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柯鹽湖海拔多少;柯柯鹽湖怎么樣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賬號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作者/王民立
鐵道兵十師三次參加兩彈一星國防工程,同時期又三次上青海修建青藏鐵路(續篇)
第二篇 歷時兩年的青藏鐵路停建與參加國防五院的基礎建設
圖為錫鐵山隧道群。
1960年2月,鐵十師大部隊開始移防青藏線中部,昆侖山下的錫鐵山——格爾木一線,而不是青藏線的西寧端。
六、大部隊移防青藏線
1960年1月25日清綠支線移交,馬不停蹄的,鐵十師工作重點轉向了青藏線。
1960年1月19日至21日,師在清水召開二屆七次黨委擴大會,部署1960年青藏線施工等任務。
2月21日,根據兵部指示,師在清水召開調防行軍準備工作會議,在格爾木組建指揮所。
3月9日,經兵部司令部批復,師司令部下達移防命令,即日起,48團、師汽車營、49團一營及二營的六連(組成一個加強營),47團三營、師機關及直屬隊(勤務連、通信連),相繼從清水移防青海錫鐵山——格爾木一線,6月12日移防基本結束,歷時三個月。
至此,鐵十師在為中國第一個航天基地修建清綠鐵路任務還沒有全部完成的同時,師機關及一部分部隊又移防青海高原修建世界第一高海拔鐵路。
4月15日,由48團及49團一個加強營承建的泉吉峽——格爾木148公里路段重點工程開工。
6月14日,師機關及直屬隊自清水移防青海格木市正式辦公,師格爾木指揮所撤銷。
7月4日,根據西藏工委和兵部“一切為了修路,修路壓倒一切”的指示,師在格爾木召開青藏線第一工程會議,副師長何海如對工程任務做了新的部署:48團(含49團一個加強營)負責泉吉峽車站——格爾木北站148公里段施工:計路基土石方261.98萬立方米,隧道六座1942米,大、中、小橋43座934米,涵渠53座918米,要求1960年七月底達到鋪軌程度;躍光站——納赤臺段長79公里,計隧道三座(其中有雙線隧道一座長1040米),大、中、小橋五座長363米,改河工程一處由47團及配屬施工的青鐵辦第一工程處負責施工;會議對上半年青藏線施工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下半年施工計劃和措施。
7月26日,青鐵辦第一工程處承擔的乃吉里隧道開始拉槽。
7月28日,47團二營承擔的雪水河雙線隧道正式開工。
7月30日,師對泉吉峽——納赤臺段(全長278公里)的各項工程進行全面質量檢查,全部合格,大部分可評為優良,針對工程材料供應不足的狀況,按照“多做工程,少要材料”的原則,重新安排勞力,47團管段重點開挖兩座隧道,其余工程暫停。
8月22日,師在格爾木召開第二次工程會議,總結了自青藏線開工以來的施工情況,48團介紹了三個月中超額完成任務的經驗體會,根據兵部指示,青藏線年度計劃從1526萬余元壓縮1000萬元,會議決定“大戰九月迎國慶完成投資130萬”。
9月1日,48團泉格段第二次機械筑路大會戰全面打響,自11月16日會戰兩個半月完成路基土石方111.81萬立方米。
10月5日,鐵道部第一設計院青藏鐵路工作組在格爾木同十師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格爾木樞紐房建工程全部由十師設計并施工,設計院負責預算。
七、經濟困難 歷時兩年的青藏線建設停建
1960年,正是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一方面,十師部隊要執行“一切為了修路,修路壓倒一切”的指示,一方面要按照“多做工程,少要材料”的原則,將年度投資金額從1526萬元壓縮到了1000萬元,部隊官兵勤儉節約每一分錢。
11月14日,為度過困難和災荒,中央發出“立即開展大規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運動的緊急指示,師聞風而動,常委決定抽調人力加強格爾木農場和祁連山打獵隊,青海湖捕魚隊自力更生,減輕國家負擔。
11月16日,按兵部“青藏線在二、三年不投資”的電示,師黨委召開緊急會議,布置泉格段工程收尾工作,至此全師完成全年施工計劃,提前46天跨入1961年。
