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視頻
  • 焦點
  • 娛樂
  • 文化
  • 財經
  • 首頁 > 旅游 > 攻略 > 正文

    西風之神澤費羅斯—西風之神澤費羅斯百度百科

    3.20

    知識分子

    The Intellectual

    西風之神澤費羅斯—西風之神澤費羅斯百度百科

    3月,沉寂了一冬的北半球緩緩入春。這個時節,春江水暖,綠回大地,桃花、櫻花、玉蘭、迎春、風信子等爭相開放,吐盡春情。

    一景一物皆入畫、一筆一畫皆心聲。和煦可愛的春天不僅在原野和植園中,也在東西方藝術家的畫里。從波提切利到瓦西里耶夫,從列維坦到莫奈,再從梵高到吳冠中…… 在他們熱烈而柔軟的筆觸下,是美好的鮮活的春。

    撰文 | 劉鈍(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責編 | 王雨丹

      

    萬戶曈曈日,新桃換舊符,哪個人不喜歡春天呢?在這萬象復蘇的時節,愿人類盡早蕩滌各種病菌帶來的毒霾,生活在 “四海之內皆兄弟” 的歡樂頌歌中。古今不同風格的名畫中,有許多盼望春天、描繪春天或懷念春天的景象,觸景生情,感事傷時,因作此篇。

    波提切利的《春》

    1480年前后,文藝復興時代的大畫家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為美第奇家族繪制了一件巨幅(314×203cm)木板蛋彩畫,題名為《春》(Primavera)。作品取材希臘-羅馬神話,從中不難找到古羅馬詩人盧克萊修(Lucretius,約前99-前55年)和奧維德(Ovid,前43-公元17年)作品的影子。畫面有九個神話人物,構成一個動態的影像,觀賞的順序應該是從右向左。

    最右邊是希臘神話中的西風之神澤費羅斯(Zephyrus),他是黎明女神厄俄斯(Eos)之子、 春天女神克洛莉絲(Chloris)的情人。亞平寧半島屬于地中海氣候,冬、春兩季主要刮西風,畫中澤費羅斯的身體是青灰色的,與其他人物形成鮮明對比,表明剛從寒冷的冬天走出來。他用雙手抓住克洛莉絲,后者的體態像是要掙脫束縛。克洛莉絲口中吐出的鮮花飄在身邊女子的紗裙上,形成美麗的圖案,清純女郎瞬間變成雍容華貴的少婦——羅馬人的花神弗洛拉(Flora)。這里的寓意十分明顯,羅馬神話中的花卉女神與希臘神話中的春天女神同源,廣而言之拉丁文化是希臘文化的延續,而佛羅倫薩在意大利文中的意思就是 “百花之城”。

    再向左邊看去,身著灰色紗裙與紅色罩衣的是愛神維納斯。她站在以香桃木葉為背景的拱門前面,位置比其他站立者都高,顯然是此畫的中心人物。研究者認為,畫家很可能受到同時代詩人與人文主義學者波利齊亞諾(Poliziano,原名Agnolo Ambrogini,1454-1494)的影響,力圖借助畫筆表達新柏拉圖主義的愛情理想。的確,文藝復興時代畫家筆下的維納斯,取代了中的圣母瑪利亞,不但是神圣之愛的代表,也象征著塵世間的愛情。

    維納斯身前是美惠三女神,從右到左依次為美麗(Pulchritudo)、貞潔(Castitas)與快樂(Voluptas)。在維納斯上方,她的淘氣兒子、蒙著眼睛的丘比特(Cupid)正用弓箭瞄著貞潔女神。畫面左側是眾神的信使墨丘利(Mercurius),即希臘神話中的赫爾墨斯(Hermes),他戴著雙翅帽子、佩著寶劍,腳穿飛行鞋,右手舉著魔杖指向上空,似乎在向上天傳達一個重要的信息。

    圖1 波提切利《春》(約1480年)| 現藏意大利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

    這是一幅被藝術史家稱為世界上 “被研究得最多”、也是 “最具爭議” 的畫作。第一個給它定名的是文藝復興盛期的畫家與藝術史家瓦薩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他于1550年在美第奇家族的郊外別墅卡斯特羅堡(Villa Castello)見到波提切利的兩幅杰作,在其不朽名著《意大利藝苑名人傳》中寫道:“其中一幅是《維納斯的誕生》,南風與西風將愛神與天使們輕輕吹至岸邊;另一幅描繪的也是維納斯,美惠三女神正用鮮花為她裝扮,作為春天的象征。” 這里的 “另一幅” 就是《春》。

