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有大昭寺嗎(內蒙古大昭寺門票價格)
去拉薩的人都知道拉薩有座大昭寺,像我這種因為害怕高反而沒有去西藏的人也都知道這座大召寺。而上周我來到呼和浩特旅行,發現這里最著名的景點也叫做大召寺,與拉薩鵝大昭寺同名,可是此大召寺非比大昭寺,雖然兩個寺廟的名字讀音相同,但是字卻不相同,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過呼和浩特的大召寺。
這是呼和浩特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屬于格魯派,是明萬歷七年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領阿拉坦汗主持建造的,是呼和浩特最早新建的喇嘛教寺廟,也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格魯派寺院,還是蒙古地區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黃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區有很大范圍的影響。
大召寺在蒙語中稱“依克召”,也就是大廟的意思,其中“召”就是藏語中寺廟的意思。大召寺剛建造好的時候,萬歷皇帝賜名名“弘慈寺”。1640年,皇太極下令重修和擴建大召寺,改名為無量寺。到了康熙三十七年,當時的大召寺因年久失修,琉璃瓦俱已破損不堪,于是便重新維修,直到近代這里才進行大規模的修繕,重現了明清年代召城的風采。
聽說大召寺的珍藏品非常的豐富,其中銀佛、龍雕、壁畫是大召寺的三絕,很遺憾的是我來的時候大召寺并沒有開放,只能在外面看看。
來到大召寺前的廣場上,在它左邊有一個巨大的坐像,他的名字叫做阿拉坦汗,他是蒙古國的首領,也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是他重新建立了蒙古族和藏族的關系,讓格魯派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廣泛傳播,因此在大昭寺的廣場上有一座他的坐像。
在廣場的正中還有一座牌坊,牌坊前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御泉井和井的傳說。關于這口井,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當年康熙皇帝遠征葛爾丹凱旋來歸,坐在大召門前休息的時候,非常的口渴,而他的坐騎奮蹄刨坑,于是刨出了一股清泉,從此之后泉水常留不絕,人們便把它砌成了一口井,叫做御泉井。
此后大召寺門前也因為這口井而繁華了起來,成為了中國古代北方著名的遼東、薊洲、大同、寧夏、甘肅和固原等九邊鎮的泉水之首。但是到了1982年的時候,由于呼和浩特地下水位下降,這口井變枯竭了。
在廣場的右邊便是八尊塔,每座塔由各塔基、塔瓶、塔頸、塔叉、塔頂五個部分組成,分別代表土、水、火、風、空五方面,也是藏傳佛教文化特點的體驗,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
再往右便是著名的塞上老街,逛完大昭寺再來老街走一走看一看,然后去旁邊的美食街吃一吃,這不就是旅行的快樂嗎?雖然沒有去到大召寺里面,當然也給了我下一次再來這里的機會呀。
旅行貼士:
地址: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大召前街
交通:乘坐公交至大召站下,步行即可到達。
門票:普通票:35人民幣
開放時間:9:00-17:0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