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覽雁門關需要多長時間,玩雁門關多長時間
有句話說: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叵胙汩T關歷史,從周穆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關口要塞。?
戰國時李牧常駐于此以防匈奴。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匈奴),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王昭君也是出雁門關和親。唐代薛仁貴鎮守雁門,打退突厥來犯。北宋,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留下楊家將滿門忠烈的傳說。
為何雁門關會如此重要,要從它的地理說起。雁門山,古稱句注山。這里群峰挺拔、地勢險要。自建雁門關后,便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根抵三邊,咽喉全晉,勢控中原”。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
在《山海經》中會找到“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我們這次自駕來去大同和太原,進出雁門隧道這段也深有感觸,前后上下坡二十公里,高差變化很大,已有耳鳴現象,整個像飛機起落時候的感受。
景區入口處,巨大的堡樓上大字書寫了雁門關三字,入口通道兩側各有一排騎馬雕塑,一排為楊老令公帶隊的楊家將,一排為佘太君率領的楊門女將。景區主要看三座明代城門,即甕城門,地利門,天險門,其余都是新建。
入口過后走七八百米,穿過新建的寨子、牌樓后,來到第一個城門:甕城門。
甕城門城門不大,城門前地域也小,卻扼守要塞,易守難攻。甕城門其實是雁門關北門,門額書刻“雁門關”三字,兩側鑲嵌對聯“三邊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這對聯很精彩,一個對聯概括了雁門關,書寫者是明末清初太原人傅山,說來傅山真是個牛人,不光詩書厲害,還是個神醫,尤其擅長婦科,鼎鼎大名到梁羽生把他寫進其代表作《七劍下天山》,直接用的他字:傅青主,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小說里也是個全才。
過甕城門,進門一個小小的甕城,左側就是第二個城門:地利門。地利門是西門,門匾上地字,是用的武則天造18字中的那個地:山水土。地利門上門樓為楊六郎祠。
甕城內有個關帝廟,不大,內有清代乾隆年間設的一碑:分道碑。提示:“…凡南來車輛于東路行走,北來車輛從西路終由。不得故違于咎未便。…”由此可見當時的交通盛況。是難得一見的古代交通規則碑。
過地利門,往左轉,走過一段古道,就來到第三個城門:天險門。天險門是東門,門匾鐫刻著“天險”二字,天字也用的武則天造的天字。門上新建“雁門樓”,為重檐歇山頂建筑,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周設回廊。這個天險門城墻高聳,抬眼望去遮云避日,想想在冷兵器時代這關真的太險峻了。
天險門門洞內的青石板也是明代原物,斜陽照射下這些青石板光滑照人,還有清晰深凹的車轍印,向世人訴說著六百多年來雁門關輝煌的過往。耳邊導游聲起:天龍八部當時在這拍攝,蕭峰就在這里跳崖。哦,對了,原來這里還有另外一段青春記憶,記得學生時代看武俠小說如癡如醉,蕭峰最是記憶深刻,悲情的無與倫比,不管是身世也好,愛情也罷,最終也只能在這雁門關一跳而下,只給這雁門關新增了一段故事。
過天險門后,左側是新建的鎮邊祠,邊上是窯洞驛站,窯洞共有11孔,古樸大氣,據說歷史上經此路宿的帝王將相公主眾多,名人更是不計其數,1948年毛澤東赴西柏坡途中經過雁門關,也在此停留過。
我們在偉人停留的地方,泡一壺茶,面對著層巒疊嶂巍峨險峻的群山,看著長城在山頂山間延伸向前,像一雙堅強的臂彎,把美麗河山和百姓護衛住,夕陽晚風分外寧靜。
大家好,我是@逗町旅游歡迎廣大朋友們留言點評,一起交流學習。我在頭條等你,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