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海的酒吧消費高嗎、后海酒吧價格
來源:數字營銷市場
你見過凌晨之后的都市繁華嗎?
市井深處,往往藏著民間潮流和創意,發生著意想不到的多巴胺反應。一把羊肉串、一盤小龍蝦、一碟花生米,再來一瓶冰啤酒……這是夜生活的開始,是這個夏天的標配,也為夜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今天,我們對夜生活也有了更多期待,注入了許多新的內容。除了熱鬧、繁華之外,夜經濟提振消費,還具有時代的獨特性。就好比長沙,全長840米的黃興路步行街,你會看到形態各異的店鋪燈箱,但長沙并沒有對這些店鋪實施整治,而是在安全范圍內,商戶的招牌想怎么懸掛就怎么懸掛,想怎么有個性就怎么有個性。
于是,我們看到了夜幕下不一樣的步行街,不僅把夜間消費的氛圍感拉滿,更成了刺激夜間消費的“助燃劑”。不同城市,不同的經濟和人文環境,城市的夜間經濟發展表現出由不同業態驅動的特質。
夜經濟作為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新藍海,發生了哪些變化?尤其是疫情放開后,各地政府更是通過打造夜經濟的提振打造新的城市名片。你是否會成為那個凌晨1點還在消費的人呢?
夜經濟不僅是文化,更是產業生態。
談到夜經濟,很多人會聯想到夜市、酒吧、KTV等夜生活場所。但更多時候,夜經濟代表的是一個城市的生活氛圍,這是一種情緒,是一種時尚,也是人間煙火。
如何帶動“八小時”之外的消費?這或許就是夜經濟興起的原因之一。作為促消費、激活力、拓場景的特色消費模式,在炎炎夏日,正在不斷升溫。有專家表示,一個城市的經濟水平如何,是和夜生活有關系的。
北京,這個帝都之城,也正通過“夜京城”名片,打造特色消費地標、融合消費打卡地、品質消費生活圈進行動態評估,全面激發夜間消費活力。例如,鼓樓、后海、南鑼鼓巷、前門、天橋等中軸線及延長線上的商家,開展“京夜有戲”“夜游古巷”等系列體驗優惠活動。不僅融合了北京的傳統文化,也延長了夜間的消費時間。
中國商務部城市居民消費習慣調查報告顯示,60%的居民消費發生在夜間。美團數據顯示,今年3月以來,平臺上夜間休閑娛樂訂單量同比增長89%。其中,洗浴中心訂單量同比增長128%,KTV訂單量同比增長71%。
城市的十二時辰,每個時辰都可以有不一樣的精彩。每個城市都有夜,每個夜卻可以因城市而不同。塑造城市品牌需要具有獨特辨識度的“價值符號”,才能構建有特色、有活力的新“夜態”。
夜間經濟涉及業態豐富、消費場景多元,各地已經探索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實踐模式。比如,將淄博推到公眾視野的核心價值符號,就是夜幕下升騰煙火氣的淄博燒烤;西安的大唐不夜城爆火出圈的密碼在于“不倒翁小姐姐”“盛唐密盒”等IP的打造。
年輕人的口不對心或許就是消費升級的最佳表現。
明明給自己立了flag“不能熬夜”,卻偏偏抵不住夜幕下的每一個瞬間。從傳統的吃、購,到夜游、夜娛、夜宿……隨著疫情的放開,各地的消費也逐漸復蘇,夜間消費的新場景、新業態也不斷涌現,被按下暫停鍵的城市活力也逐漸迸發。
提到長沙,常會被稱為是“現象級”的煙火氣和幸福感爆棚的城市,它屬于啤酒、屬于小龍蝦、屬于桌游、屬于車水馬龍的黃興路步行街、屬于人聲鼎沸的漁人碼頭……長沙夜經濟明顯呈現消費人群年輕化、消費品牌時尚化、消費行為參與化、消費潮流沉浸化等特點,為“網紅長沙”帶來了巨大的人流。很多慕名而來的游客,來長沙玩的第一件事就是倒時差,才能在夜幕下狂歡。