12月26日至31日,師在格爾木召開二屆九次黨委擴大擴大會議,傳達貫徹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和兵部黨委擴大會議精神,接兵部轉軍委總參命令十師撤離西北,會議立即轉為行軍準備會議。
12月30日,青藏線泉格段、格納段全線停工,對未完成橋涵基坑一律回填,七座隧道洞口一律用泥漿片石密封,各工點瞎炮全部處理完畢。
由于當年國民經濟所遇到的困難,鐵十師一上青海高原歷時兩年就不得不結束了這次任務。
八、移防北京 擔負國防五院的國防工程施工
1961年1月6日,師司令部下達七號行軍預備令,組成兩個梯隊,從格爾木、錫鐵山、峽東、清水等地相繼移防。
鐵十師在西北修建清綠支線和青藏線期間,正是國民經濟困難時期。部隊一方面要抓緊兩條鐵路的建設,另一方面,還發揚我軍自力更生的光榮傳統,部隊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辦農副業生產基地和為施工所需要的磚窯、石灰窯、采石場等,盡最大力量減輕國家負擔。
1月12日,后勤部與鐵十師在格爾木召開移防交接會議,確定師屬格爾木農和團屬山丹、清水、營盤、敦煌等農副業生產基地,磚窯、石灰窯、采石場等移交事宜。鐵道兵部隊撤離了西北,各種生產基地留下了,繼續為其他部隊服務。
鐵十師撤到了河北,先后執行了多種任務。
5月23日至25日,師在淶水召開二屆十一次黨委擴大會議,師長李興弟傳達兵部首長“十師執行京原鐵路張婁段任務的指示”。
6月10日,師召開工程會議,劃分京原線張(儀村)——婁(子水)段工程任務。師司令部下發126號調防令,師及各團相繼移防新區,至7月12日結束。
7月8日,師屬各團到達新區的部隊,在駐地附近或開墾荒地或租種土地,搶種蘿卜、地瓜等1000余畝,以解決部隊吃菜問題。
8月23日,接兵部“京原線暫不開工,調十師一個營至山西趙縣,一個營至山西代縣,一個團到北京執行新的任務”的指示,師召開專門會議,決定四十九團移防北京西郊五棵松,執行國防五院二分院房建任務。
9月28日,49團機關及一、三營移防北京五棵松,配屬總后擔負國防工程施工。
11月12日,四十九團完成506專用線(18號、45號、43號岔線)共0.828公里,鋪軌0.72公里,道岔一組,拆除線路0.35公里,質量合格,順利移交;全營官兵于次日撤出南苑。
1962年12月25日,由四十九團承擔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3號、4號專用線開工,該線全長0.97公里,鋪軌1.11公里,于1963年3月8日竣工。
1963年2月15日,由四十九承建的國防五院505專用線正式開工,至年底基本竣工,鋪軌0.96公里,完成路基土石方1.4萬立方米,質量總評優良。
當年的五棵松通往四十九團機關也是這樣一條砂石鄉村道路,兩旁的楊樹比這些樹還要高大挺拔,那條鄉村道路留下了我們的少年記憶。
1963年的暑假,我們家四個孩子跟著母親去北京,住在五棵松的四十九團機關。
那年正好遇上華北平原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京廣鐵路和津浦鐵路全都被沖斷了,四十九團的部隊參加了鐵路搶修。我們返校也只能推遲到鐵路修復,交通正常。在返回的火車上,看到整個華北平原全都被夷為平地,橋梁被沖斷,鋼軌被掀翻,那么堅硬的鋼軌居然變成了麻花狀扭了起來。
第三篇 原子城的開路先鋒 二次揮師青藏鐵路 國防五院工程同時進行
九、移防青海高原,擔任原子城的重要國防工程施工
當年第一顆原就是從這條鐵路運往遠方的羅布泊試驗場。
1962年12月26日,奉兵部命令四十六團自山丹軍馬場移防青海湟源二二一廠擔任該廠專用線工程施工任務,團在該廠設指揮所,參謀長林煥明任指揮。
1963年1月18日,由四十六團擔負的二二一廠專用線11號、12號廠區線正式動工;該廠專用線由16條廠區線,4個車站(含一個編組站)和一個機務段段組成,至1964年九月竣工移交,共完成路基長24.62公里,土石方20.72萬立方米,鋪軌22.74公里,橋3座32米,涵13座102米,備砂石道砟五點14萬立方米,完成投資289.8萬元。
如今,二二一廠已經解密,已經成了旅游勝地,它就是著名的青海湖邊的金銀灘原子城!