    畫面的背景是一片桔樹林,格調與尺幅都令人想起美第奇家族用來裝飾宮殿房間的佛蘭德 “百花”(millefleur)掛毯;本來春天桔樹不會結果,但金色的桔子如同閃耀的金幣,象征美第奇家族的繁華興旺。畫中約有500種植物,可以辨認出來的花卉就有100多種。有人認為,畫中的人物也與美第奇家族有關,畫家顯然是出于某種原因為這個家族專門繪制的,很可能是為了某個人的婚典。

    關于墨丘利與維納斯的原型,主要有兩種觀點,取決于作畫時間的認定。這里著重介紹第一種可稱為主流意見的說法,即墨丘利的原型是洛倫佐?皮爾弗朗切斯科(Lorenzo di Pierfrancesco de' Medici,1463-1503),他是美第奇家族下房的長子,也是卡斯特羅堡的擁有者。1476年父親去世后,佛羅倫薩當時的實際統治者、上房的堂兄 “偉大的洛倫佐”(Lorenzo di Piero de' Medici,or Lorenzo the Magnificent,1449-1492)就成了皮爾弗朗切斯科與另一年幼弟弟的監護人。出于政治與商業目的,1482年堂兄洛倫佐安排皮爾弗朗切斯科與皮翁比諾(Piombino)領主的女兒結婚,新娘塞米拉米德?阿皮亞諾(Semiramide Appiano)就是畫中維納斯的原型。波提切利的《春》與《維納斯的誕生》,可能都是 “偉大的洛倫佐” 為堂弟婚典準備的禮物。

    第二種說法認為墨丘利的原型是 “偉大的洛倫佐” 的親弟弟朱利亞諾(Giuliano de' Medici,1453-1478),他在1478年的一場中遇害身亡,而哥哥僥幸逃脫。朱利亞諾死時尚未成婚,一個月后他的情婦生下一個遺腹子,后來成了教皇。按照這一說法,此畫是 “偉大的洛倫佐” 準備送給弟弟作為結婚禮物或者懷念亡弟而訂制的。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一段舊事:2018年9月22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在北京玉泉路校區舉辦建校40周年暨《自然辯證法通訊》創刊40周年座談會,當著校領導、科學大師和眾多學術名流,我竟隔空(沒有投影或掛圖)描述起這幅名畫來,并師心自用地給出了一個 “大歷史” 的解說:“左端,剛從中世紀陰冷叢林中(這里不想與專家爭論中世紀黑暗不黑暗的問題)現身的西風之神,攜著春天之神帶來百花盛開的繁榮景象——商業、財富、銀行、藝術家、工程師、庇護人、同業行會、豪門與市政廳,佛羅倫薩成了資本主義襁褓中的 ‘百花之都’;教會尊崇的圣母子化身為維納斯與丘比特,象征著人的覺醒和人性的復蘇;維納斯身前的三位女神分別代表科學、道德與藝術,現在的名字是真、善、美;而在畫面的終端,墨丘利-赫爾墨斯正在大聲宣告:春天來了,新時代來了,隱藏在大自然中的魔法不久就要被人類揭開。”

    圖2 從“科學的春天開始”座談會現場(2018年9月22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玉泉路校區)

    當然,這也只是因時因地的借題發揮而已。

    瓦西里耶夫的《解凍》和薩符拉索夫的《白嘴鴉》

    19世紀下半葉,俄羅斯突然涌現出一批有才華的畫家,其中一位如流星般在畫壇一閃的,就是英年早逝的費奧多爾·瓦西里耶夫(Fyodor A.Vasilyev,1850-1873)。雖然只活了23歲,留下的不多作品卻為他贏得了俄羅斯抒情風景畫中的地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下面這幅《解凍》(The Thaw,俄文Оттепель)了。

    初看上去,畫的基調是沉悶壓抑的:天空布滿陰云,積雪覆蓋大地,空氣中透著逼人的寒意,雪地中間是一條鄉村小路,車轍印一直通向遠方。路旁的小屋頂上覆蓋著厚厚的積雪,一老一少兩個旅人沿著泥濘不堪的道路蹣跚前行,唯有孩子的手指向前方,令畫面透露出一點生氣。沿著孩子手指的方向望去,是一群正在融雪中覓食的小鳥,遠方似有兩只老鷹在低空盤旋。孩子與老人正要經過一個水塘,塘邊可見積雪與冰柱,與道路交叉的黑色地面顯示融化的水在流動并漫出池塘。畫面的蒼涼與寂寥令人想起俄羅斯民族的性格,集堅韌、強悍、粗暴與憂郁于一身,或許還有一點對苦難的自我欣賞。

