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到鎮(zhèn)國寺坐幾路公交車-平遙站到平遙鎮(zhèn)國寺
平遙古城始建于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一三七〇年)擴建。如今的平遙古城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qū)現(xiàn)存最為完整的古城,也是中國現(xiàn)在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安徽徽州古城、四川閬中古城、山西平遙古城、云南麗江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和云南麗江古城)之一。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對平遙古城的評語是這樣寫的: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jīng)濟及宗教發(fā)展的完整畫卷。
或許人們不甚知曉,平遙古城是以“一城兩寺”之名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一城”即指明清平遙古城,而“兩寺”則是平遙的鎮(zhèn)國寺和雙林寺。平遙鎮(zhèn)國寺和雙林寺中某些遺存建筑和彩塑的建造和塑造年代要早于平遙古城,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國家級文物和世界級瑰寶,但卻被許多來平遙觀光的游客忽略了,這其中也包括我。因此,在二〇二〇年九月中旬三游平遙古城時,我專程去了平遙鎮(zhèn)國寺和雙林寺。
鎮(zhèn)國寺輪廓圖
鎮(zhèn)國寺位于山西省平遙縣城東北十二公里處的郝洞村。從平遙古城到鎮(zhèn)國寺有公交線路,在游完鎮(zhèn)國寺后于西門牌坊外看到有公交車停靠,但具體信息不詳。我是包乘出租車前往的。
鎮(zhèn)國寺西門牌坊正面(面西)
鎮(zhèn)國寺,原名京城寺,始建于北漢天會七年(九六三年),為皇家敕建。明嘉靖十九年(一五四〇年)改稱鎮(zhèn)國寺,并一直沿用至今。清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年)曾對寺院進行過重修。在鎮(zhèn)國寺外圍新建的西門牌坊和圍墻西南門上,對明代以前寺名和建寺時間都有文字提示。西門牌坊正面(面西)書“京城寶剎”,背面(面東)書“法宇弘開”。圍墻西南門(面西)左楹聯(lián)書“京城寶剎五代造莊嚴絕妙”,右楹聯(lián)書“天竺金身大唐風法宇宏開”。
鎮(zhèn)國寺新建圍墻西南門(面西)
說到鎮(zhèn)國寺的始建年代,須對“北漢”做個說明,以便對應中國歷史朝代年表。
五代十國末期時的北漢在中國版圖上的位置
北漢(九五一年至九七九年)是五代十國之一,也是十國中最后一個政權,領土為十二州,位置大致在今天的山西省中部和北部,都城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
北漢歷四帝。世祖劉旻,年號乾佑,在位時間是九五一年至九五四年。睿宗劉鈞,年號天會,在位時間是九五四年至九六八年。景宗劉繼恩,登基六十天即被刺身亡。惠宗劉繼元,年號廣運,在位時間是九六八年至九七九年。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九七九年),也是北漢廣運十一年(九七九年),宋太宗趙光義率軍親征北漢,惠宗劉繼元被迫投降,北漢至此滅亡。
從鎮(zhèn)國寺外圍新建圍墻西南門進入,向前(向東)走約六十米,左手側(北側)就是鎮(zhèn)國寺。
鎮(zhèn)國寺鳥瞰圖
鎮(zhèn)國寺坐北朝南,分為前后兩進院落,總面積為一萬〇八百九十二平方米,建筑面積為五千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主要建筑有天王殿、萬佛殿和三佛樓。三佛樓東配殿是觀音殿,西配殿是地藏殿。
清嘉慶年間,曾在山門外創(chuàng)建舞榭,現(xiàn)在已毀。因此,天王殿成為了鎮(zhèn)國寺建筑群的最南端建筑。
鎮(zhèn)國寺山門——天王殿
鎮(zhèn)國寺山門——天王殿