幾十年過去了,如今原子城已經成了旅游景點。當年參加過二二一廠鐵路建設的老兵,去到二二一廠舊址參觀,細數那條那條通到哪里哪里的專用線上自己親自參加修建的,那種自豪油然而生!那種激動暗藏心中!旁邊的參觀者難以想到就在他們身邊,就有當年的建設者內心那種難以抑制的激動!
圖為海晏草原遍布的芨芨草。
十、鐵十師二次揮師青藏線 原子城 國防五院 青藏鐵路三項工程同時進行
鐵十師第二次上青藏線,擔負海晏至克土、克土至海湖段施工。
1963年,中國的國民經濟開始恢復。
1月18日,由四十六團承建二二一廠專用線開始動工;
2月5日,四十九團承建的國防五院505專用線正式開工;
就在以上兩個國防工程進行的同時,緊接著,新的任務又下達了!
1963年3月22日,奉兵部“著令十師擔負蘭青鐵路海(晏)——(克)土段和海湖(克土——海湖)支線施工任務的電示,師在良鄉召開工程會議,研究了工程概況和,決定四十六團、四十八團承擔工程任務。
鐵十師擔負的青藏線海晏至克土段以及克土至海湖支線這兩段工程,正好與四十六團承建的二二一廠支線工程都在海晏!之所以這樣安排,大有深意,說明了二二一廠那個地方非常重要,與其相關聯的鐵路需要嚴格保密,只有交給鐵道兵才放心!
同日,四十八團接師部調防令,移防青海省湟源縣布防,至月底所屬一、三營相繼到達工地,團在克土埡口設指揮所,組織官兵開展三類工程(三類工程就是正式鐵路工程開始之前的準備工程,比如房建工程等等)施工。
4月10日至12日,師在良鄉召開三屆六次黨委全會,對海克段和海湖支線工程進行劃分,四十六團一、二、四營擔負海克段海晏——黃草莊長11.8公里工程施工;四十八團擔負黃草莊——克土段長11.62公里和海湖支線(克土——海湖)7.465公里施工任務。
4月16日,由48團承擔的海克段重點工程開工。
4月20日,奉師部命令,四十六團三、五、七連作為先遣部隊,自甘肅山丹軍馬場移防青海海晏,投入海克段三類工程施工。
4月27日,奉兵部命令四十八團二營移防青海湟源歸建,投入海克段工程施工。
4月29日,奉師部命令,四十六團機關及所屬一、二營分別自山丹軍馬場及二二一廠移防青海海晏擔任海克段東段施工任務。
5月28日,師機關由河北良鄉移防青海西寧,指揮四線一路一橋施工(四線是海克段、海湖支線、221廠專用線、清辦西寧鐵路專用線,一路是龍過公路、一條是龍羊峽懸索橋)。
9月20日,鐵道兵司令部、政治部通報十師蘭青線施工情況,表揚四十六團、四十八團在海克段和海湖支線施工中,深入開展四好運動,充分調動官兵積極性,牢固樹立“三榮”思想,克服高原地區生活艱苦,施工條件差等困難,積極完成任務,取得良好成績。
10月2日,為使鋪軌工程按時開工,四十六團集中8個連隊和大型工程機械,在海克線k281.6處進行為期半個月的路基大填方突擊施工。
10月16日,四十六團鋪軌隊投入海克段鋪軌架梁,團長李振山親臨一線,組織指揮。
11月18日,四十九團擔負的國防五院儲煤專用線開工,該線長025公里,突擊施工半個月,完成路基土石方及道砟1680立方米,鋪軌0.25公里,拆除舊道岔1組,工程于12月4日竣工移交。
11月30日,海客段、海湖支線30.73公里路基達到鋪軌程度,完成中小橋26座計223米,涵渠32座598橫延米,完成路基土石方106.51萬立方米,海客段全線鋪通,正線鋪軌23.62公里, 站線0.63公里。
12月10日,海湖支線開始鋪軌,四十八團鋪軌隊奮戰15天,于12月25日鋪通,完成正線鋪軌7.11公里,站線0.73公里。
十一、歷時九個月的二上青藏線建設再次停建,奔赴成昆線。
1964年9月6日,師接兵部648號轉總參令:“著十師移防四川擔任成昆線工程施工任務”,當即向各團作了傳達,要求各團立即抓緊收尾工程和移交,進行移防行軍準備。