    圖3 瓦西里耶夫《解凍》(1871)| 現藏莫斯科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為了這幅畫,瓦西里耶夫作了許多準備工作,下面的兩份畫稿均作于1870年,現在也保存在特列季亞科夫畫廊。1871年春天,《解凍》在俄國藝術家促進協會舉辦的展覽中獲得一等獎,亞歷山德羅維奇大公(未來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還特地訂購了一個副本。翌年,這個副本被送到倫敦博覽會展出,獲得西方美術界人士的盛贊。值得指出的是,此畫原作曾于2017年底來到中國,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 “巡回展覽畫派: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珍品展” 中露面,不過中文畫名翻譯成了《融雪》,意思倒也不錯,避免了無端的聯想。瓦西里耶夫之后,又有不少畫家創作了類似題材的作品,但是都沒有達到原作那種蒼涼憂郁的境地。

    圖4 瓦西里耶夫《解凍》畫稿(1870)| 現藏莫斯科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1954年春天,蘇聯作家愛倫堡(Ilya G.Ehrenburg,1891-1967)在文學雜志《新世界》上發表中篇小說《解凍》(兩年后他又發表了《解凍》第二部),書名與瓦西里耶夫的畫作完全一樣,成為后斯大林時代解放思想、批判官僚主義、弘揚人道主義精神的名作。

    1871年是俄羅斯巡回畫派集體亮相的高光時刻,標志事件是11月27日在圣彼得堡開幕的首屆巡回畫派展覽。在這一堪稱俄國繪畫史里程碑的展事中,另一位風景畫家薩符拉索夫(Alexei K.Savrasov,1830-1897)大放異彩,他創作的《白嘴鴉飛來了》(Грачи прилетели)受到藝術界人士與社會公眾的極大關注,后來被認為是俄羅斯抒情風景畫的巔峰之作。同屬巡回畫派的畫家克拉姆斯科依(Ivan N.Kramskoy,1837-1887),稱它是自己見到過的最美最好的作品,“與其他風景畫不同的是具有靈魂”。的確,畫面中不但有原野、河流、積雪、白樺和教堂構成的早春景觀,也有由歸巢的白嘴鴉表現出來的溫情,畫家把對壯闊原野的贊嘆與對弱小生靈的憐愛都融到作品中了。

    圖5 薩符拉索夫《白嘴鴉飛來了》(1871)| 現藏莫斯科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在寒冷的俄羅斯大地上,白嘴鴉的歸來是春天降臨的信號。盡管地上還有殘雪,萬物已經開始蘇醒,最先感知春天氣息的就是那些白嘴鴉:它們或在空中飛翔,或在地上覓食,更多的則圍著搭建在白樺樹枝頭的巢穴呱噪鳴叫,巢中還有啁啾待哺的幼鳥。如果能夠聽懂鳥語,猜想當是 “回家的感覺真好!” 嘈雜的鳥鳴與輕柔的風聲、白樺枝頭隨風搖擺的沙沙聲混在一起,仔細傾聽也許還有融雪聲與嫩葉的抽芽聲,共同譜成一首春的奏鳴曲。難怪美學大師車爾尼雪夫斯基(Nikolay G.Chernyshevsky,1828-1889)認為,薩符拉索夫的《白嘴鴉飛來了》是可以與柴可夫斯基的鋼琴組曲相媲美的音樂圖畫。

    圖6 春天奏鳴曲,《白嘴鴉飛來了》局部

    說到用視覺圖像表達聲音,不由得想起又一位俄羅斯畫家瓦斯涅佐夫(Viktor A.Vasnetsov,1848-1926),他善于以俄國民間傳說和史詩中的英雄入畫,代表作有《三勇士》《十字路口的勇士》《青蛙公主》《騎灰狼的伊凡王子》等,下圖所示《公園里的風聲》則是另一種畫風。這是畫家去世當年創作的作品,與前面兩圖中仍帶寒意的場景相比,畫面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暖春景象,樹林、草地、池塘、山巒、石凳上的老人,乃至一尊雕像與別墅的磚墻,都被染上濃淡有別的綠色。仔細看去,近前的樹枝、湖邊的水草、老人的頭發與別墅前廳的窗簾都在動,春風穿越山谷與林間來到公園,觀畫者似乎也聽到了風聲。