天王殿為鎮(zhèn)國寺山門,始建于元代,單檐懸山頂,面闊三間,殿內兩側塑有四大天王像,容顏飽滿,神態(tài)威武。
穿過天王殿,進入前院。前院東南隅、天王殿東側是鐘樓,前院西南隅、天王殿西側是鼓樓,北側正中是萬佛殿。
鎮(zhèn)國寺鐘樓及其上面的鐵鐘
鐘樓上有一口金代皇統(tǒng)五年(一一四五年)鑄造的鐵鐘,造型質樸,形制古雅,工藝別致,音質沉葷,鐘體上有銘文花飾。
鎮(zhèn)國寺大殿——萬佛殿
萬佛殿是鎮(zhèn)國寺主殿,始建于北漢天會七年(九六三年),堪稱“千年瑰寶”,它是鎮(zhèn)國寺始建年代的唯一佐證。在中國現(xiàn)存木結構古建筑中,鎮(zhèn)國寺建筑時間僅晚于五臺山南禪、佛光兩座寺院。萬佛殿不僅僅是鎮(zhèn)國寺內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建筑,更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之一。
鎮(zhèn)國寺“萬佛殿”匾額和斗拱
萬佛殿平面近正方形,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十二根承重檐柱支撐著巨大屋頂,柱頭斗拱碩大,出檐寬闊深遠,外伸達一點五五米。龐大的斗拱總高超過了柱高的三分之二,使殿頂形如傘狀。寬闊深遠的飛檐,使殿檐狀似大鳥展翅,也使整個沉重而龐大的殿頂坡度比較平緩、顯得非常輕靈。
萬佛殿外貌奇古、造型獨特、結構嚴謹、斗拱疏朗、用材碩大、頗具唐風,其別具一格的形制在歷代寺廟建筑中頗為罕見。
鎮(zhèn)國寺萬佛殿飛檐和斗拱
萬佛殿完全以榫卯技藝搭建,未用一顆釘子,殿堂也無內柱,整體梁架結構嚴密而奇特,工藝精湛,做工精細,一千多年,巋然如故,堪稱中國之最,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的瑰寶,被譽為“世界古建筑史上的不朽之作”。
鎮(zhèn)國寺萬佛殿內全部十一尊彩繪塑像
萬佛殿內,中央為寬大的佛壇,長與寬均為六點〇九米,高五十五厘米,沿邊用青磚疊砌而成,佛壇約占全殿面積的一半,正中設立束腰須彌座,上塑釋迦牟尼坐像,左右塑迦葉、阿南二弟子立像。釋迦牟尼塑像,造型高大,端莊慈祥,結跏趺坐,施無畏印,反映了唐代、五代時期的風格。佛壇上,塑佛祖、弟子、菩薩、金剛、供養(yǎng)人像,共計十一尊。這些塑像,面目豐滿、腴潤,身材高大、微曲,塑造手法近似唐塑風格,飽含五代時期塑像風韻。塑像因繼承了唐代寫實風格而達到了形神兼?zhèn)洹㈣蜩蛉缟乃囆g境界。
鎮(zhèn)國寺萬佛殿內彩繪塑像
萬佛殿內十一尊塑像造于北漢天會年間,雖然歷經(jīng)千年,色彩依舊鮮艷,精美絕倫,甚為珍貴,是中國唯一保存至今的五代時期彩塑,堪稱國寶。
在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是割據(jù)戰(zhàn)亂時期,歷時短暫,文物建筑遺存甚少,彩塑作品更為罕見,除敦煌莫高窟中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鎮(zhèn)國寺萬佛殿內的彩塑,是中國寺廟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萬佛殿是如今罕見的五代建筑,殿內的五代彩繪塑像尤為珍貴。萬佛殿建筑與殿內彩繪塑像為研究中國建筑史和美術發(fā)展史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資料。
鎮(zhèn)國寺萬佛殿釋迦牟尼須彌座后觀音菩薩彩繪塑像
在萬佛殿釋迦牟尼須彌座后有三尊彩繪塑像,分別是觀音菩薩及善財、龍女,為明代時塑造,清代重新彩繪,
鎮(zhèn)國寺三佛樓(照片右邊有上樓臺階)
從萬佛殿東、西兩側小門可以進到后院。
后院北側正中是三佛樓,建于明代,面闊三間,分上下兩層。
三佛樓一層內北墻正中佛龕里有一尊大肚彌勒佛像。
在照片中可以看到上三佛樓二層的臺階和小門
鎮(zhèn)國寺三佛樓二層殿外
鎮(zhèn)國寺三佛樓二層殿內
鎮(zhèn)國寺三佛樓二層殿內正中佛像
三佛樓二層殿內,三尊彩繪佛像塑造的十分精美,是典型的明代早期作品。兩側山墻存有明代壁畫,繪制技巧古樸嫻熟,以連環(huán)畫形式精心描繪了佛祖釋迦牟尼非凡的一生。
后院東西兩側分別是觀音殿和地藏殿,均建于明代,均面闊五間。
鎮(zhèn)國寺后院,除觀音殿外,其余各殿內塑像俱存。