9月12日,師同蘭州鐵路局、第一設計院組成蘭青線海克段和海湖支線驗收委員會,蘭局副局長成國輝任主任委員,設計院蘭青線總工王樹闌、西寧分局長吳雅彬、蘭局成副局長對工程質量表示滿意,評價“這是蘭局歷來接管的工程質量最好的一條線路”。師在施工中改進設計246項,節約資金89.4萬元。
關于這段歷史,1975年7月份,我調青海鐵十師醫院工作。途徑西寧,我登上了鐵十師最后一列移防青藏線的軍列,正巧我的父親、師副參謀長王文波也在這列火車上。當列車從西寧往上爬坡快到海晏的時候,我父親指著軌道旁邊的殘垣斷壁說:這段鐵路是鐵十師修的,這些就是當年部隊的營房。
鐵十師二上青藏線的同時,也承擔了同在青海高原,同在海晏的中國著名的原子城二二一鐵路專用線的建設。當時,二二一廠是保密工程,鐵道兵的官兵們是不能說的。
在三上青海的這趟列車上,父親告訴了我這段歷史,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鐵十師早在1963年就參加了原子城的建設,那種自豪感油然而生,當時特別想去那個神秘的原子城看看,不過那時候原子城還是保密的,而且我們只是路過海晏,很快就要坐上汽車,向著烏蘭前進。
我在等車的時候,抽時間就在那個寒風凜冽、芨芨草叢生的海晏站附近溜達,我一個人溜達到了一個很荒涼的被很高的芨芨草包圍的地方,突然發現了高高聳立的一個保護裝置,當時不敢猜想那是什么,也不敢跟父親說,擔心他批評我不該到處亂跑。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說的不說,這是軍人保密八條中的一條,看見了,跟父親也不要說。幾十年來我一直沒有說過這件事,當然,現在知道了是什么。
當年由西寧至哈爾蓋這段鐵路屬于蘭州鐵路局管,當時叫做“蘭青線”,其實就是后來的青藏線的西寧端。
鐵十師曾經兩次上過青藏線,1973年鐵十師上青藏線已經是第三次了。這段歷史,就是我父親那時候在火車上告訴我的。
第四篇 三上青藏鐵路建設的開路先鋒
圖為天峻縣烈士陵園
十二、鐵十師第三次再上青藏線,中央軍委決定由鐵十師單獨承建青藏線一期工程。
鐵十師鏖戰成昆線,轉戰襄渝線,在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豪邁征程中,不知不覺的過了九年。
1973年7月13日,正在襄渝線上的鐵十師又接到了新的任務,三上青藏線!
根據國家決定青藏鐵路由鐵道兵負責修建的計劃安排,師長陳友國同兵部機關、鐵西指組成的18人勘察小組,赴青海隊對哈(爾蓋)格(爾木)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現場勘察。
當國家需要的時候,鐵十師這只曾經三次上過青海高原,兩次修筑過青藏鐵路的部隊第三次被選中再戰青藏線。
11月3日,49團十一連移防青藏線哈爾蓋站修建材料倉庫和倉庫專用線,這是最早到達新區的建制連隊。
1974年1月15日,十師司令部、后勤部下發《青藏線營房建筑暫行標準》。
二月,師在烏蘭成立青藏線哈(爾蓋)希(里溝)段工程指揮所和臨時黨委。
3月1日師烏蘭指揮所抽調進入青藏線先遣部隊官兵組成六個小分隊,在哈西段兩側開展滅獺拔源,至八月中旬工程,共出動13400人次,完成滅獺面積300多平方公里。
3月4日,遵照中央軍委(74)軍第17號令和鐵道兵“關于十師由襄渝線調青海,擔負青藏鐵路哈爾蓋——格爾木段修建任務的指示”,師司令部下達行軍調防令,部隊開始分期分批向青海開進。
1974年3月,中央軍委的命令是由鐵十師一個師修建由哈爾蓋(西寧至哈爾蓋已經建成)至格爾木青藏線一期工程的全程的,這個任務太重大了!