    圖7 瓦斯涅佐夫《公園里的風聲》(1926)| 收藏處不詳

    列維坦的《春潮》和《白樺林》

    說到俄羅斯的風景畫,就離不開出生在今日立陶宛境內的列維坦(Isaac I. Levitan,1860-1900),他也是巡回畫派的重要成員,是薩符拉索夫的學生,還是作家契訶夫(Anton P.Chekhov,1860-1904)的好友,要知道契訶夫的一個哥哥尼古拉也是畫家,妹妹瑪莉亞還曾跟列維坦學畫。列維坦是猶太人,在當時的沙俄受到排猶思潮的打壓,他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可從這一段自述看出來:“我覺得俄羅斯是那么地美,處處都是河流、山川,處處都充滿了盎然的生機。再也沒有比祖國的大自然更富饒美麗的地方了,只有在俄羅斯才可能誕生真正的風景畫家。”

    列維坦終生未娶,全身心浸淫在對大自然的贊美中。1892年,因為契訶夫在小說里影射了他與一位已婚女畫家的戀情,兩人曾一度決裂,后又言歸于好(他倆也曾愛上同一位女子)。他的畫風主要受法國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的影響,這一點與巡回派的其他許多風景畫家一樣,不同的是他的作品中偶然可見早期印象派的影子。

    列維坦有許多關于春天的畫作,下面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幅,按照俄文字面直譯,畫名是 “春天,大水”(Весна,Большая вода),有人將它譯作更富詩意的《春潮》。畫面的中心是一片水澤,應該是由冰河開封或積雪融化所造成。大水淹沒了低地上的農舍與小樹林,水面上已沒有波瀾,一只小船靜靜地停泊在岸邊。藍、綠、青等冷色調覆蓋了水和天,中間則是黃、褐等暖色調為主的林木和土地。右邊的樹木浸泡在水中,以白樺為主,也有云杉或其他雜樹。小白樺細長而纖弱,枝頭隱約可見含苞的嫩芽。畫家不但描繪了春天的寧靜,也表達了對大地復蘇的喜悅。

    圖8 列維坦《春潮》(1897)| 現藏莫斯科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白樺是俄羅斯大地上極普通的樹種,也是列維坦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主題。如同莫奈(Oscar-Claude Monet,1840-1926)畫草垛一樣,他曾在不同季節不同的陽光下畫白樺。下面這幅《白樺林》(Берёзовая роща)表現的是春天的白樺,和煦而耀眼的陽光傾瀉在樹葉與草地上,斑駁的光影與閃亮的葉片相映,具有鮮明的印象派風格。

    圖9 列維坦《白樺林》(1885-1889)| 現藏莫斯科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下面一幅題為《三月》(Март),色調更為鮮艷明亮。來自林間的馬拉雪橇停在空地的木屋前,雪地上還留著來時的痕跡,木屋前則有雪橇主人的腳印。天空一碧如洗,雪地反射著陽光,還有高聳的白樺與雪松。這幅畫多少有些印象派的印記,筆觸粗細不一,白樺枝頭只是朦朧的黃褐線條,頂端卻有一個輪廓清晰的白色鳥舍。據說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巡回畫派展覽中見到此畫時,認為這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在場的列維坦立即回答:“陛下,我的畫是完成了的。” 這段軼事不禁令人想起,1874年莫奈的《日出-印象》展出時,保守派學院人士批評它像一件沒有完成的速寫作品,給人留下的只是瞬間的視覺印象而缺乏表現力——沒想到保守派評論家創造的貶義詞 “印象派”(impressionism),后來成了西方美術新思潮的一個標志。

    圖10 列維坦《三月》(1895)| 現藏莫斯科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1889年末和1890年初,列維坦首次訪問西歐,去了法國和意大利。在西方藝術之都與文藝復興發源地觀摩學習,使他更加堅信自己選擇的藝術道路是正確的。下面這幅畫就作于他在國外旅行期間,畫的是阿爾卑斯山腳下的風景:遠處是白雪覆蓋的山峰,山谷中郁郁蔥蔥,桃花、杏花爭芳斗妍,一派大好春光。

    圖11 列維坦《意大利的春天》(1890)| 私人收藏 | 圖源:維基百科

    莫奈的女郎與春光

    提到莫奈,會立即聯想到光和影,但本文既不關注 “睡蓮” 也不講 “草堆”,而是集中在幾幅沐浴在春光中的女郎畫像上。1876年4月,莫奈參加了第二次印象派畫展,《撐陽傘的女人》(La Promenade ou La Femme à l'ombrelle )是參展的作品之一。

