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四個塔壓著什么東西-沈陽四個塔都還在嗎
盛京四塔是 "清太宗皇太極"在盛京城五里外,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修建的四座塔寺。
據(jù)寺寺內(nèi)刻于清順治二年(1645年)“敕建護國寺碑”記載:“盛京四面各建莊嚴(yán)寶寺,每寺大佛一尊,左右佛二尊,菩薩八尊,天王四位,浮圖一座,東為慧燈普照,名曰永光寺;南為普安眾遮,名曰廣慈寺;西為虔祝圣壽,名為延壽寺;北為流通正法,名曰寺。”
四塔創(chuàng)建于清崇德八年即1643年,竣工于順治元年即1644年。《世祖實錄》順治元年六月十八日:“盛京四郊塔工成,賜諸喇嘛宴,及鞍馬、幣帛、器皿等物有差。”滿文檔案還記載,順治元年六月十九、二十二、二十五、二十八日,分別對北塔、東塔、南塔、西塔逐一開光,并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儀式,可見當(dāng)時對四塔的重視程度。
四塔的建造形式大體相同,均為33米高的藏式喇嘛塔,是由基座、塔身、相輪三部分構(gòu)成。基座為方形束腰須彌座,有上下框,在四角和每面中間立有兩根石柱,從而每面構(gòu)成三個壺門。石柱上都雕有寶相花、西蕃蓮等紋飾。每面中間壸門置磚雕寶盆和火焰,左右壺門都有高大凸起的磚雕雄獅,張牙舞爪,威猛站立。基座上框之上又起三層磚砌圓壇座。上面即是寶瓶式塔身。塔身的南面辟有一個三朵蓮花佛龕,龕內(nèi)供神牌,佛龕周圍嵌流麗的云珠。塔身之上為十三層相輪,再上為塔剎,由青銅鑄仰伏寶蓋,寶蓋之下懸十二個鐸,風(fēng)動鐸響;上蓋托一輪新月,一輪太陽在其懷內(nèi),周圍火焰似浪涌,浪尖有一顆寶珠,光茫四射。整座塔,造形古樸優(yōu)美,雄偉壯觀。
東塔永光寺,取義“慧燈普照”
位置在撫近門外五里,現(xiàn)為大東區(qū)東塔街。
寺內(nèi)供奉“地藏王菩薩”寓意是度化眾生。
據(jù)《盛京通志》卷九十七記載:永光寺原有大殿五楹,碑亭二座、天王殿三楹、鐘鼓樓二座、山門三楹。寺東寶塔一座,禪堂僧房二十四間。乾隆皇帝親書“慈育群靈”匾額,懸掛在大殿之上。
“東塔春耕”曾是沈陽八景之一。
東塔永光寺毀于1904年日俄戰(zhàn)爭,僅存孤塔一座。
清末東塔照片
民國東塔照片(塔尖被東塔機場飛機刮歪)
南塔廣慈寺,取義“普安眾庶”
位置在德盛門外五里,現(xiàn)為沈河區(qū)南塔街。
寺內(nèi)供奉“千手千眼菩薩”寓意是安樂一切眾生。
據(jù)《盛京通志》卷九十七記載:廣慈寺原有大殿五楹、碑亭二座、天王殿三楹、鐘鼓樓二座、寺南塔一座、山門三楹。乾隆皇帝親書“心宏彼岸”懸掛在大殿之上。
南塔廣慈寺光緒三十年(1904年),日俄戰(zhàn)爭部分被焚毀,民國六年(1917年)經(jīng)大喇嘛龍旦加卜重修,“文革”動亂,寺院徹底被毀僅孤塔幸存。
清末南塔照片
照片拍攝民國
今天南塔照片
西塔延壽寺,取義“虔祝圣壽”
位置在外攘門外五里,現(xiàn)為和平區(qū)西塔街。
西塔延壽寺供奉“長壽佛”寓意護佑眾生。
據(jù)《盛京通志》卷九十七記載:延壽寺原有大殿五楹、經(jīng)堂三楹、碑亭二座、天王殿三楹、鐘鼓樓二座、寺西寶塔一座、山門三楹、晾經(jīng)樓一楹、禪堂僧房三十間。乾隆皇帝親書“金粟祥光”匾額,懸掛在大殿之上。
西塔于1968年被拆除。1998年在原址上按照西塔原貌進行復(fù)建。
清末西塔
清末西塔
清末在市府大路拍攝西塔
1905年西塔
民國時西塔
民國時期西塔
民國時期西塔
西塔塔座
民國時期西塔
奉天警務(wù)署與西塔
今天的西塔
北塔寺,取義“流通正法”
位置在地載門外五里,現(xiàn)為皇姑區(qū)北塔街。
北塔寺供奉“天地佛”寓意眾生歡喜。
寺有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大殿、晾經(jīng)樓、僧房等各式建筑共計四十二間。大殿高懸乾隆御題“金鏡周圓”匾額,殿內(nèi)供“天地佛”一尊,左右佛兩尊,菩薩八尊。“天地佛”俗稱“歡喜佛”,或“陰陽佛”為男女擁抱交接狀,象征“天地交泰”。
1778年,清乾隆皇帝東巡時曾駕臨寺禮佛,并親書“金鏡周圓”匾額。“護國寺”匾額亦是乾隆皇帝親筆書寫。
古塔、古寺至今保存完整。
民國時期北塔
民國時期的北塔與大殿
民國時期寺大殿
民國時期歡喜佛與乾隆御筆
今天的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