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博物館觀后感_北京民俗博物館觀后感
蘇州古城可玩可逛的地方很多,拙政園、獅子林、蘇州博物館等熱門打卡地永遠人山人海,其實離它們不遠就有一條相當僻靜的小巷——潘儒巷,巷子里藏了幾座小眾博物館,非常值得去看看。
蘇州民俗博物館就是巷子中非常有特色的一座,它和蘇州園林博物館毗鄰,相隔不過幾百米,可以一同游覽。進入大門就看見喜慶的紅色屏風和大紅燈籠,極具傳統民俗特色,非常接地氣。
整個博物館布局結構有著明顯清代建筑的特色,展廳不大,有“婚俗、生俗、節俗、壽俗及吳歌風俗”五個展廳,以文字和實物為主,實物尤其讓人大開眼界,配合著文字介紹一起觀看,會增加許多奇奇怪怪又可可愛愛的民俗知識。
過年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年當中最隆重盛大的節日,蘇州當地的風俗和其他地方大體相同,撣檐塵、送灶、吃團圓飯……有些習俗人們延續至今,有些也只能在書本或者博物館中才能見到了。
婚俗展覽復原再現了清末南方漢族的婚禮模式。和合二仙是道教主管姻緣的喜神之一,比較常見的形象是一人手執荷花,一人手拿寶盒。在民間,和合二仙圖常懸掛于婚禮上,以示夫妻和睦、幸福美滿。
展館中的實物和古物相當豐富,這些簡樸又接地氣的展品生動詮釋了精致蘇州的另一種風情。
壽字圖案的眼鏡袋精致得讓人愛不釋手。刺繡在老蘇州堪稱一絕,其針腳細膩,圖案生動逼真,花樣迭出,品質絕佳,雖然歷經百年,依然保持著艷麗的色彩。
有句俗話“娘親舅大”,這句話在蘇州娃娃上學時得到了最好的體現。舊時蘇州孩子要由舅舅送上學。孩子啟蒙入塾,舅家要準備學習用品和討口彩的糕、粽送外甥上學。孩子要先拜先圣孔子,再拜先生,禮畢,師生同喝“和氣湯”,希望先生和和氣氣,這些習俗反映了蘇州尊師重教的民風。
玉雕、木雕、蘇繡、木家具、文房四寶……各種式樣的民間藝術品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絲毫不比大博物館的展品差,而且因為展品許多都是日常所用,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看起來更有親近感。
精致的迷你模型具有濃郁的蘇州風情,看著這些仿佛能看到舊時蘇州人家的生活。
來蘇州玩,這個小眾卻可以大開眼界的民俗博物館有時間一定來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