    畫家以輕柔明快的色塊堆出女子的身形,她的身體稍微偏離畫面中心,面紗和白色長裙被風輕輕吹起,撐著一把精致的遮陽傘,起到了很好的平衡作用。盡管隔著面紗,觀眾可以看到她直視的眼睛,連同身體的姿態一道,表明女子在一瞬間意識到草坡下方觀眾(畫家)的存在,這就營造出一種捕捉運動瞬間的逼真感覺。因為是仰視,藍天白云占據了女子身后的大部分空間,她腳下則是茂密的草叢與盛開的野花。女子身后不遠,還有一個戴著圓頂帽的男童,由于視角的關系,下半身隱沒在草叢里,小臉蛋紅撲撲的。從兩人的衣著與草地上的野花來看,當是晚春或初夏時節。

    這是一幅明亮鮮艷的室外寫生,人物與風景融為一體,用筆恣肆輕柔。專家們認為,盡管畫幅高達1米(81×100cm),卻應為戶外寫生并且是在短時間內完成的。畫家對瞬間視覺形象的再現,可由粗放的筆觸與鮮艷的色彩得到印證:藍天白云先被迅速涂抹,留下方向不同大小不一的刷痕,但在兩個人物完成之后,畫家又對背景作了修飾。草地則被涂上綠、藍、黃、紅等不同的色調,藍綠色的身影和呈現動態的小黃花突出了照在草地上的明媚陽光,以及迎面吹拂的溫暖春風。

    圖12 莫奈《撐陽傘的女人》(1875)| 現藏于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家美術館

    實際上,畫中人是莫奈摯愛的第一任妻子卡米拉(Camille),身后是他們8歲的兒子讓(Jean)。作畫那年卡米拉已被診斷身患重病,為什么畫家還要她站在陽光下當模特兒呢?藝術史家蔣勛給出的解釋很有意思,容我恭錄于下:“(莫奈)或許突然想到站在面前的女子也只是短暫的光,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都只是無法把握的一瞬間的光”;“畫里的卡蜜兒(編者注:即卡米拉)姿態不太僵硬,在云天的背景里一轉身,一回眸,風吹著草,吹著云,仿佛即刻也要在風中吹散卡蜜兒,整個人像要幻化而去,令人無限感傷。旁邊是莫奈與卡密兒八歲的兒子讓,這是畫家對一個自己深愛的人的最后一瞥嗎?”

    莫奈很喜歡以卡米拉的形象入畫,知名的有《野花田》《綠衣女子》《日本女人》《縫紉的卡米拉》《卡米拉在特魯維爾海灘》等。十年后,莫奈又用相同的主題畫了兩幅畫,題名為《室外人物習作》(Essai de figure en plein-air)。這個標題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有懷舊的成分,白裙、綠傘、飄動的面紗、藍天、白云和草地,最后還有那個低視角,都令人想起以卡米拉為模特兒的《撐雨傘的女人》;另一方面,畫家似乎在強調自己堅持的偉大實驗——對光影變幻造成的色彩構成進行探索。畫面的主體固然是人物,但有別于一般肖像畫的刻意摹寫,而是致力于捕捉瞬間的主觀印象,又在較短的時間內揮灑而就。同時,油畫對色彩的自由調動與個人感官的再現,都遠遠勝過誕生不久的照相術(這一點至今依然)。至于模特兒,據說畫中人是他第二任妻子與前夫所生的女兒蘇珊娜(Suzanne)

    圖13(點擊可查看大圖)

    上:莫奈《室外人物習作:右側臉撐傘女人》(1886)| 現藏巴黎奧賽博物館

    下:莫奈《室外人物習作:左側臉撐傘女人》(1886)| 現藏巴黎奧賽博物館

    下面這幅直接冠名《春天》(Printemps),畫中是一個坐在林中草地上讀書的年輕女子,寬大的衣裙上有點點光斑,猶如散落在上面的花瓣。因為陽光在綠色草地上的反射作用,女子的白色衣帽上都呈現出一種淡淡的桃紅色,恰如其分地呼應著春天的主題。

