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河的歷史人物_瀏陽河歷史背景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胡澤匯
開欄語:
我們不是十萬個為什么,我們只是好奇心的搬運工。沒錯,耳熟能詳的生活背后其實藏著很多大家不知道的冷知識:湖南人的前世今生是怎么樣的?岳麓山和湘江何時出現的?為什么湖南多地愛種香樟樹?湘菜是自古便有的嗎……
時間的長河里,隱藏著很多關于湖南的小秘密,我們推出《知道湖南》專欄,實地探訪,求教專家,尋根究底,專職了解探究解答。專欄不定期推出,敬請期待。
當然,如果親愛的讀者你有什么不知道但又想知道的,請發送郵件至11651478@qq.com,我們將會想辦法幫你知道。
一年一度“端午水”又到了。熟悉湖南天氣的同志們估計一看就心里有數,湖南每年必定上映的水情大片《先澇后旱》已經開始播放了。
一提起漲水,長沙居民尤其是住在瀏陽河沿岸的人們肯定特別有發言權。例如小編的小姐妹住在瀏陽河旁的長沙榔梨鎮上,常常吐槽:“湘江水還在醞釀漲勢,我老家的瀏陽河水就快到家門口了。”
2017年6月底瀏陽河水漫過河堤,漲到榔梨鎮居民家。
2017年6月底瀏陽河水淹沒通往榔梨鎮的某條道路。
對,我們本期話題主角就是——瀏陽河。
(圖片來源:瀏陽日報)
瀏陽河古時名是瀏河,瀏,清亮貌,意思就是河水清澈。因縣邑位其北,“山之南,水之北,謂之陽”,故稱瀏陽。久而久之,瀏河就變成了瀏陽河。
鑒于最近天氣,我們先說說為啥瀏陽河容易漲水。用長沙理工大學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專業教師彭向訓的話說:“因為它的源頭大圍山是湖南三大暴雨帶之一。”
降雨的原因大家都知道,簡單說就是暖濕氣流遇到冷空氣,凝結成水就變成雨降落到地面。
(大圍山全景)
大圍山是連云山脈腹地,最高峰海拔1607.9米。從南邊來的暖濕空氣遇到大圍山的阻擋,翻不了山,便沿著山體往上攀升,山頂空氣溫度低,暖濕氣流便變身為雨。所以這里成了暴雨帶。——彭向訓。
降雨量能有多大?彭老師說一年隨隨便便就能接近2000毫米。也就是每平方米降雨量達2米深。
上游降水量大,瀏陽河本身并不長,僅234.8公里,洶涌的河水急切地要找到出路。如果是平時還好點,但若遇到湘江也漲水,那就……
流水不暢,湘江頂托,結果就是瀏陽河容易任性,容易泛濫。
有點同情瀏陽河沿線的居民。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人類從史前開始便喜歡逐水而居,畢竟這樣生活方便。
瀏陽河雖短,但歷史一點也不短。據專家說,大圍山海拔1300米之上的13個高山湖泊孕育了偉大的瀏陽河。而這些高山濕地狀態就是第四紀冰川的冰窖所形成。距離現在也就是個200萬-300萬年吧。
瀏陽河跟人類建立關系時間就近很多了。
1991年,長沙市文物工作隊竟連在瀏陽河下游的張公嶺和瀏陽河支流圭塘旁的高橋相繼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高橋舊石器時代遺存年代已被判定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而瀏陽河畔張公嶺舊石器文化遺存則被斷定為地質時代中更新世晚期,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早期,即距今至遲為20萬年前,這也是目前長沙地區考古發掘所發現的最早古人類活動遺存。
也就是說,最遲在20萬年前就已經有古人類活動在瀏陽河畔,瀏陽河畔在遠古時代,已屬適宜人類生存生活的環境。
1957年,在長沙市東郊瀏陽河邊蔬菜公司基建工地發掘一大批原始人制作的石器,有斧、錛、鏃、礪石等13件,還有陶豆、罐、紡輪、網墜和飾有繩紋方格紋以及多種花紋的鈴形器、大口器、圓底器等等的記載。
(樟樹潭)
瀏陽市樟樹潭文化遺址大名鼎鼎。遺址緊挨著瀏陽河,面積達1萬平方米,文化層厚達1.5米。遺存文物顯示,該遺址最早是從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時期開始,歷經至少1500余年,延續到西周晚期。
該處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粗坯和殘斷磨光石器,考古學家斷定,這里是一處從新石器時期延續到商周晚期的中國早期工場遺址,換成現在時髦的話說,這里是一處年代極其久遠的“老字號工業遺址”。
……
除了歷史文明久遠,瀏陽河在交通不發的的過去是一條重要入湘通道,在佛教歷史上則是一條重要的北傳路徑。
歷史上,北方人民入湘走陸路主要兩條,一條從河南經襄樊到荊州,過長江到常德,進入湖南;另一條從安徽過長江到江西九江,一路往西翻越羅霄山脈,到達瀏陽河源頭,再乘船入湘江再到長沙府。
湘江從北到南貫通多個地方,其中便有我國著名的道教、佛教圣地衡山。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是唐代人,弘化于嶺南。衡山與嶺南距離很近,于是他的弟子們紛紛在衡山傳教。中原、江西的人來衡山學禪宗大部分選擇從瀏陽河入湘江。
“所以直到今天瀏陽河沿線還有很多跟佛教有關的地名。寶蓋洞,過去是寶蓋寺所在地,大光洞就是過去的大光寺所在。”彭向訓介紹。
到了近代,瀏陽河在中國歷史上更是大放光彩。
據瀏陽女作家彭曉玲《民歌宛轉潤瀏陽》一書考證,在瀏陽河哺育下,近現代歷史上先后涌現譚嗣同、唐才常等仁人志士,及、王震、宋任窮、王首道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楊勇、李志民、李貞等30位開國將軍,以及歐陽予倩、婁師白等著名藝術家。
其實,順瀏陽河而下,進入長沙縣,民國元勛黃興、“延安五老”之一徐特立、晚清經學家王先謙等長沙縣籍歷史名人均住在瀏陽河東岸。
還值得濃墨重彩一提的是,毛澤東早期革命歷程,也與瀏陽河緊密相連: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黨的“八七會議”決定組織秋收起義,毛澤東同志來到瀏陽河源頭上莊,住在千秋塅瑤北大屋運籌帷幄。
1927年9月11日,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三團,從江西銅鼓出發,兵分三路,直逼瀏陽白沙,首戰告捷,旗開得勝,又向東門進發,隨后秋收起義部隊在文家市會師,決定進軍井岡山,從此中國革命掀開了鮮紅燦爛的新篇章。
現在,擁有紅色基因的瀏陽河又有了新的任務:給長沙城供水。其上游的株樹橋水庫是長沙第二大水源地,還是瀏陽水電骨干電源點。它每天向長沙供應50萬噸水。
瀏陽河哺育的瀏陽縣2016年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躍升至全國百強縣第19位。 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
簡單來說,從舊石器時代到現在,從文化到經濟,這條默默流淌的瀏陽河所迸發出的重要意義都讓人敬仰。或許不以外表驚天下,但以實力動世人說的就是它了吧。
長沙理工大學教師彭向訓對此文有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