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的歷史文化介紹,廈門的人文歷史
人生就像廈門大橋,總找不到對應出口
生活就像翔安隧道,開進去就不能調頭
心情就像嘉禾路,堵得慌且從沒舒暢過
愛情就像成功大道,順時激情堵時心碎
事業就像臺灣街,總有公交擋在你前面
婚姻就像仙岳路,總在施工進出都挺難
薪水就像演武大橋,水準老接近地平面
淡定要像廈門大學,正門黯然后門廣闊
一輩子就像思明南路,從婦幼到大生里
這段話想必不少人看過,也不難理解,不過最后一句,為什么“人的一輩子就像思明南路,從婦幼到大生里”呢?
因為婦幼是醫院,很多廈門人在此出生,而廈門的殯儀館以前則在大生里。想必只有老廈門才知道,(2013年6月23號移到了集美福澤園)......
廈門是一個外來人口繁多的城市,很多冷門的知識老廈門都不一定了解,新廈門人更別說了。下面小編給大家匯總下關于廈門的各種冷門小知識。
打開歷史這扇“門
01
廈門的由來
廈門以前是一座孤島,古時交通不便,所以到唐朝以前廈門一直是一座無名島嶼。唐朝開元至天寶年間,大陸陳、薛兩大姓氏漢人先后渡海入島。陳氏族人住南邊,薛氏住北邊。
1100年前,廈門的先民們給廈門島取名“新城”。公元1279年,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嘉禾嶼設置軍事機構。嘉禾嶼地處九龍江入??凇昂iT島”的下方,是漳、泉兩地門戶,民間按地理方位稱此為“下門”。明·萬歷年間也稱廈門為“夏門”過,后來雅化成“廈門”。
思明區的名字怎么來的
02
根據民間傳統的說法,是“先有思明,后有廈門”,廈門原稱“嘉禾里”,后建“廈門城”。明末清初(1650年),鄭成功為了抗清復明,駐軍廈門時,把廈門改為思明州(蘊含“思念明朝”之意),民國初年,建制設“思明縣”;新中國成立后,廈門市劃分行政區域時,為了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把本區命名為思明區。
03
湖里區因湖里大隊得名
1980年在禾山鄉湖里大隊劃出2.5平方千米設立廈門經濟特區。1987年,廈門市 增設湖里區,區名取自原“湖里大隊”。
集美區:因潯尾得名
04
集美原先屬于同安縣的一個小村莊,地處東溪至石潯入海處,其海灣稱潯江, 潯江西岸延續到這個村莊已是末尾,村莊因此得名潯尾,后雅化成集美。
05
海滄區:因滄江得名
古時,有條小溪,自北而南流經當地匯入號稱“圭?!保êC?有島名圭嶼,今稱雞嶼)的九龍口,此溪名滄江,“海滄”即以??诤蜏娼魅∫蛔譃槊?。在明代稱海滄鎮。
同安區:因同安寨得名
06
1996年11月20日,同安縣改名為區,以 境內有個同安寨,取“百姓求同安共樂”之意,故名。
07
翔安區:因翔風里和民安里得名
晉太康三年,翔安屬同安縣的翔風里和民安里,兩地名各取一字而得名。
將軍祠由來
08
將軍祠以前都是小丘陵,路也都是小山路。不知何年修有兩座祠堂,均為紀念清代兩位英勇善戰的福建水師提督而建,這兩位將軍一位是施瑯,另一位是吳英。后來,人們就把祠堂這片地叫將軍祠。
09
大生里曾是紅燈區
“大生里”得名于鴻山下的一種大檉柳。據了解,清末廈門的輕微案犯都被罰到鴻山下的鎮南關外種樹,久而久之,這里樹木繁茂,其中有一種大檉柳諧音“大生”,于是這一帶就叫“大生里”。
民國時期,思明縣政府下令把所有妓寮遷往大生里,這里就成了廈門最熱鬧的紅燈區,出現了“畸形繁榮”。
各類建筑的冷門知識
10
1、廈大南門不在南邊
廈大校門的命名讓很多人一頭霧水,西北邊的大門不叫“西門”或“北門”,卻叫“大南門”。
原來,此門是1921年廈大建校時起名的,因毗鄰南普陀寺,面向思明南路,進校門后的馬路為大南路(廈大至南普陀)而得名,許多廈大學子簡稱此門為“南門”,不過此“南門”不在南邊,所以大家別以此為參照物找東西南北哦~
2、燈塔公園的燈塔是翔安隧道的通風口
五通燈塔位于廈門市湖里區環島東路五通段臨海地帶,于2012年01月04日開工。這座偉岸的燈塔其實是翔安隧道的通氣孔,經過設計者的巧妙構思,它被建成了一座燈塔,與廈門港口風景城市特點形成了呼應。
五通燈塔公園由翔安隧道側通風塔與棄渣場地塊及環島東路綠化帶整合而成,占地面積13.2公頃。
3、廈門第一座隧道與高架
大家最經常聽的就是翔安隧道,其實翔安隧道不是廈門的第一座隧道。在2000年以前,廈門的隧道與高架橋屈指可數。