    圖14 莫奈《春天》(1872)| 現藏巴爾的摩沃特斯美術館

    吉維尼(Giverny)是距巴黎不太遠的一個村莊,周圍是起伏的丘陵,又有塞納河流過,風景十分美麗。莫奈從1883年開始在此定居,將原來的大谷倉改造成工作室,與家人在這里一直生活到去世。他的許多杰作都是在吉維尼完成的,包括上面介紹的兩幅《室外人物習作》,以及著名的 “草堆” “睡蓮” 與 “日本橋” 系列。現在莫奈故居已經開辟成旅游花園,由莫奈基金會管理。下面是一幅純風景畫《吉維尼的春天》(Effet de printemps a Giverny )

    圖15 莫奈《吉維尼的春天》(1890)私人收藏 | 圖源:akg-images

    梵高的杏花與果園

    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是后印象派畫家的代表,也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他用激情作畫,追求色彩的鮮明與線條的力度,作品極具個性。梵高短暫的一生充滿挫折與不幸,死后卻被尊奉為對20世紀現代藝術產生最重要影響的畫家。

    1888年2月底,梵高開始旅居法國南部的阿爾勒(Arles),這里陽光燦爛、風景優美。鮮花盛開的果園、漂亮的姑娘、樸實的農民、清朗的星空、金黃色的麥田與向日葵,這些都刺激了畫家本來就異常敏感的神經,也迎來了他創作的黃金時期。梵高在給弟弟提奧(Theo van Gogh,1857-1891)的信中寫道:“單就空氣的透明度與色彩的鮮艷來說,這里的美景與日本不相上下。”

    不過他剛住下來的時候,鎮上下了一場雪,因此第一個星期里只能待在家里從事靜物畫作。此時他已對日本的浮世繪感興趣,特別著迷于歌川廣重(1797-1858)筆下的風景與花卉。他選擇的對象是一根養在玻璃杯里的杏花枝,用獨特的構圖與鮮艷的色彩表達自己對春天的渴望。

    圖16 (點擊可查看大圖)

    上:梵高《玻璃杯中的杏花枝》(1888)| 現藏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

    下:梵高《玻璃杯中綻放的杏花與書》(1888)私人收藏 | 圖源:維基百科

    圖17 歌川廣重《龜戶梅屋舖》(1857,左)與梵高的仿作(1887,右)| 右圖藏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

    不久,真正的春天來臨,花園里百花綻放,爭芳吐艷。在一個來月的時間里,梵高創作了14幅果園美景,畫中有丁香,有桃花,有杏花,有梨花。下面選取幾幅與讀者共賞。

    圖18 梵高《杏花盛開的果園》(1888)| 現藏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

    圖19 梵高《開花的果園》(1888)| 現藏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

    圖20 梵高《盛開的桃花》(1888)| 現藏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

    圖21 梵高《開花的果園,與柏樹相鄰》(1888)| 現藏荷蘭奧特洛克羅勒-穆勒博物館

    圖22 梵高《阿爾勒風景,開花的果園》(1889)| 現藏慕尼黑新繪畫陳列館

    梵高是法國畫家米勒(Jean-Fran?ois Millet,1814-1875)的崇拜者,特別喜歡后者筆下那些農民勞作的形象。在阿爾勒期間,他創作了許多以米勒作品為模本的農民畫,最有名的就是幾幅《播種者》了。下面是其中的一幅:播種者肩挎種子袋,正經過一株傾斜的大樹,人與樹都是青黑色的。人臉模糊不可辨,地面由淡紫色、黃色和綠色切割成不同的條塊,黃綠色的天空飄著粉紅色的云彩,地平線上的太陽被畫成一個橙黃色的大圓盤。這種鮮明的色彩反差與大膽的構圖,正是梵高借鑒浮世繪技法改造米勒原作的結果。

    圖23 梵高《播種者》(1888)| 現藏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

    圖24 米勒《播種者》(1850)| 現藏波士頓藝術博物館

    弟弟提奧與妻子一直關心照料梵高的生活,也是他患病時的監護人。1890年初,提奧夫婦生了一個小男孩,他們給孩子取名文森特,與叔叔同名。梵高聞訊非常高興,立即為他們畫了一幅《盛開的杏花》,紀念小生命的誕生。畫面十分雅致:藍綠色的天空背景中,粉白色的杏花在枝頭綻放,構圖布局與色彩具有東方情調,裝飾性的枝條與花朵明顯借鑒了浮世繪的技法。在日本文化中,春花常被作為個體生命的象征,來時簇團錦繡,去時落英繽紛,年復一年,新陳代謝。那一年7月27日,梵高開槍自殺,兩天后去世,終年47歲。難道他在為小侄子創作《盛開的杏花》時,已經預卜到自己生命即將終結了嗎?

