是大自然的恩賜,也許成千上萬年之后,又會有新的變化。
將軍石一共有兩塊,因為前方還有一個二將軍石。遠遠看去,如此鬼斧神工的景觀更像是用巨劍將山劈開。
將軍石
二將軍石
溜溜達達,不知不覺就到了兩公里處的一線天。看看時間已是下午一點半,就在這兒簡單吃了自帶的午餐。
一線天
這是景區最為涼爽的地點之一。實際上,此處比城內至少低五度左右。有風吹過的地方,更為清涼,所以才吸引了眾多的游客。
天然石洞之內,更為涼爽
仙人居
雖說今年久旱無雨,可澗內溪流不斷。有很多處都要踩著石頭通過,少數地方稍稍有點難度。因為石頭不大,有的還是活動的,若不加小心可能會滑倒或者落入水里。
到了小瀑布這兒,差不多有四公里的樣子。
結果一塊醒目的牌子顯示,不要繼續前行。原來是疫情期間留下的,意思是前面就進入河北地帶,有彈窗風險。
印象中再往里面走,并沒有太多的看點,當時的終點在五公里處。
時間也不早了,決定返回,卻看到瀑布邊的亭子已經坍塌。已是旅游旺季,竟然沒有維修,只是用簡單的布條圍上。
由于游人的增加,垃圾自然也多了起來。雖說垃圾桶不少,可依然有少數不文明現象出現。這位師傅背著包,專門在撿拾那些隨手丟棄的垃圾。
請愛護景區環境
愛護環境,人人有責。景區更是如此,要不然再美麗的地方也會失了風采。
快到出口時,突然發現路邊有一片紅色果實。走近點一看,竟然就是覆盆子。端午節時曾分享過老家的“端陽包子”,感覺也像是覆盆子。
可仔細觀察,似有差異。果實小,長得高。摘一個嘗嘗,結果不僅沒有甜味,甚至還有一絲苦味。京城與老家相隔兩千余里,味道竟然是天壤之別。
下午四點半,啟程返回。在京城遠郊的景點當中,我重游的地方并不多。
龍門澗是一個,兩次相隔五年之久。另一個是房山的白草畔,在上個夏天的七月,月初與月底各去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