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長街的古運河叫什么_南長街古運河游船時間
作者 榮伯華
解放前乃至解放初期,無錫城南門外約三里左右的兩橋(清名橋、伯瀆橋),兩河(古運河、伯瀆港),兩街(南上塘、伯瀆港街)就是一個放大了的江南古鎮,這里店鋪林立,商賈云集。
舊時的伯瀆港與古運河交界處
古運河西岸為南上塘,后改名為南長街;古運河東岸從跨塘橋到清名橋一段叫南下塘;從清名橋到伯瀆橋一段叫清名橋街;從伯瀆橋到興隆橋一段叫伯瀆港(街),這三段地名首尾相接。
伯瀆港是南片的無錫米市集散地,伯瀆港沿岸遍布大大小小糧行米店,整個伯瀆港(街)建有過街棚,不怕日曬雨淋,沿岸到處是碼頭,狹窄的伯瀆港內農船、班船停的停靠的靠,有農家在此向糧行糶米換取現錢的;也有農家在此購買豆餅回去喂豬肥田的;也有出售稻柴麥柴礱糠的;也有購置苗籃竹器或缸甏陶器的。一片繁忙景象。也有女眷帶著小孩搭乘班船上城走親訪友的,熙熙攘攘。
一、店鋪鱗次櫛比
由于米市帶來的人流多,客流量大,加上大窯路窯業興旺,居民眾多,因此,清名橋至伯瀆橋短短的五十米左右一段的清名橋街內就有二十多家各種店鋪:有老虎灶、苗籃竹器店、紙馬店、煙雜店(三家)、面筋店(兩家)、南北貨店、饅頭點心店(兩家)、缸甏店、理發店、油鹽醬醋店、肉店(兩家)、鮮魚咸魚店(三家)、水果店、銀匠店、面飯店(兩家)、油貨攤(晚上)、西藥房、電料店、茶館等。
伯瀆河畔的祝大椿故居
二、清名橋上一景
實在無處開店了,就在橋上打主意,清名橋兩側橋攔上建起了懸空寺一樣的木板房商店,這些木板房一面利用清名橋的橋欄作支撐,一面在運河里打上長長的杉木樁作支撐,成為當時清名橋上的一景。到過歐洲旅游的朋友說,他們在意大利的某古鎮也看見過這樣建在古橋上的木板房商店的,究竟是我們學的他們,還是他們學的我們,不得而知。
清名橋上的木板房商店有近十家,分別是燈籠店,裁縫店,文具店,命課館(算命店)、紙馬長錠店、拔牙齒店、理發店等。清名橋上的理發店專門只做婦女的燙發生意,不接待男賓的,走過清名橋,總能看見有三四個愛時髦的婦女頭上夾著燙發卷坐在里面。清名橋上的文具店是我們小孩經常光顧的,不僅在此購買鉛筆橡皮本子等文具用品,還在此購買發、九彩游戲棒、毽子、象棋、軍棋、斗獸棋等玩具。清名橋上的木板房大約是在1957年前后拆除的。
伯瀆港夜景
三、搶米風潮
伯瀆港街上的米行大多是一間門面、兩間門面的小米行,規模稍大些的有朱長康米行和大中米行。
朱長康米行在河對面與我家大門直對,有三間半門面。1948年春夏之交,在統治下,物價飛漲,當時米價一天要漲幾次,因此往往出現米行打烊拒售大米坐等大米漲價行情的情況。米行一停售,可急壞了伯瀆港(街)后背淮陽里地區居住的一些人力車工人,他們家中大多無較多存糧的,一般買一次大米吃幾天,有的甚至買一天吃一天,俗稱“背筲箕過日子”的。某天上午,這批人云集在朱長康米行前,人越聚越多,但米行推槽板關的緊騰騰,任憑眾人敲門就是不開門,于是憤怒的人群就在那半間門面的磚墻處打開了一個墻洞,從洞里往外扒大米,開始了搶米,搶米后,政府便派出了穿黑色制服的商團持槍前來彈壓,結果開槍打死了一個搶米人。我當時還未上小學,隔河目堵了整個亂哄哄的場面。第二天,蘇北同鄉會抬棺游行進行抗議,游行隊伍是從九思弄走向伯瀆港(街)的,此場景我也隔河目睹了。
伯瀆河畔的泰伯坐像
四、各色商店
在清名橋街眾多的商店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張銀泉的饅頭店,張銀泉饅頭店開設在伯瀆橋附近的靠河一面,樓下是店面,樓上住人。我姨婆的煙雜店就開在張銀泉饅頭店的隔壁,張銀泉有一對雙胞胎(龍鳳胎)的兒女,與我同齡,是我的玩伴,因此我經常去他家玩的,去看店堂后窗桌子上的小白鼠車水,也喜歡好奇地搖一搖他們家的絞肉機,拉拉他們爐灶旁的風箱,覺得很好玩。
張銀泉是正宗的科班出身的點心師傅,他會做各式點心,為了吊起食客門的食慾和購買慾,他除了雷打不動的早晨供應大餅、油條外,上午下午經營的點心會根據一年四季變化,時時翻新,平時基本經營的點心是肉包子、豆沙包子,但隔段時間,除肉包子、豆沙包子外就要同時增添新花樣了。在我記憶中,該店經常換的點心花樣有梅花糕、海棠糕、松糕、粢飯糕、松花團子、老虎腳爪、麻團、雞子大餅等,春節時則供應玉蘭餅、燒賣,以方便顧客扎竹籃頭走親戚訪友送禮。
