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廣播電臺的創辦人(延安廣播電臺播音員)
想聽聲音大片,請點擊音頻!快聽!不然你會后悔喲~記者手記
《劃破夜空第一聲》作者:李欣
聲音會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記,也可以傳遞一個時代的力量。回望1940年,在中國的上空,有一道聲音開始劃破夜空,指引方向。徐瑞璋,作為延安新華廣播時期最早的播音員,成為了這力量之源。
人物與歷史,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三年前,在《廣播傳奇》采訪制作時,我好奇,18歲的徐瑞璋,在懵懂的年紀如何讀出穿透人心的力量。是什么樣的性格,讓她被選中,成為了開天辟地第一人。直到我聽到了她的聲音,“快言快語”、 “聲如洪鐘”,是的,聲音也是一種力量。
在百團大戰剛剛取得勝利,在蔣介石密令數十萬軍隊進攻華中新四軍,在掀起第二次高潮的1940年,在這樣的時刻,我們太需要鼓舞人心和士氣的聲音。幾十年后,徐瑞璋在重讀皖南事變的新聞稿時,把毛主席起草的文章依舊讀得氣勢如虹,風采不減當年。當讀到“把敵人扔到毛屎坑里去時”,老人家爽朗地笑出了眼淚,好像真的又把敵人丟到毛屎坑里一次,真過癮!
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曾使用過的萬用表及測繪儀
陜北的冬天,陽光總是很好,照耀著那些戰爭下的平常日子。采訪時,我希望能夠盡量的還原那個時代,那個我們人人所知,卻并不真正了解的時代。正如記錄片導演曾海若所說,歷史,總是用很多個洶涌的波濤吸引我們的注意,用以隱蔽長流的溪水。那些溪水,才是歷史的經脈。
第一代的廣播人,很多已經年逾古稀,甚至離開人世,我們輾轉多處,幾經采訪,為的就是能夠盡量的還原那個時代下的精神,如何迸發,如何傳承。口述歷史的某種功能,是讓它全身的每一個細胞講話,用以重塑整體。還好,我雖未深入,卻曾參與。慶幸,我們所處時代不同,但都是廣播的戰士。
廣播傳奇——播音員徐瑞璋
叮叮叮,剛才最后一響,是。。。
徐瑞璋
1940年12月30日,革命圣地延安的一孔土窯洞里,第一次發出了人民廣播的嘹亮聲音。2000年,第一代播音員徐瑞璋在人民廣播60周年時,回憶起來依然銘記著那一刻:
延安新華廣播電臺,XNCR,現在開始播音。
徐瑞璋播音名麥風,也被譽為延安的第一個麥克風。徐瑞璋事后對采訪她的記者蔡革文說,麥風與麥克風,是巧合,也是命運。
蔡革文:特別巧,不是到延安起的,是在到延安的路上見到麥田以后起的,因為她叫麥風嘛,人家就喊她麥克風,幾十年后,她就被譽為延安第一個麥克風。
蔡革文說,采訪時徐瑞璋離她不到半米,但一提到延安,徐瑞璋的整個神態就變得遙遠,就好像已經站在延安當年的播音室前。
徐瑞璋:第一次播音,我跟姚雯兩個女孩剛18歲。那時,播音室想起來可笑,沒有隔音設備,窯洞里拿延安生產的灰色的粗毯子掛在墻上,鋪在地上隔音,然后有個小桌子,白條桌子,上面放著個麥克風,還有我們那個小鬧鐘。
而當時,條件艱苦只是挑戰之一,皖南事變后,當局開動了宣傳機器,并對延安加強了。徐瑞璋說,印象最深的就是播送毛主席親自撰寫的《中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言人對新華社記者的談話》。
徐瑞璋:臺長說有重要文件要趕快念,背。我們調整情緒,一直播了好多遍好多遍,我覺得我們真是用上勁了。“皖南事變”我們很生氣呀,頑固派天天罵我們哪。我們有這么一篇文章,毛主席寫的很厲害的:“頑固派,你要不好好改正的話,就把你丟到茅屎坑里去”,特別有勁,我們播的也很使勁,播的滿頭大汗,所以后來三局領導打電話來說,播的好。
也就是在播完這篇稿件后不久,徐瑞璋離開了播音臺,轉到新華社中文譯電室工作。但是從1940年冬到1941年冬,伴隨著徐瑞璋發出的第一聲呼號,那段艱苦又激情的歲月,注定要被寫入歷史,被世人所銘記。
難忘中國之聲——廣播傳奇
出品:難忘中國之聲工作室
總策劃:蔡小林
監制:李偉、武俊山
記者:李欣
播講:長悅
新媒體編輯:韓健、周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