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有中山陵景點嗎、中山市有中山陵嗎
在六朝古都南京的東郊風景區,坐落著一片宏偉莊嚴的建筑群,這就是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的中山陵,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就葬在這里。中山陵是很多人去南京游玩必去打卡的景點之一,可謂是享譽中外。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膽囊癌病情惡化在北京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享年59歲。隨即,人在北京為孫中山先生舉辦了大規模的喪事。孫中山逝世一周年的時候,在南京紫金山的茅山南坡舉行了中山陵的奠基儀式。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落葉歸根的傳統,很多人生前不論生活在哪里,死后都會選擇葬回故里。而且和孫中山同時期的名人,死后都選擇了回家鄉安葬。比如馮國璋死后葬在了家鄉河北,黃興死后葬在了家鄉湖南。但是孫中山死后卻葬在了南京紫金山,而不是家鄉廣東,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要從1912年3月,孫中山在南京東郊紫金山的一次游獵活動說起。當時孫中山已經正式辭去時大總統職務,正等著新任大總統袁世凱過來接下重擔。無官一生輕的孫中山一時興起,帶著自己的得力助手胡漢民,侍從隊長郭漢章等人來到紫金山打獵,這是明孝陵所在地,不僅氣勢雄偉,風景更是不必多說,前臨平川,背負青山,是不可多得的寶地。于是孫中山感慨的對胡漢民說:“等我他日辭世后,愿向國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當時大家只當孫中山是一時感慨之言,并沒有當真。但想不到事隔十多年之后,在孫中山臨終前仍想到了南京,并且特意囑咐妻子宋慶齡和汪精衛等人,“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孫中山人生最重要的時期,都在南京這片土地上奮斗,而且南京是六朝古都和明朝的開國都城,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再加上朱元璋的孝陵又在紫金山,這一切都對孫中山來說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山陵依山而建,東邊就是著名的靈谷寺,西邊則是明孝陵。整個陵園占地面積2000多畝,總共花了400萬兩銀元。中山陵主要由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組。而陵墓的四周則分布著比較特色的音樂臺、仰止亭、藏經樓、永豐社、永慕廬、中山書院等建筑。他們眾星捧月般的將陵墓環繞在中間。這些建筑融匯中國古代建筑特色,比如斗拱、歇山式屋頂等民族風格,同時又吸取西方建筑,比如靈堂重檐歇山式四角堡壘式方屋。
當時中山陵的設計圖是在在報紙上發布公告征集的,公告中不僅要求陵墓建筑要簡樸莊嚴,有中國建筑風格,還要求體現特殊和紀念性。,最后經過幾個月的篩選,留過學、并且有過設計參加金陵女子大學也就是今天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大學校舍經驗的呂彥直給拿下了。
呂彥直設計的中山陵從上空俯瞰,形狀是一座“自由鐘”,山下孫中山的銅像就是鐘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鐘頂圓弧,南面入口處的石牌坊和緩長的墓道表現如鐘下的懸索,而陵墓頂端就像一顆溜圓的鐘擺,寓意在戰火和政局變幻中,孫中山先生一直扮演喚醒民眾的角色,所以也稱警世鐘。陵墓的入口處,是一座花崗石做成的牌坊,上面刻著孫中山生前親筆所寫的“博愛”2個金色大字。而從博愛坊走到祭堂,一共要經過有392級臺階,8個平臺。392級臺階暗喻著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從下面往上面看,只見臺階不見平臺,則喻示革命道路艱辛坎坷。此外,中山陵的所有建筑,為了體現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格,全部都在一條中軸線上,從南邊往北邊沿中軸線逐漸升高,與四周的圍墻形成了大鐘的本體,最高處的祭堂則是陵墓的核心建筑。祭堂有三座拱門,是中國傳統建筑中常見的鏤花紫銅雙扉門。門楣上分別刻“民族”、“民生”、“民權”,這是孫中山生前一直倡導的。祭堂中央供奉孫中山坐像,是世界著名雕刻家保羅朗特斯基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
說到這里,小伙伴們應該不難看出,中山陵整座陵園不僅完美太體現中式的建筑風格,還融合了很多西式的建筑風格,色調和諧統一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偉的氣勢,也難怪會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但是中山陵和中式陵墓建筑風格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墓室是開放式的,游客到中山陵都可以進入墓室參觀。事實上,孫中山逝世前曾希望自己能夠像列寧那樣保存遺體,供民眾瞻仰。國民政府還特意從蘇聯定制了列寧去世時用的玻璃鋼棺材。可這樣一來,耗費的時間就太長了,孫中山的遺體也不好保存。于是當時北京協和醫院特意派了專業人士對孫中山的遺體進行防腐處理,并將遺體暫時收斂在美式楠木玻璃蓋的棺材內。但當時的防腐技術還不過成熟,所以半個月后棺材再送到的時候,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已經不適合再讓人瞻仰,只能改為土葬。如今中山陵墓室中央的長形墓穴上面是孫中山漢白玉臥像,下面則安葬著孫中山的遺體,前來瞻仰的游客可以在圓形墓室內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臥像。
雖然中山陵工程比較浩大,但是由于各界很多著名人士都是孫中山先生的擁護者,所以中山陵的整個建造過程還是比較順利的。從1926年1月正式破土動工,到1929年夏天最終建成,前前后后總共花了三年的時間。事實上,中山陵一開始計劃建成面積是現在的2倍多,當時在手握大權的蔣介石等核心領導人的主使下,整座紫金山都被劃入中山陵園。中山陵界址從中山門起,沿寧杭公路南側30米為界,包括孝陵衛、馬群、岔路口、王家灣,到太平門,占地45870畝。但最后因為種種原因,實際建成面積只有2000畝。不過仍舊沒能動搖中山陵在當時人士心中的地位,對于他們來說,孫中山的陵墓,是新式中央權威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