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西安慈恩寺大雁塔郵票啥價
小時候去過西安,曾經爬過大雁塔(以前還是可以爬的,后來據說就不行了,和廣州六榕花塔一樣),就是那個視頻里常常被西安本地人調侃的“爛慫大雁塔”。
當時的西安還沒有那么多的高層建筑,可以說登上大雁塔,半個西安城都盡收眼底了。
當極目遠眺,看著煙塵滾滾的紅塵之城,看著遠處那些繁榮的景象,感覺自己仿佛穿越了千年,面對這兩兩交疊的場景,突然有種熱淚盈眶的感覺。
那時突然感覺到了當年煌煌大唐的輝煌氣象,要知道,這偉大的塔可是在千年前沒有現代機械幫助下所建造的啊。
“火樹銀花不夜天,大雁塔下人如潮”,說的就是當年的盛景。
而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是西安現存最著名的古塔。
關于大雁塔的建造歷程,那可就是一大段的故事了。
一、大雁塔得名的由來。
說到大雁塔的命名的由來,有三個不同的說法。
1、大雁折翅說
在古印度的摩揭陀國,也就是現在印度的比哈爾邦的南部,有一個寺院信奉小乘佛教。
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大雁,有出家人見到群雁,就開玩笑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了。“
話音未落,一只大雁從雁群中飛出,徑直摔落在這人身前。
他慚愧不已,將此事告知眾僧,眾僧認為這是菩薩示現教化他們,于是就在大雁落下的地方,用很隆重的儀式葬了這只大雁,并建了一座塔,稱為雁塔。
而玄奘大師當年西游時,瞻仰了這座雁塔,并記錄在他的《大唐西域記》一書中。
回國之后,玄奘大師在公元652年,在慈恩寺的西院,建造了一座仿印度式的磚塔,稱為“雁塔”,后來,這座塔在武則天長安年間曾經更拆重建,但是雁塔的名字卻流傳了下來。
2、大雁引路說
據說玄奘大師當年在西行路上時,有一天在大漠中遇到風沙迷失方向。
眼看糧水兩盡,已經陷入絕境之中,玄奘大師盤膝而坐,心中稱念菩薩之名。
這時,從遠方飛來一只大雁,在他面前振動翅膀發出低鳴,并且引頸看向遠方。
玄奘大師福至心靈,猜出這大雁似要帶路,于是就跟著這大雁走出了那一片沙漠,找到水源。
為了紀念這一段過往,于是玄奘大師在取經回國之后,修建了寺塔之后,把塔命名為雁塔。
3、其他說
據說在建大雁塔的時候,建塔之處常常有大雁落腳,而玄奘大師在為塔起名的時候,正巧有大雁飛過,于是就將此塔命名為”雁塔“。
那為什么”雁塔“后來又被稱為”大雁塔“呢?
原來,在雁塔建成之后五十多年,在它的西北方又出現了形制類似的薦福寺塔,為了區分兩座塔,所以把雁塔稱為大雁塔,把薦福寺塔稱為小雁塔。
二、建塔的經費
大雁塔的建造經費來源有些特別。它來自于內宮卑女的供奉。
這是怎么回事呢?
1、太宗拍板決定經費源于內宮
玄奘大師歸國之后,為了更好的保存從印度帶回的經書、佛像和舍利,于是就申請在大慈恩寺(李治為了紀念母親長孫皇后,而在隋代無漏寺基礎上改建的寺院)建一座石塔,以便于安奉。
玄奘大師上書高宗,希望建一座30丈高的石塔。
當時高宗認為:石塔的工程浩大,短時間內無法完成,同時也不愿玄奘大師過于辛勞。
后來太宗知道了這件事情后,決定改為在慈恩寺西院建磚塔,這就大大減輕了工匠們的負擔。
而建塔的經費方面,玄奘大師的本意是化緣而求,但是太宗提出:
“不愿師辛苦。今已敕大內東宮、掖庭等七宮亡人衣物助師,足得成辦。”
2、宮女助修大雁塔
唐朝的內宮的“宮人”,指的是沒有名分的宮女,雖然在貞觀初年的時候,太宗讓一部分年長的宮人離開皇宮回家,但是皇宮中宮人的數量還是多達數萬之眾。
而在大雁塔的修建工程之中,很多宮女把自己多年的積蓄布施出去,還有一些宮女在自己去世后,把遺物獻給了大雁塔。
所以,在看到這座恢宏建筑的時候,也不應該忘記那些當年捐款建塔的宮人們。
三、大雁塔的千年流變歷程
1、大雁塔的初修
作為大雁塔的修建發起者,玄奘大師親自設計、指導、監督施工,甚至還親運磚石,加入了修建的行列之中。
這座恢宏的磚塔修建了兩年之后,終于完工。
完工之時的大雁塔,塔高180尺,共五層,為土心磚塔。
在塔的底層南門兩邊,還鑲嵌著書法大家禇遂良所寫的兩塊石碑,一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塊是高宗所寫的《述三藏圣教序記》。
2、大雁塔修成之后的流變
大雁塔初建的時候,才有五層。因為是磚表土心的緣故,所以在五十多年后,塔身就出現了坍塌的現象。到了武則天在位的時候,這位崇佛的女帝一聽說大雁塔坍塌了,那還了得?!重修!!
于是,這次是女帝武則天帶頭,拉上了王公大臣們捐款,把大雁塔重修了一遍,直接上到十層。
這次因為重金修塔,所以塔還是很穩固的,至少在唐朝和五代時,它都一直屹立不倒。
到了宋朝熙寧年間,有個游人在登塔時,不慎失火,于是大雁塔的旋梯被燒壞,不能再登塔了。
多年后,又因為戰亂,塔的上三層受到了毀壞,于是,后人在第七層的地方重新修建塔尖,然后在塔身之外又包了一層磚作為防護,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大雁塔的樣子。
關于大雁塔的種種,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