至5月22日各團先遣營、師直建筑給水營、汽車營、機械營之一部、通工連相繼到達新區設營,展開三類工程施工。
4月4日,師長陳有國率各團團長(政委)赴青海哈爾蓋——希里溝,了解先遣部隊開進設營情況,在新區召開軍政干部會議,對大臨工程提出了要求,討論通過了師烏蘭指揮所擬定的關于青藏新區《臨時房屋修建的有關規定》。
4月15日,師建筑給水發電營除(二、三連)、通工連移防青海剛察縣哈爾蓋,烏蘭縣銅普設防,開始籌建臨時電站、房建和架設哈西段通信線路。
5月18日,師汽車營移防青海剛察縣哈爾蓋公社設防,擔任物資、器材、機械、機具和人員轉運任務。
5月22日,師機械營二連移防青海天峻縣關角公社設營,全連官兵克服長途行軍的疲勞,發揚連續作戰作風,配屬47團一營,在關角隧道出口投入機械拉槽施工,打響了青藏線哈希段重、難點工程戰斗。
5月25日,師青藏線指揮所在青藏線哈希段召開新區衛生基本建設現場會,汽車營3連、48團3連、師直通工連在會上介紹了經驗。
從1973年7月從現場勘察開始的有關前期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完成,萬事具備,正式施工就要開始了!
6月1日至6月31日,師、團機關,師修理營、機械營、師醫院、教導隊相繼移防新區,師、團在青藏線哈希段的指揮所相繼撤除,49團機關駐剛察縣青海湖農場,承建哈希段哈爾蓋——黃玉長473公里工程;46團機關駐剛察縣吉爾孟公社,承擔黃玉(不含)——天棚長68.88公里工程;47團機關住天峻縣,承擔天棚(不含)——南山長40.77公里工程;48團機關駐地天峻縣二郎洞,承擔南山(不含)——洛北五號隧道29.55公里工程;50團機關駐烏蘭,承擔洛北五號隧道(不含)——希里溝(珂珂)長63.11公里工程,師機關及直屬單位駐烏蘭縣城(機械營駐烏蘭縣銅普公社)。
6月4日,由48團一營承建的哈希段關角溝六號大橋破土動工,該橋長158.59米,是青藏線哈連段最高的大橋(墩高30.18米),1976年8月25日主體竣工。
6月11日至23日,青藏線哈希段技術交底工作在烏蘭師指揮所舉行,鐵一院二總隊將該段施工設計文件移交鐵十師副總工程師李國華,并就該段工程的有關技術問題交換了意見,鐵十師各團就線路、橋涵、隧道工程提出改變和改善設計27項,可節約投資350余萬元。
6月17日,師后召開糧食管理工作會議,47團一連交流了節約經驗,會議決定各團立即對伙食單位的用量情況進行檢查,制定切實可行的節糧計劃。
6月26日,為保障青藏線哈連段施工部隊衛生醫療工作,奉兵部命令,165野戰醫院移防青海省湟源縣城設營。
7月1日,南山電站建成,開始向關角隧道進出口工點供電。
7月20日,師機關、直屬隊安康移防青海烏蘭。
7月22日,49團二營移防青海剛察縣種羊場設防,著手哈連段鋪軌基地施工準備。
7月30日師直通工連提前16天完成烏蘭——天峻段通信線路,又再接再厲,連續作戰完成天俊——天棚通信線路,總計100桿公里(400對公里),師通報表揚。
8月28日,根據青藏線任務特點,經兵部同意,師對機械、修理、汽車分隊的編制進行調整,師汽車營抽調干戰547人,車輛225臺,修理設備、機具、98臺(件)充實各團汽車連,團、營汽車連抽調戰士1589名,充實施工連隊。
8月30日至9月5日,師在烏蘭召開五屆九次黨委擴大會議,會議確定關角隧道、布哈河大橋、哈爾蓋鋪軌基地、沙柳河群橋橋、峻河群橋為第四季度重點工程。
9月5日,全師官兵21327人,1583臺機械,995輛汽車,11452支(挺)武器以及各類物資六萬余噸,到達青藏線新區,主力移防結束。
9月10日,交通部審查批復:青藏線哈希段設計概算為29996萬元,減除第一工程局施工2670萬元,希柯延長線八公里概算862萬元,查汗諾渣場工程362萬元,剩余26102萬元作為十師工程大包干的基數。
