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運輸糧食的困難-日軍軍糧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在菲律賓和東南亞等地節節勝利,當地的英美部隊算是連戰連敗,原本囤積了大量戰備物資的倉庫也落到了日本人的手上。這些戰備倉庫里除去武器彈藥之外,還有大量的罐頭、餅干、奶粉、面粉、大米、酒等糧食物資。對于運輸能力日常不足,陸海軍的運輸船只不能統一調遣的日本來說,這些繳獲的物資能夠緩解他們的后勤壓力,讓士兵們在那些島嶼上吃飽飯。
可是,繳獲來的物資總有吃完的那一天,等到這些繳獲的物資吃得精光之后,日本陸海軍還是得重新給各個島嶼上的日軍運送物資。
考慮到日本當時在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上的島嶼上灑滿了士兵,哪怕是島嶼只能放五十個人上去,他們也必然要扔五十個士兵上去,所以整個運輸補給活動都變得極其困難和繁瑣。日軍的補給船隊必須跑遍各個島嶼不說,而且還經常會遇到美軍的潛艇、轟炸機的攻擊,搞不好這一船的糧食就都進海里喂了魚。
事實上,美軍采用潛艇、轟炸機對日軍運輸航線上的船只打擊并非是個例或是自發行為,而是一場系統性的封鎖。美軍計劃采取無限制潛艇戰,對日軍船只進行毀滅性的打擊,并依托己方控制島嶼起飛轟炸機協助作戰,從而達到斷絕日本各島嶼駐軍補給的目的。
這一招可以說是蛇打七寸,招招打在了日本人的要害上。本來日本人的后勤就十分原始,陸海軍之間又有矛盾,相互之間不僅運輸計劃分開搞,海軍有時還不給陸軍進行護航。
這種不靠譜的海上運輸在太平洋戰爭初期自然沒問題,可是在中途島戰役結束后,日本陸海軍運輸航線就遭到了威脅,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后期,他們必須被迫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們已經開始無力為各地守軍提供足夠補給了。
駐守新不列顛群島的日本陸軍第8軍是最早意識到這一點的人,在1942年該軍指揮官今村均就要求自己的經理部長森田親三準備開墾土地自給自足,因為他覺得要不了多久拉包爾就會被孤立在這里,必須提前解決糧食問題。(經理部長等同于后勤部長,日軍里的后勤軍官會被稱之為經理軍官)
那么,今村均的判斷是否正確呢?事實上,今村均的判斷非常正確,因為新不列顛島上的日本人距離被封鎖也沒有幾天了。只不過,今村均提出的自給自足倒也不是個稀罕事情,日本陸軍的后勤不同于日本海軍,在日本全面侵華并陷入戰爭泥潭后,日本陸軍就開始采取“現地自活”的策略。
雖然很多人認為日軍是通過掃蕩這一行為劫掠物資,但實際上日本陸軍也會采取開荒種地、養殖牲口等方式補充糧食。從1938年開始,日本陸軍的配給里就包括農作物種子,比如說旱稻、牛蒡、蘿卜、白菜、胡蘿卜、茄子等。
究其原因,是因為日軍自甲午戰爭開始就沒有做過長期戰爭的考慮,軍隊對于后勤的認識度嚴重不足。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日軍在中國戰場所進行的“現地自活”策略也沒有取得多大作用,這是因為日軍本身并不善于農耕,對于各地環境、農作種植等都缺乏認識。
在中國戰場這種大陸環境下,日軍尚且不能以農耕的方式自給自足,那么在土壤和氣候更為極端的太平洋島嶼上就更是如此了。
農業本身是一門大學問,它需要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和土壤肥力來決定種植什么作物,而日軍在開始農耕時則并沒有很好地考慮這一點。雖然他們給各地駐軍配發了很多的種子,可是卻沒有足夠的農業技術人員進行指導,這導致絕產等情況頻繁發生。
比如說在土地貧瘠的帝汶島,日軍的“現地自活”策略從一開始就宣告失敗了,種下去的種子不是絕產就是歉收,根本不能收獲足夠多的農作物來滿足駐軍的需求。在1944年帝汶島的海上航線被全面封鎖后,當地日軍就陷入了饑荒之中。
而一些處于交戰地帶的日軍情況則更為悲慘,比如說新幾內亞作戰的日軍就是如此。長期以來,當地日軍都急于攻克美澳聯軍在當地組成的防線,可是這種努力并沒有達成預期的目的。
以在新幾內亞作戰的日本陸軍第41步兵聯隊為例,他們在抵達莫爾茲比港外圍并最終撤退時已經是糧食耗盡。該聯隊最終止步于莫爾茲比港外圍,并按照命令撤退回布納時,能獲得的補給僅僅是一片餅干和一個罐頭,并要分散突圍到庫姆西河口。最終該聯隊能活著離開新幾內亞的人,不足編制上的五分之一。
在整個日軍作戰序列里,能夠完成“現地自活”這一策略的部隊實在是少之又少,有較好成功案例的只有在1942年末就進行籌劃的日本第8軍。今村均確實是個能人,他早早地就要求日本國內送來220名農業技術人員指導他們進行生產,并對當地的土壤肥力和自然氣候做出了調查,這才能夠在1944年被徹底封鎖孤立后,能夠解決超過十萬以上日軍的糧食問題。
可饒是如此,早期也經歷過歉收等問題,幸虧是在補給沒有完全斷絕的1943年才遇到這些困難,否則今村均的開荒種地計劃將可能會失敗。
那么,失敗的案例是如何的呢?很簡單,糧食不是一天就能從地里長出來的,即便有農業技術人員進行指導,可是在糧食生長出來之前,日軍還必須面臨極端的缺糧問題。
而日本國內派來的農業技術人員本身也要吃飯,他們的存在也加劇了糧食消耗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日軍在開荒問題上存在有巨大的認識錯誤,他們往往將一些小規模部隊成建制的改編為開荒部隊,并將其送往南太平洋各島嶼進行開荒種糧的任務。
可是這些人本身人數眾多早期補給消耗巨大,當地部隊本就節衣縮食,現在又多了他們來分吃糧食?等于說糧食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還被加劇了。
換句話說,日軍在設想中的“現地自活”策略,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存在有巨大問題,并且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就實際情況而言,日軍的“現地自活”策略是一個巨大的笑話,尤其是那些瀕臨前線的島嶼上,一面要應對美軍的攻勢,一面還要安心種地?這對于日軍而言恐怕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因此,大批的日軍沒能等到農作物從土地里長出來,多半就已經在饑餓中痛苦地死去了。
參考文獻:《惡魔的飽食》《今村均大將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