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旅游景點攻略、朱家角旅游景點攻略一日游
作者:金笛1
正是鶯長的季節,我走進抱素懷樸的朱家角,不經意間,就跌落進了意蘊豐富、韻味悠揚的風俗畫里。 清幽深邃的窄街,曲曲拐拐的青石板道,槳聲悠悠的河水,以及碧瓦朱檐的明清古建筑,排列組合成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江南小鎮水墨畫,在我眼前次第閃現。置身于悠然神往的世外桃源,或乘輕舟,或登橋,或逛街,或參禪院,無不讓人心神俱醉、通體舒暢。 朱家角是個千年古鎮,早在三國時期就形成村落,但長久以來一直偏安一隅、隱鱗藏彩,直到明末清初才米業突起、百業興旺。小鎮也變得保泰持盈,名播四方。宋如林在清嘉慶《珠里小志》序中留下過“街衢綿亙,商販交通,水木清華,文儒輩出”的贊譽。久歷風雨的古街、寺廟、石橋,構成了朱家角古鎮的三大特色。 卓爾不群的古街是北大街,長約三里,店鋪千家,是明清時期保留下來的商業街。傍水而建的北大街又叫“一線街”,街道寬二三米,兩邊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滴水檐幾乎相接,站在街上抬頭仰望,只能看到一線天。街上的店鋪飛檐翹角,門面一式花格落地長窗,老式朱漆排門板,透出江南古鎮富足人家的大肆鋪排和豪氣。街是臨河而建,街隨水勢,水貼街行,曲盡其巧,于是這條曲里拐彎的街巷便生發出許多彎子,這些彎子又被賦予了許多有趣的名字——轎子彎、彌陀彎、三陽彎。走在彎彎曲曲的街道上,便騰起峰回路轉、別有洞天的感覺。街上的店鋪種類繁多,風格迥異,有特色小吃店、工藝軒、竹編坊、繡品店、文房閣、墨畫廊等,店門前飄拂著彩色的旗幡,空氣中彌漫著特色小吃的裊裊香氣,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好不熱鬧。 寺廟有圓津禪院、城隍廟和報國寺,一個小鎮有三座寺廟實屬罕見。我們走進圓津禪院,但見香爐里裊裊,想是哪位持齋把素的香客剛剛獻上了一份吧。圓津禪院塑有辰州圣母像,故又名“娘娘廟”。“娘娘廟”之所以遐邇聞名,主要是連續出了好幾代精通書畫的高僧。這些胸羅錦繡的高僧不但自己揮毫潑墨、筆底生花,還收集珍藏了不少筆墨橫姿的名家字畫;其中有宋刻“妙法蓮華經”,明文征明手書“多心經”,董其昌等32人合寫的“金剛經”,清代梁同書的行書卷等等。由此,圓津禪院又成為了遠近皆知的佛教文化圣地。 朱家角是水鄉,水多橋多。造型各異的石橋布滿大河小巷,把古鎮編制成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在這些石橋中,最值得嘖嘖稱道的當屬放生橋。四百多年前,一位名叫性潮的和尚用了十幾年的心血募款修建了這座石橋。石橋建成后,寺里的眾僧常到橋下放生。僧侶的行為,影響著當地百姓。漸漸地,百姓與僧侶同音共律,買下魚蝦和龜鱉到橋下放生。久而久之,這座石橋就被稱為放生橋。 放生橋是江南地區最大的五孔大石橋,橫跨于漕港河上,整橋形成一個緩和順適的縱坡,自然和諧地銜接兩岸街面。橋上的石刻技藝也十分高超,龍門石上鐫有盤龍8條,環繞明珠,惟妙惟肖;橋頂四角蹲著石獅4只,仰頭張嘴,栩栩如生。中間有竹節望柱,橋面中央鑲嵌雕花石板。長方形板式橋欄,四角方整,棱角分明。橋東建有碑亭,供行人憩息,臨水筑以石駁,鑿以鎖纜孔,為行船停泊所用。橋壁柱石上刻有清晰的楹聯:“帆影逐歸鴻鎖住玉山云一片,潮聲喧走馬平溪珠浦浪千重。”自上而下的楹聯,似山澗飛瀑,一瀉百丈,氣度非凡,即描繪了十里漕港水運繁忙的熱鬧景象和江河波濤之洶涌,又襯托出了石橋的宏偉氣勢。其實,氣度不凡的放生橋因其長如帶,形如虹的颯爽英姿,早就成為了朱家角十景之一——“井帶長虹”。清初邑人邵珍看著放生橋寫出筆歌墨舞的詩句:“長橋駕彩虹,往來便是井。日中交易過,斜陽亂人影。” 站在放生橋上游目騁觀,人頭攢動的河岸、粉墻黛瓦的樓舍、飄著店家旗幡的雕花窗戶,以及河水里烏黑油亮的烏蓬船,驟然間幻化成了古樸自然的“清明上河圖”,牽縈于心。是啊,古鎮因其歷史而厚重,因其商賈而繁榮,因其傳說而精彩。徜徉其間,一種別樣的心情扶搖而起,欣欣然,陶陶然,讓我難以別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