那時候,修建哈爾蓋至希里溝的鐵路,途經世界海拔第一高隧道——關角隧道,鐵十師大包干的經費只有26102萬元,今天看來當初的經費真是太少太少了。于是,鐵道兵的老傳統就是節約節約再節約。我當時就在烏蘭師醫院工作,官兵們管鐵道兵叫做“鐵公雞”,就是“鐵公雞,一毛不拔”的意思,部隊要求我們每一張紙都要反正兩面用完,一張紙都不能浪費。
9月27日,根據鐵道兵清倉節約座談會精神,師決定成立清倉節約領導小組,并決定從十月起,在全師開展節糧節煤和清倉運動,至年底,處理積壓物資351萬元。
9月30日,建筑給水發電營建成哈爾蓋、吉爾孟、烏蘭、南山四座臨時內燃發電站,總容量八千四百二十七千瓦,加上沿線各團的三十千瓦小型內燃發電站及地方電力,基本上可保證施工生產和部隊生活用電的需要。
10月3日由47團二營承建的關角隧道進口復工開始清理,該隧道全長4009.89米,海拔平均高度3680米,1958年8月,由原西寧鐵路局第四工程處施工,1961年停工做封閉處理,由于停工長達13年之久,洞內積水坍塌嚴重,進口清理整治工程至1976年7月31日完畢,歷時22個月。
關于1974年師確定的五個冬季施工重點工程,實際上一個冬季是完不成的,但是,那個冬季施工,部隊官兵可是吃了不少苦頭。
十三、為了加快工程進度 鐵七師的援兵來了
鐵七師承建的從連湖至格爾木段最具挑戰的就是在察爾汗鹽湖上怎么能夠修鐵路。
關于高原凍土地區冬季施工的困難程度,我在專門的《鐵十師三上青藏線,戰斗在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區的五大重點工程》四篇系列文章中做了詳實的介紹,在此不再詳述。
此前中國從來沒有過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凍土層施工的經驗,可能世界上也沒有過,因為世界屋脊就在中國,世界屋脊最長的鐵路就在中國。
經過1974年的冬季施工,實踐中體會到了冬季施工的困難;而且那時候鐵十師承擔的襄渝線工程還沒有全部完工,有一部分部隊還就在襄渝線上;加上青海高原人煙稀少,不可能像成昆線和襄渝線一樣調集大量的民工和學兵支援;由鐵十師一個師的兵力來完成整個青藏線一期工程時間會用時間比較長。
因此,1975年3月22日,為保證1976年將青藏線哈(爾蓋)格(爾木)段修至柯柯鹽湖,兵部決定將連湖(在德令哈)——格爾木段劃撥鐵七師承建,七師師長許守禮率53人考察組到達青海對連格段進行踏勘。
8月11日,經中央軍委批復,由鐵西指副司令員秦云,副政委徐冰等組成青藏線指揮所進駐青海烏蘭,實施對鐵七師、鐵十師施工部隊就近指揮。
十四、鐵十師四上風火山
青藏高原,有廣袤的永凍層,這是修建鐵路的攔路虎,鐵路能不能通過永凍層,就要看風火山的實驗結果了。鐵十師三次上青海高原,第一次和第三次都承擔了風火山永凍層鐵路路基實驗工程,第三次上青海高原的十年間就有三次上了風火山,所以合計四次上風火山。
一上風火山
1960年4月2日,47團二連官兵在連長胡成元、政指王岳洲率領下,移防海拔4900米的風火山,執行永凍層鐵路路基實驗工程:至十月底,完成版涵一座(八米),拱涵一座(1.5米),400米路堤路塹和護坡等工程。
10月30日,47團二連團結一心艱苦奮斗七個月,提前14天完成風火山凍土實驗工程,安全返回格爾木駐地。
二上風火山
1974年8月19日,師副總工程師李國華在蘭州參加鐵一院主持召開的“青藏鐵路鹽湖、凍土第一次科研協作”會議,研究安排三年科研規劃和1974年科研實施計劃,會議決定由鐵十師抽掉一個連配屬鐵一院擔任風火山凍土科研任務。這是鐵十師第二次重上風火山。
1975年4月8日,師抽調50團13連49團一個汽車機械排共計227人,機械設備,汽車22臺量,以防海拔485厘米的烽火山鐵一院擔任實驗工程(這是鐵十師第三次上青藏線一期工程中的第一次上風火山)。
9月28日,師長陳友國率師團工作組赴風火山調查了解五十團十三連工程科研實驗進展情況。
三上風火山
1976年4月14日50團13連238名官兵,19臺機械車輛,三上風火山(這是青藏線一期工程鐵十師三上青藏線中的第二次),于五月中旬正式投入凍土路基實驗工程施工。
