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畫鄉美景的描述;形容古堰畫鄉的美句發朋友圈
《長江日記》第27篇
《秀山麗水入畫來》
央廣記者管昕、劉軍
點音頻,聽更多精彩內容
8月15日 星期三 浙江麗水 多云
離開舟山,我們由沿海奔向內陸,坐了近6個小時的長途汽車,來到浙江省西南部的麗水。麗水是浙江面積最大的地級市,以山水風光秀美、自然資源豐富而著稱。
距離麗水市區20公里的蓮都區古堰畫鄉,是國內知名的油畫創作、生產和銷售基地。走在古堰畫鄉的古街上,各種畫廊、畫室隨處可見。我們來到一家名為“凱旋”的畫室,畫室的主人匡凱黎正在專心創作。“凱旋畫室”是一間街上的老屋,里面沒有空調,一身是汗的匡凱黎對我們打趣地說,高溫也是一種靈感。
隨處可見正在寫生的畫家
匡凱黎:“畫畫你專注進去了,其實不會感覺到熱。有些時候我們到外地寫生,反而說高溫下還能出作品。畫好了之后你會覺得很興奮,有作品出來有收獲了,外界這些附加的東西就沒影響了。”
古街的后面就是甌江,和其他江河相比,這里就是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保留了最純粹的綠水青山。匡凱黎說,十年前,他就是被這里的原生態所吸引,決定永久落腳在這里。
甌江從古堰畫鄉緩緩流過
匡凱黎:“我們會走到江邊去,晚上傍晚的時候坐在那邊聊聊天、看看江、吹吹風。那種感覺,你能夠聽到大自然的任何聲響。我覺得我走這么多地方,這個地方很打動我。那個時候剛好政府在做古堰畫鄉這個項目,所以我就決定留下來。”
匡凱黎在古堰畫鄉已經扎根十年
具有1000多年歷史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濟堰就在古堰畫鄉,這里還有甌江,有古街古亭古埠頭、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和古樟樹群。匡凱黎告訴我們,這種“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美妙景象,吸引了大批畫家慕名而來,麗水市和蓮都區也乘勢而為,通過各種活動來扶持油畫產業。
具有1000多年歷史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濟堰
匡凱黎:“從08年開始,政府會每年邀請中國國內的或者國外的一些名家到這里來寫生創作,我們可以跟他零距離的接觸、相互學習。我們入住之后政府一直在扶持,包括房租至今還在扶持。”
綠水青山所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得以實現,古堰畫鄉逐漸成為一個集美術寫生創作、藝術展覽交易和生態休閑度假功能為一體的旅游特色小鎮。匡凱黎告訴我們,如今,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他的油畫銷量也節節上漲,古堰畫鄉成了他愛好與工作合二為一的夢想之地。
匡凱黎:“人多的時候,這條街和碼頭就出現人擠人這種狀態了。像節假日就人山人海,就看到人頭這種感覺。可能這個月我的客戶不錯,他剛好有需要那么多作品,那可能一下子這個月兩三萬都賣的出來。”
隨著油畫產業的興旺,古堰畫鄉的其他延伸產業也開始興起。曾是高中語文老師的雷雅莉,就來到這里變身為一個玩泥巴的手藝人,如今還把工作室升級成了主題民宿。她告訴我們,畫鄉除了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土特產之外,她更希望通過“民宿+”的跨界融合讓人們體驗到一種植根于農耕文明的質樸生活。
古堰畫鄉的古樟樹群
雷雅莉:“我們民宿是一個場景銷售的平臺,也是一個文化交流的平臺。依托于民宿,我們有很多的體驗活動,以及體驗活動產生的產品,比如說像布藝產品、手工的陶瓷作品、拓片,還有一些沒有產生實體,但是它是一種精神體驗的產品,比如說音樂會。”
古堰畫鄉去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72.8萬人次,景區內農民人均年收入達到38000多元。麗水市甌江風情旅游度假區管委會副主任雷建華說,游客多了,需求和要求也隨之提高,也讓古堰畫鄉的產品顯得有些單調,他們正在拓展古堰畫鄉的產業空間,讓生態的附加值更高。
古堰畫鄉處處有景可入畫
雷建華:“我們只有畫家,似乎還單一了點,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不僅要看畫,所以我們二號區塊就主要定義為以文創、藝術平行的衍生品、工藝品、工作坊為主的發展模式,三號地塊的主要是我們的游客接待中心,還有一個大型的酒店,主要是提升整個景區的服務水平。”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長江流域以水為紐帶,連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了巨大而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長江經濟帶,覆蓋11個省市,是全國最重大的產業集聚區和城鎮密集帶,也是中華民族的經濟大動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曾兩次召開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樹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新形勢下如何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如何平衡?
7月20日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派出多位記者,從云南出發沿江而下,歷時近一個月,全媒體、多角度呈現變化中的新長江,大型主題采訪《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同步推出。我們的記者將動態記錄采訪過程中親歷的人和事,以《長江日記》的形式記錄長江沿岸的新變化。
系列回顧:
央廣記者:管昕、劉軍
編輯:武司宇、 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