雖然說鎮(zhèn)國寺始建于五代,其實是指其萬佛殿的建造年代。如今寺內其它遺存建筑則都是在五代以后建造的。從寺內碑文中可知,在元代,利用隙地(空著的地方),于萬佛殿前建山門天王殿和左右鐘鼓二樓;在明代,于萬佛殿后筑三佛樓及其東西廊房、觀音殿和地藏殿。
鎮(zhèn)國寺天王殿(山門)左前方的國家級文保碑和石獅子
一九六五年,鎮(zhèn)國寺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鎮(zhèn)國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三日,鎮(zhèn)國寺作為平遙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從鎮(zhèn)國寺出來,乘坐出租車去往雙林寺。
從平遙古城去往雙林寺也有公交車,具體信息不詳。
雙林寺與平遙古城、平遙古城(高鐵)站、平遙(火車)站、平遙汽車站的位置關系圖
雙林寺位于平遙縣城西南六公里處的橋頭村。
雙林寺距離平遙古城(高鐵)站很近,位于此車站西北約兩公里處。
平遙還有一個火車站,位于平遙古城以西約五百米處,此站非高鐵車站。
雙林寺牌坊門(非古建筑)
雙林寺,原名中都寺,創(chuàng)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獻記載失詳,難以明確考證。到了宋代,取佛經(jīng)“雙林入滅”之說,將中都寺更名為雙林寺。據(jù)佛經(jīng)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涅盤之地為古代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旁沙羅雙樹之間,爾時佛祖在雙樹之下,頭北面西,右脅而臥,圓寂升天,四邊雙樹頓開白花,故稱“雙林入滅”。
當年,中都寺為一方勝境,廟貌雄偉,香火隆盛,游人不絕。但隨著歲月流逝,廟貌也逐漸傾圮,時至元末,雙林寺已到了“殿楹損壤,廳廊傾頹”的地步。故在明朝景泰、天順、弘治、正德、隆慶年間和清朝道光、宣統(tǒng)年間都曾大規(guī)模地重建或重修過雙林寺,因此,現(xiàn)存雙林寺已全是明代和清代建筑。
雙林寺的最大特色是現(xiàn)存有兩千多尊明代彩繪塑像,大者丈余,小者尺許,姿態(tài)各異,形神兼?zhèn)洌渚康牡袼芗妓嚭筒恍嗟乃囆g價值,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chuàng)造才能,雙林寺因此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
雙林寺鳥瞰圖
雙林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一萬五千平方米,整座寺院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部原有南北兩個禪院,現(xiàn)已被毀。遺存建筑分布在西部寺院內。現(xiàn)在東西兩部分已用一堵墻隔開。
雙林寺平面示意圖(圖中“珈”藍殿應寫為“伽”藍殿)
雙林寺遺存建筑以主殿及配殿形式分布、沿中軸線形成前中后三進院落。天王殿是山門;前院有釋迦殿、羅漢殿、伽藍殿、地藏殿、土地殿;中院有大雄寶殿、千佛殿、菩薩殿;后院有娘娘殿。中軸線上建筑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釋迦殿、大雄寶殿和娘娘殿。釋迦殿東側是鐘樓,西側是鼓樓。
雙林寺堡門及堡墻
明代時,于整座雙林寺外圍建筑了一周高大圍墻,上置箭垛,外觀頗似一座城堡,故圍墻被稱作“堡墻”。在南堡墻西半部正中建有堡門。堡門內正對天王殿。
雙林寺山門——天王殿(在拱劵形堡門內拍攝)
雙林寺天王殿
雙林寺天王殿“天竺勝境”金字豎匾
進入拱券形堡門,迎面是雙林寺山門——天王殿。天王殿單檐懸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屋脊正中琉璃寶頂上有明“弘治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題記,乃明代重修時所置。前檐置五鋪作斗拱,如意頭假昂。明間置板門,次間和稍間置窗。明間檐下懸掛“天竺勝境”豎匾,金色四字,筆力遒勁。兩側次間和稍間廊檐下有四大金剛塑像,一字排開,面部均朝向明間側,每尊約高三米,顯得高大威猛。這四尊金剛造型已突破了一般金剛兇惡可怖的形象,采用寫實的造型手法,加之空間中宏大的架式和大塊的形體,使人感到他們具有人間武士的親近感,同時又具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武氣魄。