11月8日,50團13連經過七個月艱苦奮戰,風火山凍土路基涵洞實驗工程竣工按期撤回基地,總結休整。
四上風火山
1977年5月11日午時,團副參謀長趙躍軍率十三連從烏蘭出發,四上風火山(三上青藏線中的第三上風火山),執行青藏線凍土地區房建和給排水實驗工程,至11月2日圓滿完成科研任務,安全撤回基地。
11月9日,擔任風火山科研項目的五十團十三年完成房建裝修,給排水和路塹邊坡整治工程,安全返回烏蘭基地總結修整,師醫院派人對官兵進行全面體檢。
1978年4月19日,《解放軍報》記者,白天氛、師政治部干事王征、秘書周玉成共同撰寫的《五十團十三連在風火山多年凍土實驗工程中政治思想工作經驗》,詳細記述了該連三上風火山艱苦施工的動人事跡,師政印發這個材料,號召全師官兵向十三連的英雄學習。
十五、青海高原十年艱苦奮斗 青藏線一期工程完成 最后一次向軍旗敬禮
1984年青藏線一期工程哈格段通車典禮。同志就是乘火車走這條鐵路從哈爾蓋到了格爾木。
從1973年11月3日鐵十師第一個成建制連隊到達青海高原,那時候誰都沒有想到這一次這條鐵路會修了將近十年!
1982年12月9日,青藏線哈希段驗收小組對哈希段及茶卡支線進行為期11天的復驗,確認已基本滿足開辦臨時運營的條件,蘭州鐵路局與十師分別在復驗報告上簽字,哈希段正式移交西寧分局,國家計委(82)610號批復,同意哈希段初驗報告。
12月10日,蘭州鐵路局西寧分局與新管處聯合隔日開行西寧——德令哈臨時旅客列車。
1983年6月17日,鐵道部組織十師、七師對青藏線希里溝——南山口段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工程檢查,同施工單位研究了迎接初驗的有關問題。
7月26日,同志乘專列到達青藏線哈爾蓋,副師長丁明德、保衛科副科長李朝峰、新管處政委陳富、處長張忠軍奉命到站迎侯,該專列前往格爾木,當晚宿營察爾汗車站;27日午后,專列到達格爾木,同志接見副市長丁明德,肯定鐵十師近十年來艱苦奮戰,建成青藏線歷史功績,鼓勵全師官兵再接再厲為祖國的鐵路建設再做貢獻;7月31日,副師長丁明德在西寧聽取同志作的重要講話。
10月30日,蘭州鐵路局、鐵一院、鐵十師、鐵七師及青海省有關單位對希里溝——格爾木——南山口段長433.2公里管區(屬十師承建的希連段147.49公里)進行為期20天的初驗,11月20日結束。提出的初驗報告中對希連段總評優良,副師長丁明德在初驗報告上正式簽字。
11月3日,蘭州鐵路局、鐵一院與鐵十師、四十七團組成關角隧道復驗小組,評定該隧道工程質量合格,師副參謀長尹玉練在復驗報告書上正式簽字。
12月18日,師下發《關于建制單位名稱變更的命令》,從明年(1984年)1月1日起,鐵道兵第十師正式改名為鐵道部第二十工程局,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新管處依次改名為一、二、三、四工程處和新管處。
1984年1月1日,鐵十師12616名軍人分別在陜西咸陽、西安、眉縣、渭南、蒲城、白水、河南洛陽、四川樂山、青海西寧、烏蘭、天峻、德令哈等地集體舉行向軍旗告別儀式,摘取領章、帽徽、取消部隊番號、代號,集體轉業并入鐵道部。
當鐵道兵的官兵們分別在各地最后一次向軍旗敬禮時,許多人都流下了不舍的不甘的熱淚!
就是此時此刻的我,一邊寫一邊覺得心里很疼,眼睛也是痠痠,眼淚也不知不覺的流了下來。盡管已經過去了三十六年!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的鐵道兵!
作者王民立
王民立,1969年12月入伍,曾是鐵五師和鐵十師醫院助理軍醫、軍醫(畢業于四川醫學院),后在長沙鐵道兵學院等任秘書處、干部處干事及衛生處助理員、軍醫等職。2000年于國防科技大學退休,中校軍銜。
編輯:山峽人
來源:新華號 山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