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博物館值得看嗎,中國書院博物館設計理念
蔚州文蔚書院博物館石匾
所透露的一樁重要歷史事件
位于蔚縣縣城南街路東新建的“蔚州文蔚書院博物館”,在蔚
縣教育局精心策劃下,2012年春正式開館后,古城又增添了一處
新的景點,吸引了不少游客。
進入博物館大門南側,一塊名為“蔚文”的石匾鑲嵌在院內南墻
上,非常醒目。這塊石匾長約105厘米,寬約69厘米,厚約19厘米。按照
古代撰寫石碑石匾規則,字體應該豎寫行文,自右而左橫寫匾額。這塊石
匾應該讀作“蔚文”是正確的,不應該讀作“文蔚”。石匾的右側寫“中
華民國十七年三月重建”,石匾下面豎寫“甕城之外舊有拱宸門民國十五
年國晉兩軍興戎毀于炮火,景桂來長蔚籌款重建非壯觀瞻口”共49字。我
認真閱讀后,感到非常驚奇,這樣一件有著重要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的石
匾是誰將其完整保存至今?我帶著疑惑和博物館的負責人進行了聯系,方
知是在修繕博物館時,泥工師傅趙寶富提供線索,石匾是某建筑隊在原東
城門甕城附近施工時被發現后保存至今的。教育局領導慧眼識貨,立即決
定將其征集回博物館,并決定鑲嵌在一進大門的南墻上,真是用心良苦,
功不可磨啊!按現代從左向右的讀法有人將其誤讀為“文蔚”,借和“文
蔚書院”相聯系,用以提高文蔚書院博物館的文化品位。其作法無可非
議!其實這塊石匾與文蔚書院毫無關系!石匾內容記載了民國十五年(1926)
發生在蔚縣城晉軍與國民軍交戰的歷史事件和戰后修復城池的經過,是一件
難得的文物。現在有必要將石魔背后發生在蔚縣這一件重要歷史事件,詳細記
述,以告后人。
據已故去的耄差老人張茂林生前回憶,民國十五年(1926)春節剛過.隸屬閻錫山的晉軍某部來到蔚縣,駐防在蔚縣城內.農歷二月初.隸屬馮玉祥的國民軍某部也來到蔚縣。因晉軍占領蔚縣城,國民軍只得駐扎在西合營、代王城一帶。國民軍一心想攻占蔚縣城,戰勝晉軍。農歷二月十五日,國民軍開始攻城,晉軍則加緊防守,據守城池。當時駐守縣城的晉軍名為一個團,其實只有2個營(二營、三營)。二營裝備較好,配有輕重,三營裝備全是。然而,在守城時,三營長張萬棟意志堅強,指揮得力,在他的帶領下,士兵奮不顧身,拼死防守。二營盡管裝備較好,但由于長官思想動搖,指揮不力,士兵松懈麻痹,敷衍塞責,農歷四月初,二營與國民軍圍城部隊秘密聯系,倒戈投降。固守城池的任務全落在三營官兵的肩上,城防形勢十分嚴峻,晉軍閉城后,城內軍民所需糧食.僅能維持一時,煤炭燃料也很短缺,問題極為嚴重。當時,縣城的商民都習慣于“現打糧”,即隨時購買米面,平時家無存糧。而糧店大都在三個關里,城里的餅鋪、面鋪也儲糧不多。因此縣署發出告示:號召全城商民縮食節燃,艱苦度日,全力支持守城戰斗。不少人家每日兩餐稀飯度日,縣城餅鋪的糊糊面成了熱銷食品。縣城百姓除挨餓外,還擔心炮彈的襲擊,國民軍炮兵陣地布置在縣城外的太子梁上,多次炮擊縣城,不過當時炮彈威力不大,未給縣城居民造成太大損失,當時縣城街頭冷落,行人稀少,人們不敢輕易上街。曾有一次炮彈擊中南安寺塔(據說是農歷四月二十日)一二層,兩層檐被破壞,幸無人員傷亡,優美的古塔露出殘破頹敗之相(1986年縣博物館已將殘破部分修繕如故)。東南兩城門樓及東南城墻上角樓均傷于炮火之下,棟折榱崩,幾至傾圮,東門甕城外月城門被全部炸毀,東南城墻尤為炮火集中轟擊之處,城墻最寬處毀至二三丈,殘墻僅有丈余高。其它多為流彈中傷,悉成洞坎。國民軍圍城屢攻不下,又組成“敢死隊”。四月中旬,“敢死隊”選擇城東南大泉坡附近準備好木梯纜繩登城工具,并規定好炮兵陣地發炮三次后趁勢登城。誰料想,炮擊兩次后,“敢死隊"即搶登城垣.俟人已登城,又第三次發炮,竟使已登城的“敢死隊“遭到炮擊而死傷殘重,致使登城戰斗失敗,國民軍攻城的銳氣大傷。登城未果,繼續圍城,后來國民軍主力在南口一帶急需增援,圍城的部隊奉命調離,歷時3個月的圍城之戰方告結束。
國民軍圍城之后,當時縣長馬景桂(1926年至1928年6月在蔚任職),就是碑文中所指的“景桂”,此人頗有軍事家的眼光和文人氣質,圍城之戰結束后,看到戰后殘破不全的古城,于是他積極開始籌款修茸城垣。我在撰寫蔚州古城時,曾為此在東門外三街大店采訪過當時已年進九旬的柴偉和老先生,方知老先生早年讀過師范,寫得一手好字,曾在舊縣署當過職員,他親眼目睹馬景桂縣長親臨工地現場指導修城的經過。清楚記得馬景桂縣長個子不高、胖胖的,說話挺和氣。東門月城門也就是石匾中所說的“拱宸門”,就坐落在城壕邊上,明代建城時,當時還沒有石橋(石橋是清代建),“拱宸門”上建有一間二層的城樓,城墻上各置四個石滾軸,因其兩頭粗中間細,形似葫蘆,人們稱其為“兔葫蘆”,中間穿軸,砌在“宸拱門”之上的城墻上,用于纏繞木制吊橋的繩索,拉放吊橋,城門內兩側各有磚砌的臺階,以供軍士上下。磚券的“拱宸門”上原鑲嵌著一塊石匾,上寫“迎旭”二字,均被炮火擊毀。馬景桂修城時將其改為“蔚文”,并將這次修城時間、原因作了簡要的記述,重新刻寫石匾,鑲嵌在券門上,這就是石匾的由來。從碑文的內容可以看出在蔚任職兩年多的時間里,馬景桂先生對蔚州古城的熱愛之情,借用“蔚文”二字來體現蔚縣深厚的文化底蘊。時隔17年,1945年10月蔚縣第一次解放時,月城門樓又一次被炸毀。88年之后,這塊石匾卻奇跡般的出現在文蔚書院博物館,值得慶幸!
石匾暫時被文蔚書院收藏保護是件好事,但是我們一定要尊重歷史,敬畏歷史,正確向游客介紹蔚縣的歷史。絕不能將石匾和文蔚書院相聯,以所謂“約定俗成"誤導游客,曲解歷史,這是絕對不可取的。
(本文在撰寫過程中參考了清光緒《蔚州志》、1995年版《蔚縣志》、《蔚縣文史資料選輯》第一輯、第十二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