天王殿內,天冠彌勒菩薩結跏趺坐居中,帝釋、梵天脅侍左右。北墻兩側為八大菩薩。南墻倒坐四大天王。
天王殿中塑像,造型風格寫實,人物形象生動。尤其是四大天王,高達三米之多,分別手持琵琶、寶劍、蛇、傘,各自護衛(wèi)東、南、西、北。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物件,按佛教《圓覺經(jīng)》中“四輪”之說,為土、金、風、水。因佛經(jīng)在中國長期流傳,又附會為“風、調、雨、順”。清代翟灝(清朝臺灣府新莊縣丞)所著訓詁書《通俗篇》引王業(yè)燕《閣知新錄》說,凡寺門內四大天王,各持一物,暗喻“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雙林寺釋迦殿
穿過天王殿,進入寺廟前院。
院落正北面是釋迦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覆蓋灰瓦;欄額普拍枋出頭,檐下無斗拱;整個建筑風格顯得質樸簡潔。明間置門,正中上方懸掛“靈鷲遺風”四字匾額。
釋迦殿內,釋迦牟尼正中高坐,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脅侍左右,三尊佛菩薩是本殿的主要塑像。
釋迦殿內四壁運用圓雕、深淺浮雕手法,采取分層組合、連環(huán)壁塑形式,講述了佛祖釋迦牟尼從出生、修行、成佛、講經(jīng)、傳教到涅槃的佛教傳說故事。二百多尊人物,形象不同,神態(tài)各異,活動于建筑、山石之間且與建筑、山石相互映襯,構思絕妙,極富中國民間藝術傳統(tǒng)特色,令人嘆為觀止。
雙林寺釋迦殿釋迦牟尼須彌座后的渡海觀音菩薩塑像
釋迦殿釋迦牟尼須彌座后壁上塑有一座渡海觀音菩薩像,是雙林寺彩塑中的精品之作。渡海觀音菩薩像用圓雕手法塑造,單腿盤坐于紅色蓮瓣之上,整個身形突出壁外,神情安詳自若,與背景上波濤洶涌的海浪形成強烈對比,具有靜中有動的藝術效果,觀者無不稱奇。
前院兩側是東西配殿,均為單檐懸山頂,面闊四間,殿內隔墻,使東配殿分為羅漢殿和伽藍殿兩個小殿、西配殿分為地藏殿和土地殿兩個小殿。
東配殿北部是羅漢殿,面闊三間,殿內十八羅漢塑像是難得的藝術珍品。十八羅漢塑像分立在觀音菩薩塑像兩側,略與真人等高,比例適當,形體厚重,造型優(yōu)美,神采奕奕,呼之欲出,如聞其聲,被人們稱之為“神品”。
東配殿南部是伽藍殿,面闊一間,殿內正中關羽坐像氣勢威然,神態(tài)逼真。四壁滿布懸塑,為關羽生前事跡,內容有“桃園結義”、“怒斬華雄”、“斬蔡陽”、“水淹七軍”等,人物高約四十厘米,顏色艷麗,造型生動,觀之饒有趣味。
西配殿北部是地藏殿,面闊三間,殿內地藏王菩薩居中而坐,左右塑十殿和判官像,皆挺然危坐,肅穆森然。
西配殿南部是土地殿,面闊一間,殿內所塑土地像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管理山川郊社之神,舊俗祭祀土地可保五谷豐登。土地像被塑成一位慈祥、忠厚的長者形象,左右侍從為金童、玉女,令人感到親切可愛。
與一般佛寺不同,雙林寺的鐘樓和鼓樓不是位于山門兩側,而是在寺院主殿之一的釋迦殿兩側,呈東西相對而立,東側是鐘樓,西側是鼓樓。鐘鼓和鼓樓建筑體量不很寬大,但為上下兩層,因此顯得高聳,上層均為單檐歇山頂四檐四角敞開式方亭。鐘樓和鼓樓不允許登臨,也沒有介紹牌。據(jù)說,鐘樓上現(xiàn)有明代嘉靖年間鑄造的一口大銅鐘,但我站在下面仰望,看不到樓上有鐘的身影。
雙林寺大雄寶殿
雙林寺大雄寶殿
繞過釋迦殿,進入中院。
中院正北面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為明初重建,是雙林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側腳”、“生起”較明顯,設一步前廊,四周檐下五鋪作斗拱一圈,柱頭、補間鋪作各一朵。斗模門窗裝修及屋脊吻獸皆為典型明代風格。
雙林寺大雄寶殿殿內