我姨婆的煙雜店除經營外,還經營套鞋、球鞋、雨傘、肥皂、草紙、做鞋子的硬襯、蒲包、縫衣的針線、扇子、電筒、干電池、煤油燈、煤油等,有些類似于今天的小百貨店。雖然清名橋街人流密集,客流量大,但當時的人們普遍經濟拮據,購買力很低,也由于競爭激烈,因此生意也是十分難做的。我記得姨婆有一批南站鐵路工人的老顧客,為了招徠這批人的生意,對他們是實行賒賬的,待他們發了工資后來結帳。
現今的伯瀆河風景
晚上的油貨攤也是蠻吸引人的。兩只“三腳馬”支起一條長木板,豎起的一根竹桿上掛了只汽油燈,油貨攤雖小,經營的品種卻是蠻多的,主打商品是油氽花生米和油氽豆瓣,其次還有油氽黃豆、奶油花生米、醬剝豆、熏青豆、油氽茨菇片、油氽爆魚、油爆蝦、蔥拌海螄等,嗜酒者往往買去作為下酒菜,這些人是油貨攤的主要顧客群。
鮮魚咸魚店也是清名橋街的一景,店堂口都會放一只大浴盆,養著各種活魚,為了保持魚的鮮活度,店主會在浴盆上放一圓桶,裝一根管子不斷地對大浴盆里放水以注入氧氣,對此,我們小孩子走過時都要好奇地駐足觀看一下。鮮魚咸魚店里除經營鮮魚咸魚外,還售賣兩種與咸魚一起腌制的老卜干,一種形似貓耳朵的叫“貓耳朵老卜干”,另一種是長條狀的“青頭老卜干”,這兩種蘿卜干雖然得咸魚之鮮,但均其咸無比,由于很“下飯”,因此成了窮人早晚吃粥吃泡飯的主要佐餐菜。
清名橋街有兩家飯店,一家早晨還兼營面條,店主都姓宋,都是正宗的錫幫菜師傅,飯店除經營堂吃招徠過往客戶外,一般居民則很少去飯店的,往往是家中來了客人,去飯店叫一、兩只菜,由飯店伙計送菜上門,這就是錫城早期的外賣了。
清名橋街電料店的店主姓王,除經營電燈泡等小電器外,他還是供電局認可的有證電工,誰家安裝電線必須由他安裝,由他代為向供電局申請后,供電局才會前來安裝電表并接電。
我姨婆煙雜店的西隔壁是一家面筋店,經營生麩、油面筋、粉皮,前店后坊,自產自銷。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看的是燙粉皮,在燒滾的水中放一銅盆,澆入一勺漿料,銅盆一轉,一張粉皮就做好了。
清名橋堍的風景
清名橋街有一家西藥房,經營各種西藥,當時居民一般小毛小病不上醫院的,都是自行去西藥房買些西藥服用。買什么藥品呢?由于店主懂醫道,只要把癥狀向藥店老板訴說,他會向你推薦服用何種藥品的。當時買藥都是拆分零賣的,每次購藥用白紙包上幾片,一般不會浪費。
五、“說因果”
清名橋街上人氣最旺的是“清和樓茶館”。茶館緊鄰伯瀆港與古運河的會合處,七、八扇窗子全部朝向古運河,茶客可以邊喝茶,邊吹河風,邊欣賞古運河的河景。“清和樓”是個大茶館,占地面積較大,可放十多張茶桌,上午、下午生意都很好,茶館內下午有“說因果”藝人說因果,所以更招徠茶客,有些茶客就是沖著聽說因果而來的。
茶館老板姓馮,夫妻二人為人都很大度,允許我們小孩在茶館里站著旁聽,只要我們不吵鬧,不會來驅趕我們,因此我們小孩寒暑假、星期天及下午放學后總喜歡往茶館里去。說因果藝人叫凌俊風(音),說的大多是隋唐演義、薛仁貴征東、七俠五義、彭公案之類的歷史故事,孩子們很愛聽,長了不少知識。當說到緊要關頭時,他會“賣關子”休息一回或且聽明日分解!休息時,他會走到茶桌前向茶客湊“辛苦費”,三分、五分不論多少。“說因果”是無錫的地方曲藝,以說為主,中間穿插有敲紅木節拍響板的唱段。現在是否有繼承人?是否列入無錫非物資文化遺產?不得而知!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世事變遷,往事如煙,當年的兒童,已成了耄耋老人,昔日的伯瀆港街區已成為歷史中的一頁,留在我們這些老人的回憶中。當今重建伯瀆港歷史文化街區,必將會以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譜寫新的歷史篇章!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感謝拍攝者。
作者簡介
榮伯華,1942年出生于無錫市榮巷,1943年定居無錫市大窯路伯瀆港畔。一汽無錫柴油機廠政工干部退休,擔任政工干部前曾從事長度計量技術工作多年,業余愛好學習中醫學和文史隨筆寫作。
來源:江南文化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