    圖25 梵高《盛開的杏花》(1890)| 現藏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

    吳冠中的抽象與寫意春光

    吳冠中(1919-2010)是中國當代最有創意并獲得國際公認的一位畫家。早年就讀于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林風眠(1900-1991)、吳大羽(1903-1984)等人學素描與油畫,后隨潘天壽(1897-1971)學國畫。1946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繪畫公費留學機會,赴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進修油畫,期間曾前往歐洲多國游學并舉辦個人畫展。1951年回國后,他先后任教于中央美院、清華大學建筑系、北京藝術學院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在1957年開始的多次政治運動中,吳冠中燒毀了自己的大量畫作,幾乎沒有人體畫作留存于世,今日業外人士大多不知他曾是一個出色的人物畫家。1970年代,當他重新拾起畫筆之后,也極少作人物畫,轉而寄情山水。他的風景畫,會通現代抽象藝術與中國傳統寫意畫的風格,融合西方水彩與中國水墨技法,可謂兼得中西藝術精髓,蔚然自成一家。

    在巴黎留學的時候,吳冠中就對梵高、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等后期印象派大師產生了濃厚興趣,從此致力探索將抽象化的意境引入到風景畫中來。由于執教于工藝美院,后來的許多作品又追求裝飾性。抽象化與裝飾性,成為吳冠中有別于一般風景畫家的重要特征。

    下面這幅《春雪》,畫面布滿深淺不一的綠色墨點和線條,再以筆觸的大小顯示透視效果,猶如遠眺雪后的山麓,山間小路和林木野草若隱若現,春雪則由不多的留白表達。

    圖26 吳冠中《春雪》(1986)

    《春風桃柳》是一長幅,這里僅剪取其中的一半,右下角可見題詞:“萬點惡墨,猶仿楊柳飄搖,桃花顏色”。清初畫家石濤(1642-1708)作有《萬點惡墨圖》,看似恣意揮灑,隨性劈點,“惡墨” 不過是他對自己創造的點畫法的謙辭。吳冠中此畫以下垂的柳枝布局,枝葉之間布滿黑、綠墨點,又有少數粉、黃點塊,似乎透過飄搖的柳枝可見遠方盛開的桃花,這就是 “桃花顏色”,在寫實的風景畫中恐怕很難表現。剛與柔,虛與實,墨線與彩點的交織,畫面極富韻律與裝飾感。

    圖27 吳冠中《春風桃柳》(局部)(1995)

    下面這幅《不爭春》,近處老梅虬枝盤曲,遠處山體層巖疊嶂,俱是傳統國畫筆法,又以彩墨點綴,顯示春日梅花帶來的生機,用淡黑墨點襯托群山的沉穩與厚重,足以體現畫家對中國寫意山水畫的繼承與創新。

    圖28 吳冠中《不爭春》(1992)

    下面的《春燕》則不拘泥花鳥畫刻意描繪細節的傳統,濃墨勾出直干與枝節,淡墨畫出彎曲的枝條,紅花綠葉間群燕飛舞,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飛行方向不同,燕子的形態卻圖案化地一致。

    圖29 吳冠中《春燕》(2000)

    “白首故人情,燕子尋古人”,下面兩幅《龍潭湖春柳》都是吳冠中寫意風景畫的杰作:垂柳,湖水,飛燕,小橋與亭臺,水中倒影,園中小徑,寥寥數筆加以勾畫,其間點綴著不同顏色的彩點,春的意境躍然紙上。

    圖30 吳冠中《龍潭湖春柳》(1990)

    圖31 吳冠中《龍潭湖春柳》(1991)

    吳冠中是江蘇宜興人,對江南水鄉美景的描繪是他晚年創作的一個重要題材:小橋流水,白墻青瓦,煙雨朦朧,楊柳依依。下面的《水上人家》已入藏國家美術館,雖是油畫,卻有水彩的韻味;其余幾幅均為水墨畫,畫中的江南水鄉素雅、寧靜,濃濃的春意中透著幾分鄉愁。

    圖32 吳冠中《水上人家》(1980)

    圖33

    注:

    以上吳冠中先生的最后四幅畫,采自網上一篇題為《他用墨線和彩點交織出一片燦爛春天》的美文,不知原發處與作者何人,作畫時間亦未考證;其余圖片均來自江西美術出版社的《吳冠中畫集》。

    參考文獻:(上下滑動可瀏覽)

    Lightbown, R. Sandro Botticelli: Life and Work. London: Thames & Hudson.1989.