廈門第一座公路隧道是鐘鼓山洞,北起萬石植物園鐘山,南至南普陀寺鼓山,全長1161米,1986年通車。
第一座高架橋是文園路一中門前的高架橋,長130米,雙車道,1991年通車,解決了學生進出存在安全隱患。
4、騎樓廈門叫“五腳記”
廈門中山路附近有很多“騎樓”,騎樓的特點是上樓下廊,上面是住家,下面是店鋪。走在騎樓下,既遮陽又防雨。
但是“騎樓”實際上是廣東人的叫法。在廈門最正港的說法叫做“五腳記/五骹記(Go5 Kha-ki3)”?!拔迥_記”來源于馬來語kaki lima,英文叫Five footway。“腳記”實際上是馬來語kaki的音譯。Kaki是度量單位,即一英尺。五腳記代表了騎樓下最早的廊道的寬度,即五英尺。
5、集美南薰樓作為廈門第一高樓長達30年
解放以后,兩岸對峙,處于前線的廈門市區鮮有高樓。1957年落成的南薰樓,位于集美學村,是集美中學初中部用樓。南薰樓高十五層,54米,兩側翼樓各七層,當年集美人自豪地稱呼其為“十五層”。
6、高崎站叫廈門北站
你問我去哪坐車,我說北站你一定以為是集美的廈門北站。其實老廈門口中習慣說的北站在島內——高崎火車站。
高崎火車站1958年建成,1982年改名為廈門北站。2010年,新廈門北站啟用后,高崎火車站恢復原名。2012年改稱廈門高崎站。2015年,高崎站停止辦理客運業務。
7、廈門賓館的所在地曾經是日本神社
1938年5月,廈門淪陷。1939年年底,日本居留民會決定建立廈門神社,選址在廈門公園(原中山公園改名,二戰后恢復原名)與萬石植物公園之間的舊名為日月礁的小山上。神社在1940年-1942年間舉辦了多次祭拜活動。
1945年戰敗后,神社荒廢,其建筑物陸續被拆除改為廈門賓館。今天在廈門賓館明宵廳一側,還保留有神社的兩只狛犬(石獅)。
11
其他類的冷門知識
1、文曾路不是一條路
“文曾路”不是一條路,而是是由文灶到曾厝垵的公路,實際上是由文屏路、龍虎山路兩條路組成。
容易造成這樣誤會的還有:市政府大道、疏港路、蓮前大道。
“市府大道”是通往市政府的公路,實際上由鎮海路、同安路、公園東路、白鷺洲路四條路組成。“疏港路”毗鄰東渡港區,是指通往港口或者碼頭的交通要道,實際上由東渡路、長岸路兩條路組成。“蓮前大道”是當時從蓮坂到前埔的道路工程的名稱,實際上由蓮前西路、蓮前東路兩條路組成。
2、大小嶝以前是金門的
廈門翔安區的大小嶝島以前是屬于金門縣的。1914年大、小金門與大、小嶝等島從思明縣獨立出來設置金門縣。在金門島淪陷期間,金門縣政府還一度遷往大嶝。
1949年10月,大小嶝島解放,由南安縣代管,1971年歸同安縣。金門縣其余主體部分則仍由臺灣當局控制并持續至今。金門縣一分為二,1955-1970年一度出現了國共雙方兩個”金門縣政府“,兩個金門縣縣長對峙并存的局面。
3、曾厝垵怎么念?
日常生活中,幾乎聽到每個人說曾厝垵時,垵(ān)都是讀第一聲,其實這個讀法是錯的。
但是坐公交車時,公交的報站廣播念的是上聲的ǎn,一直覺得是不是機器念錯了?但其實公交車的念法才是正確的。
4、中國第一所幼兒園在鼓浪嶼
中國最早創辦幼兒園(幼稚園)的地方是鼓浪嶼。
清光緒二十四年正月(1898年2月),英國人韋愛莉在鼓浪嶼創建懷德幼稚園。創辦以來一直沒有間斷,即今鼓浪嶼日光幼兒園。
5、思北小學在大同,大同小學在思北
很多小學會以地方命名,比如在集美就叫集美小學,但是廈門有兩所小學卻不這樣叫。思北小學和大同小學兩所都是很有歷史的小學。
思北小學校址在大同路上。而大同小學在思明北路之北的小學路上,這個地方大家又喜歡稱之為“思北”。正好顛倒了。
6、廈門曾經有屬于自己的
民國時期多家銀行可以發行貨幣,而且不同地區也會有不同的版本。其中,中國、交通、中南、中國實業等銀行發行過廈門地名版的紙幣。日據時期,廈門勸業銀行也發行過一批印有廈門風景的輔幣(1分至5角)。
7、筼筜湖原來是個港灣
筼筜湖是填起來的,這是很多廈門人會告訴自己孩子的一件事。以前筼筜湖是個港灣,長十余里,最寬近五里:南到現在的廈禾路,北到狐尾山、仙岳山腳,筼筜灣的海水沿著鳳嶼、蓮坂,一直流到江頭,其面積比五緣灣要大得多。
1970年代開始圍墾,西堤建成后港灣不再。隨后在填海的土地上建成了濱北、濱南、松柏、檳榔等新區。
這些關于廈門的冷知識
以前都不知道吧
趕快分享出去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