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故鄉(xiāng)在山東鄒城;孟子故鄉(xiāng)在山東鄒城哪個位置
6月11日下午,我們離開江蘇沛縣前往山東曲阜。而去曲阜要經(jīng)過鄒城,鄒城是亞圣孟子故里,在鄒城有孟廟、孟府和孟林等紀念孟子的古跡。從104國道到鄒城還早,便轉(zhuǎn)到鄒城去尋訪孟廟古跡。
孟廟坐落在鄒城市區(qū),前面是一片大廣場,廣場上立有塊《孟廟簡介》。孟廟,又稱亞圣廟。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知兗州時,尋訪到孟子墓在鄒縣城北四基山麓,遂在墓旁建造孟廟。
后因地勢低洼和離城較遠等因素,至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由邑士徐紱等出資將孟廟遷于現(xiàn)址。后經(jīng)宋、元、明、清歷代拓展和維修,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達到現(xiàn)在規(guī)模。孟廟占地2.4萬平方米,南北呈長方形,前后五進院落,前有欞星門、亞圣廟石坊、泰山氣象門。
自第三進院落起分為左、中、右三路,中有承啟門、亞圣殿、寢殿。東有啟賢門、君圣殿、啟圣寢殿;西有致敬門、致嚴堂、兆主祠、焚帛池等。廟內(nèi)有歷代碑刻270余塊,古樹名木300余株。古人稱孟廟是“古樹參天繞古祠,遍地豐碑滿壁詩。”1988年,孟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廟里除了古樹名木十分珍貴外,還有兩座碑亭很有來頭。一座是“康熙碑亭”,亭內(nèi)立有一方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親書的“御制孟子廟碑”。
還有一座是“乾隆碑亭”,亭內(nèi)立有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三年御筆親書的《亞圣孟子贊》。戰(zhàn)國春秋,又異其世。陷溺人心,豈惟功利。時君爭雄,處士橫議。為我兼愛,簧鼓樹幟。魯連高風,陳仲廉士。所謂英賢,不過若是。于此有人,人孝出弟。一發(fā)干鈞,道脈永系。能不動心,知言養(yǎng)氣。治世之略,堯舜仁義。愛君澤民,倦倦余意。欲入孔門,非孟何自?孟丁其難,顏丁其易。語默故殊,道無二致。卓哉亞圣,功在天地! 乾隆戊辰仲春月御筆
參觀過孟廟的主要建筑,我們又在“孟子生平事跡陳列室”內(nèi)大致了解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孟子(公元前372年—289年),名軻,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學說與孔子學說并稱為“孔孟之道”。孟子出生在鄒國,三歲喪父,由母親教育成人。孟子15歲左右入學讀書,受業(yè)于孔子的孫子子思之門人。其思想形成于30歲左右,約44歲時率弟子出游齊國,然后又到宋國、任國、滕國、魏國等國游學。公元前308年,孟子65歲時,其政治抱負仍然沒有實現(xiàn),便停止20年的游學生涯,退居鄒國,收徒講學,著書立說。享年84歲。北宋以后,皇帝不斷賜于孟子封號,北宋神宗六年(1083年)被封為“鄒國公”;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加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被加封為僅次于“至圣”孔子的“亞圣”。
史書和民間都流傳有“孟母教子”的故事。是說孟子3歲喪父,從小由孟母養(yǎng)育。孟氏本為魯國貴族孟孫氏后裔,至孟子祖父輩時,已失去貴族身份,家住墳墓
附近。孟子小時候,經(jīng)常與鄰居小孩到墳堆上玩耍。孟母覺得這樣的環(huán)境不利孩子成長,于是把家遷到鄒城西門居住。但那里處于鬧市區(qū),人員來往復雜,孟母擔心孟子受街頭不良習氣的影響,于是又把家搬到一所學校附近。這樣,不僅有利孟子的學習,來那里人還都很有禮貌,能使孟子從小就受到良好修養(yǎng)的熏陶。
還有一則故事講孟母“斷機喻教”。是說孟子小時候經(jīng)常逃學。有一次孟母正在織布,看到孟子逃學回來,便當著孟子的面把織機上的經(jīng)線割斷。孟子非常奇怪,問母親為什么把經(jīng)線割斷?孟母說,你逃學,中止學習,與我正在織布,突然把經(jīng)線割斷是一個道理。孟子很受觸動,從此發(fā)奮學習。
孟子生前雖未實現(xiàn)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愿望,但其思想對后世卻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孟子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為歷代皇帝施行仁政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東漢趙岐首稱孟子為“亞圣”,唐代韓愈稱孟子為“孔子以后一
人,功不在禹下”。孟子的“性善說”,開啟了后世心性學先河。程朱理學、陸九淵和王陽明的心學、王夫之的氣本論是宋元明清三大思想體系。他們的立論雖有不同,但都宗仰孟子。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書中。《孟子》作為“四書”之一被各代學者列為必讀典籍。
康有為曾說:“舉中國之百億萬群書,莫如《孟子》矣!”日本大儒伊藤仁齋說:“若論孟書,實包括天下古今道理盡矣!”
里面有很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東西,特別是“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對國家、社會起到了巨大的維與調(diào)解作用。
看來,孟子思想在新的歷史時期還是有其重要的精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