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督軍府梅山鐘樓;山西督軍府舊址門票預約
太原督軍府大門夜色
在太原市府東街上,有著一個歷史悠久而又神秘的大院,從建造之日起就與山西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百姓生活等緊密的連在了一起,這就是1986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太原督軍府舊址。
太原督軍府標志性建筑——梅山鐘樓
太原督軍府,歷史悠久,脈絡清晰。北宋以前,這里是晉文公重耳廟,北宋時期改建為大將潘美的帥府,元代為行中書省治,明清兩代為山西巡撫衙門,辛亥革命后為山西都督府。1916年,閻錫山任山西省督軍,從此這里成為了督軍衙門。1949年 4月24日太原解放,同年 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這里又成為了山西省人民政府的辦公所在地,至到2017年9月1日搬離。
2017年9月1日,省人民政府搬離督軍府。
關于這個大院,在大多人眼里是陌生的、神秘的。雖然自己曾作為機關的一名黨員有幸在梅山會議廳參加過表彰會議,和單位的同事在淵誼堂內獻過血,也偶爾去大院內辦過一些公務事項,但也是僅僅有限的幾次,所以面對著院內一棟棟樓房和眾多古老建筑,也同樣感到它的神秘。
市民在督軍府門口照相留念
市民用手機在督軍府前照相留念
在梅山會議廳參加省政府辦公廳機關黨委舉辦的“爭先創優”表彰會
據相關資料記載,在明代,這里的主要建筑有署前照壁一座,牌坊三座,在大門的西側有關帝廟、酂侯祠。正北為懸山式大堂五間,大堂后為穿堂,穿堂后為二堂。二堂后為內署,署北建衙書樓,東西各建牌坊,東北處有顯臨閣及東西花園、煤山等,總占地面積為 3萬余平方米。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匾
督軍府舊址保護項目,這次修復全部得以保留和維護
1912年3月15日閻錫山擔任山西都督后,開始對明清時期的巡撫衙門進行改建和擴建。先是在院內建了自省堂(現梅山會議廳)、進山鐘樓(現梅山鐘樓)。后又于1932年改建明、清巡撫大堂為督軍府二層大辦公廳,時稱一樓(現淵誼堂)。改建原巡撫門為督軍府二層門樓(現督軍府大門),在大門門樓東西兩側建對稱的兩組廊樓,將原大堂后的穿堂、二堂改建為兩座二層樓,時稱二樓、三樓,此外,還先后拆除了大堂西側關帝廟、酂侯祠等建筑,修建了一些辦公用房和庫房,在東花園新建了"中和齋"等建筑。
梅山鐘樓舊景(網絡資料)
梅山鐘樓舊景(網絡資料)
解放太原時被俘的閻錫山軍政要員走出太原督軍府大門(網絡資料)
淵誼堂舊貌
建國后,省政府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修建,在院內相繼拆除了一些解放前遺留下來的危房,建起了新的辦公大樓,但較好地保留了一、二、三、五號樓、自省堂、梅山鐘樓、大門兩側的廊樓等辦公及閻錫山等官員居住的民國建筑。
正在拆除建國后新建的一些建筑物
2017年9月1日,省政府在督軍府門前舉行了簡短的儀式,摘下了懸掛在二層門樓上的國徽和大門東側門柱上的山西省人民政府牌匾,正式告別了督軍府。隨后,這一建筑群開始進入到了大規模修繕的階段。經查資料得知,這次將主要對淵誼堂、2號樓、3號樓、5號樓、梅山鐘樓、東花園等建筑物進行維修保護,與此同時,拆除院內建國后新建的一些建筑,按著明清時期的布局,復建重耳廟、關帝廟、酂侯祠、內署院、御書樓院等建筑并與省政府東院內另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堂春連接在一起,以恢復其原始風貌。
對督軍府門樓進行維修
對督軍府門樓進行維修
為了了解和紀錄督軍府修繕改造的過程,我先后幾次走入到這個神秘的大院,用相機記錄和見證了它的改造和修繕過程,我期待著它早日完工,向世人展示它曾有的輝煌和山西厚重的歷史文化。
在網上找到的一張閻錫山的照片
經分辯,上邊閻錫山的照片應當就是在間房子前拍攝的
保存基本完好的閻錫山舊居
閻錫山堂妹五妹子居住的小樓,多年前曾上去過一次,舊貌未變
已基本完工的東花園一景
舊房子上保存完好、造型各異的精美瓦當
梅山腳下閻錫山民國三年親筆提寫的牌匾
昔日的石碑
如今歸集在了一起
完全按照傳統工藝和傳統材料進行復建的御書樓
對工人們對舊磚加以修整重新進行使用
在寒冷的冬季工人們用棉被為建筑物進行保溫
御書樓修復現場一景
勤遠樓修復現場一景
修復中的酂侯祠
建設中的圍墻
工人們緊張施工
精美的木雕
精美的木雕
修復完工的淵誼堂
期等早日打開這緊閉的大門,向世人一展它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