大雄寶殿內供臺上主像三身佛肅穆、莊嚴,文殊、普賢二菩薩左右對坐,三身佛前有鐵鑄包泥接引佛迎門而立。塑像均為明代佳作,清代重新妝繪。殿內尚有明代所繪壁畫《禮佛圖》,可惜于民國初年被白灰粉覆蓋,在一九八二年洗出的局部中,可窺視到壁畫一斑,描線挺拔,設色艷麗,具有元代遺風。
大雄寶殿東配殿是千佛殿,西配殿是菩薩殿。
雙林寺千佛殿自在觀音菩薩塑像
千佛殿,單檐懸山頂,面寬七間。殿內彩塑達五百余尊,占全寺塑像的四分之一。主像為自在觀音菩薩,面相恬靜嫵媚,姿態(tài)舒暢自然。自在觀音菩薩左右側塑韋馱和夜叉立像。殿內四周為懸塑和壁塑,五百余尊菩薩分為五至六層,或駕祥云,或騎異獸,與主像聯(lián)系照應,渾然一體。窗臺和門兩側還塑有供養(yǎng)人像三十多尊,這些塑像造型非常寫實,其衣冠飾物是研究明代服飾發(fā)展演變的可貴資料。
雙林寺千佛殿自在觀音菩薩塑像和韋馱塑像
雙林寺千佛殿韋馱塑像
千佛殿內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立于自在觀音菩薩塑像右側的韋陀塑像。塑像曲線極富動感,弓形身軀充滿力量,面部表情高度傳神,人物極富個性特征。韋陀塑像是雙林寺鎮(zhèn)寺之寶,是中國同類題材作品中的精品,被專家譽為“全國韋馱之冠”。
韋馱塑像雙下肢開立,重心落于左腿,右腿向右前方略微抬起;腰部呈弓形前突;右上肢向右后伸出,屈肘握拳;頭部向右側極限扭轉,而雙眼卻看向左側,眉頭緊鎖,怒目而視,盡顯威猛與機智;身穿鎧甲之上,飄帶縈繞飛舞。整尊塑像好像是在先后連續(xù)的時間內,從一個姿態(tài)在向另一個姿態(tài)轉變,因此給人一種靜中有動且動感十足的感覺。
雙林寺千佛殿韋馱塑像的制作技藝已達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堪稱明代彩色雕塑中的杰作乃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雙林寺菩薩殿二十四手觀音菩薩塑像
菩薩殿,單檐懸山頂,面寬七間。殿內主像為二十四手觀音菩薩,結跏趺坐居中,儀容豐滿端莊,神態(tài)溫柔雋逸,手勢千變萬化,塑造得十分纖巧而富彈性。四周懸塑四百多尊菩薩像,皆腳登彩云,作行進狀,大有衣紋飄動、滿壁生風之感。諸天菩薩,千姿百態(tài),形象活潑,宛如群仙聚會。眾多的形象,生動的造型,艷麗的色彩,構成了一座古代雕塑藝術殿堂。
另外,在千佛殿和菩薩殿外檐墻上尚殘留少量供養(yǎng)菩薩內容的壁畫,為明天順五年(一四六一年)的作品。
大雄寶殿北側是后院,只有一座娘娘殿,為全寺中軸線上最后一座建筑。娘娘殿建于明代正德年間,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檐墻內有清代壁畫“送子圖”。殿內“送子娘娘”塑像系根據(jù)民間傳說所塑,清代曾重妝。
在娘娘殿東南側、大雄寶殿東北側是貞義祠。娘娘殿是座小殿,殿內塑“睡姑姑”和“藥婆婆”像,乃民國年間重塑,藝術水平一般。
宋代以后,寺中曾住有尼姑,故有“姑姑之碑”及“貞義祠”等遺跡,均與紀念尼姑有關。
雙林寺中兩千多尊明代彩繪泥塑,繼承了唐代、宋代、遼代、金代、元代彩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雕塑形式既有淺浮雕、高浮雕和圓雕,也有懸雕和壁雕,具有高度寫實風格和極高藝術價值,是中國明代塑像中的佼佼者,是聞名于世的稀世珍寶。
雙林寺的省級文保標識
雙林寺的國家級文保碑
雙林寺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是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四日,雙林寺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雙林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三日,雙林寺作為平遙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走在鎮(zhèn)國寺建筑群之間,瀏覽不同年代的歷史建筑,宛如穿越千年時空。步入雙林寺的各個殿堂,觀賞精彩紛呈的明代彩塑,猶如身臨佛國凈土。真正的平遙之旅,不僅只在平遙古城,還應有不可或缺的鎮(zhèn)國寺和雙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