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夜間消費達到34.8萬億元,2022年中國夜間經濟市場發展規模約為42.4萬億元。從消費趨勢來說,夜間消費力在逐漸提升。按照這個規模,每晚的消費金額超過了1000億,而在夜幕下提供這些服務的人,也都悄悄掙到了錢。
尤其是夜食市場,以海底撈為例:7月15日起,海底撈升級夜宵場景,每晚9點全國近1000家門店四大品類、十款夜宵新品來襲,并通過熱門IP悲傷蛙的夢幻聯動、演唱會第二現場深夜安可Party等舉措,將海底撈門店打造成深夜嗨聚好去處,助力夜間餐飲消費提振。
近年來,海底撈不斷發力夜宵場景。一方面屢推夜宵新品;另一方面,海底撈不斷打造夜宵消費的豐富場景,如去年世界杯期間所創造的世界杯主題店和“mini看球吧”,讓顧客仿佛置身于全球體育盛事中。
這些獨特的場景與互動體驗進一步激發了消費者的情緒,使他們在深夜食堂中享受到歡樂。不僅滿足消費者的深夜味蕾享受需求,更將夜宵時光升華為一場集交流、歡樂、互動的盛宴。
夜經濟的繁榮反映了消費市場的韌性和潛力,也是城市活力比拼的新賽道。
夜經濟不只是簡單的吃喝玩樂,而是逐漸成為融合旅游、購物、飲食、住宿、文化、娛樂、體育等多元消費的新業態,更成為文體旅等融合發展的新賽道。
7月中旬,青島開啟了“啤酒時間”,隨著當地幾大啤酒節相繼開幕,觥籌交錯間,這座濱海旅游城市的旺季達到了沸點。近年來,青島以啤酒為媒的城市宣傳,成為激活消費的經典案例。
除青島之外,各地政府也紛紛將夜間消費作為拉動當地經濟的新抓手,陸續推出鼓勵夜經濟發展的政策,通過延長夜間營業時間、豐富商品和服務供給等手段,大力發展“夜經濟”,激發城市沉浸“夜經濟”活力。
上海圍繞“24小時城市”愿景,加快打造15個地標性夜生活集聚區和10個水岸夜生活體驗區,打造一批夜間經濟新地標、新場景,提升外灘楓徑、安義夜巷、凱田集薈、茂名北路等一批分時段步行街影響力,推出衡山路8號、武夷MIX320、創享塔、陜康里、上生新所、美羅灣、今潮8弄等一批潮流街區夜生活好去處。
杭州、寧波相繼出臺夜經濟政策。杭州制定8方面64條,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支持市場主體推出“夜演、夜游、夜娛、夜讀”等夜間文化旅游消費產品和活動;寧波為了刺激“夜經濟”,進一步拉動消費,地鐵“放大招”:2月13日至6月30日,每晚8點起夜間時段和法定節假日,地鐵全線免費乘坐。
廣西通過釋放消費潛力、激發市場活力等12條措施,鼓勵發展夜間經濟、后備箱經濟、小攤小店等特色經營,適度發展“跳蚤市場”,引導創辦投資少、風險小的創業項目,允許在規定時間和指定區域內從事臨時經營活動,統籌用好現有早市、夜市、日市、農村集市、圩日擺賣點等攤區,允許合理延長經營時間。
南昌規定了市級夜間經濟街區認定條件,鼓勵街區圍繞夜間消費組織開展各類促消費活動,營造氣氛、吸引人流,與周邊旅游資源、文化場所、商業場所融合發展。鼓勵街區進行智慧化建設,從業務、管理、服務等多方面實現智慧應用。
恢復和擴大夜間消費離不開政策支持,但想要高質量發展,關鍵或在于地方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需要從每個城市獨特的歷史文化中汲取養分,探索地域文化的創新表達,打造獨具一格的夜文化場景。當然,要想守著這份“煙火氣”,政策監管必不可少,共同為城市營造一個溫暖的“夜氛圍”。
夜經濟的繁榮程度,通常被視為一座城市經濟活躍度的晴雨表。如何讓“流量”變“留量”,助力城市發展?一座城市的出圈歷程,無論出發點在哪,始終都離不開人們的心靈共振。以淄博為例,光環之下,這座城市沒有“飄”,而是用真誠繼續打動每一位游客。這樣的城市精神給人以心靈共鳴與價值回歸,讓人“來過,便不愿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