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馬蕩魚木寨風景區-蘇馬蕩釣魚基地
清涼蘇馬蕩,探秘魚木寨
————一道豐盛文化大餐側記
文/武漢 彪哥
王偉鋼 攝影
8月23日,二十四節氣處暑這天下午,蘇馬蕩60位候鳥代表,分乘十余輛車,一路浩浩蕩蕩來到魚木寨。
這是一次由蘇馬蕩候鳥書畫俱樂部、謀道書畫協會、蘇馬蕩候鳥攝影俱樂部、蘇馬蕩候鳥作協分會聯合開展的“清涼蘇馬蕩、探秘魚木寨”候鳥人才魚木寨采風活動,此次活動,由謀道鎮人民政府主辦,由謀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謀道在線協辦,魚木寨保護管理所、魚木村具體承辦,為大家呈上了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
中式宴席食品的結構,有“龍頭、象肚、鳳尾”之說,它既象古代軍中的前鋒、中軍和后衛,又象現代交響樂中的序曲,高潮及結尾,體現了主人的精心安排。
先聲奪人的“冷盤”
首先是由主辦方、承辦方負責人,向參加活動人員表達歡迎之情,同時向大家詳細介紹魚木寨的有關情況,并帶領大家走進魚木寨。
魚木寨位于鄂渝交界處的利川市西部,是謀道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全寨占地6平方公里,四周皆絕壁。其土家古堡、古墓、棧道和民宅保存完好,有“天下第一土家古寨”、“世外桃源”美譽。
王曉勇 攝影
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入列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魚木寨堪稱中國最大的“青石博物館”。大家腳下踩的是青石路,眼里看到的是青石懸崖峭壁,雄壯的主寨樓亦是青石砌就,寨樓上下兩層樓板亦以石作,射擊孔下依壁建有石臺,就連絕壁上令人望而卻步的“亮梯子”也是一塊塊青石錯位鑲嵌而成。
彭慶輝 攝影
據介紹,魚木寨已完成古寨整體保護規劃,將按傳統建筑的空間布局、群體組合、結構形式、色彩材料與門窗細部等進行系統的整合、復建。現擬借助利川涼都和蘇馬蕩景區的影響,在魚木寨開發以寨墻、古民居為載體的“古寨探幽”平臺,打造“魚木古寨”的獨特品牌和“世外桃源”的旅游環境,使魚木寨成為自然、現代與歷史和諧共生的歷史文化名村。
豐富多彩的“主菜”
承辦方以土家人待客的最高規格,殺了一頭大肥豬,請大家吃“刨湯”。
土家人殺豬很有講究,一般是過年殺豬,叫殺年豬,平時逢有大事,殺豬必須選一個好日子。當天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我們身在蘇馬蕩清涼之地,不能忘了還在山下熱浪滾滾中倍受煎熬的親朋好友,古人說“處”,是“止”的意思。也就是說,處暑是指暑天到此止步了,預示著全國一片紅的炎熱夏天就要過去,秋天正式到來,這自然是個好日子。
陳美華 攝影
殺了豬之后,大家一起吃殺豬飯,土家族叫“刨湯”,所謂“刨湯”,是用熱氣尚存的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刨湯的第一餐會以豬的內臟和豬血作為主菜,同時會切一塊煮熟祭祀祖先。精瘦肉做成炒菜和湯菜,用五花肉炸了做酥肉,蒸了做扣肉。血旺湯是一定少不了的,因為寓示著越吃越興旺。當然同樣少不了大碗的回鍋肉,那肉片能有一指多厚,因為肉切得越厚實,越能顯示主人的大方好客。
聶國祥 攝影
限于條件,承辦方沒能按傳統的方式做刨湯,而是在魚木寨保護管理所前的廣場上,搭起了長一溜燒烤爐子,將現殺現腌制好的豬肉及各種菜品放在上面烤得滋滋作響,看得人食欲大增,清涼的山風中,一派紅紅火火,熱氣騰騰的景象。
吳平 攝影
錦上添花的“果盤”
配合著以燒烤方式進行的“刨湯宴”,參加活動的人們載歌載舞,京劇、民歌、舞蹈輪番上演,書法愛好者現場揮毫潑墨,歡呼聲、掌聲此起彼伏,與不遠處魚木村文化廣場的廣場舞大軍彼此呼應,整個魚木寨成了歡樂的海洋。
陳美華 攝影
一個個“果盤”,由蘇馬蕩“候鳥”主持人馬友東串連端出,他身著民族服裝,主持風格活潑跳躍、幽默風趣,不斷將現場氣氛帶入佳境,推向高潮!
魚木村美女書記說:舉辦這次活動,就是為“候鳥”們搭建一個平臺,讓大家有一個互相交流、增進友誼的機會,同時也為蘇馬蕩、魚木寨的發展凝聚知識和力量。
聶國祥 攝影
感謝這次活動的主辦單位及承辦單位,感謝活動的具體組織者《謀道在線》主編王峰、魚木寨保護管理所趙青松所長以及為此次活動服務的魚木村村民,是你們的努力,讓大家不僅體驗到了蘇馬蕩和風習習的清涼,也感受到了魚木寨紅紅火火的熱情。
趙青松的文章我看過,之前從未謀面,一直以為是位上了年紀的老學究式人物,這次一見,卻是個實實在在的年輕人,魚木寨文物保護、魚木寨民俗文化傳承后繼有人。
有清涼蘇馬蕩為依托,加上自身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魚木寨一定會吸引更多的人來探秘。魚木寨的名字來自于“緣木求魚”這個成語,魚木寨的發展卻是大勢所趨,絕不是緣木求魚。(11)
作者介紹:汪彪,安徽皖南人,現居武漢,長期在部隊工作,熱愛文學創作,在多個媒體上發表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