    [意]瓦薩里著. 徐波等譯. 意大利藝苑名人傳. 第二部分(輝煌的復興). 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3.

    夢隱. 波提切利的《春》:神話、現實與大歷史. 科學文化評論. 第18卷第6期. 2021.

    [俄]多爾果波洛夫著/蔡青、蔡汀譯. 北京:金城出版社. 2013.

    劉建平主編. 瓦斯涅佐夫畫集. 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4.

    劉建平主編. 列維坦. 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4.

    蔣勛. 蔣勛談莫奈:光的追隨者. 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

    劉從星等編. 莫奈. 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 2001.

    付娜. 飛翔的耳朵:梵高畫傳. 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2011.

    吳冠中. 吳冠中畫集(全二卷). 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 2008.

    延伸閱讀

    認識你自己:從人體解剖開始 | 左圖右史(《賽先生》2017-02-25)

    伽利略、望遠鏡與日心說 | 左圖右史(《賽先生》2017-03-18)

    到頭方信鬼無皮 | 左圖右史(《賽先生》2017-04-15)

    望遠鏡視野中的戰爭與和平 | 左圖右史(《賽先生》2017-05-13)

    《大使們》及其幕后的三國演義 | 左圖右史(《知識分子》2017-08-04)

    葡萄牙帝國的海上花列傳(I) | 左圖右史(《知識分子》2017-09-12)

    三百多年前游歐的中國人:見過路易十四,也見過波義耳 | 左圖右史 (《知識分子》2018-02-11)

    康橋鎮的女人們(《知識分子》2018-03-08)

    葡萄牙帝國的海上花列傳(II) | 左圖右史(《知識分子》2018-11-25)

    多面哥倫布:水手、總督、“通緝犯”|左圖右史(《知識分子》2019-01-06)

    帕喬利:上帝、數學與金錢 | 左圖右史 (《科學春秋》2019-01-27/《知識分子》,2019-02-02)

    “別樣”科學牛人 | 左圖右史(《知識分子》2019-02-26)

    雷電與權杖:被情敵稱頌的富蘭克林 | 左圖右史(《知識分子》2019-04-26)

    哭還是笑?這是一個哲學問題 | 左圖右史 (《知識分子》2019-06-02)

    學界關心的“兩種文化”之爭,有著怎樣的前世因緣?| 左圖右史(《知識分子》,2019-07-07)

    門捷列夫周期律,鎵的發現,以及中國公使的感悟 | 左圖右史(《知識分子》,2019-08-25)

    《雅典學園》中的數學密碼 | 左圖右史(《知識分子》,2019-10-20)

    牛頓的超級女粉絲:夏特萊侯爵夫人 | 左圖右史 (《知識分子》,2020-03-08

    蓋棺未定論的理查三世(上)| 左圖右史 (《知識分子》,2020-06-07)

    蓋棺未定論的理查三世(下)| 左圖右史 (《知識分子》,2020-06-24)

    那些年,醫生離不開尿罐子 | 左圖右史,《知識分子》,2020-08-02

    雨傘邂逅縫紉機:達利眼中的《晚禱》│左圖右史 (《知識分子》,2020-01-10)

    諾獎得主、“女魔法師”多蘿西·與中國的不解情緣 (《賽先生》,2020-02-27)

    安東尼瘟疫、《圣經》和鳥嘴人│左圖右史(《知識分子》,2021-06-13)

    干戈玉帛話當年:史籍中的古奧運│左圖右史

    李政道先生的詩情畫意│左圖右史 (《知識分子》,2022-01-23)

    制版編輯 | 姜絲鴨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668528.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看| 日韩精品欧美精品中文精品| 啊好深好硬快点用力视频| 国产四虎免费精品视频| 在线免费观看a级片| 两个人看的视频www在线高清| 日韩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日韩国产二区无码| 男人让女人桶爽30分钟| 哒哒哒免费视频观看在线www| 香瓜七兄弟第二季| 国产精品一级毛片不收费|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男同 | 天堂资源在线中文| 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 日本护士xxxx视频免费| 五月天综合在线| 欧美中文字幕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 狂野黑人性猛交xxxxxx| j8又粗又大又长又爽又硬男男| 成年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久男人天堂| 日韩中文字幕a| 久久精品麻豆日日躁夜夜躁|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在线观看 |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水蜜桃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人妻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视频1000| 岛国大片在线播放高清|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五月婷婷丁香在线|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字幕8| 亚洲人成7777|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 亚洲春色另类小说| 欧美精品videosex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