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博物館有多少個、北京的所有博物館分布
北京正在打造一座“新城”——博物館之城:沿中軸線、長安街兩條關鍵空間軸線,一批地標性博物館串聯成群;由中心城區向外,一個個重點文博區與城市空間、功能充分融合;百余家“小而美”的博物館、類博物館星羅棋布,為城市添彩。
這座“城”的營建由來已久。2020年,北京市提出建設“博物館之城”的概念和目標,隨后,“城”的建設駛入快車道:2021年,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簽訂共建博物館之城的戰略協議;截至2023年6月,北京備案博物館總數已達217家,平均每10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形成全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博物館集群。
這座“城”還在不斷生長。隨著逐漸融入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一座全域活態博物館雛形初現。
建設提速
地標大館串聯成群
北京中軸線南段西側,坐落于先農壇內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前不久重新開放。經過半年多的修繕,祭壇區域恢復歷史風貌,宰牲亭院落首次揭面紗。
觀眾走進這座博物館,一路向西,經過太歲殿院落、神廚院落,重新油飾過的古建筑恢復了原本的朱紅色調。殿內檐上,旋子彩畫經過清洗除塵等工序,全部原樣保留,重煥風姿。
觀眾趙鋼很喜歡古建館的氛圍,他說:“重修過的彩繪保留著歷史痕跡,看上去很有韻味。這里所承載的古代農耕文化和建筑文化深深吸引著我,我期待著更多區域實現騰退和修繕。”
如他所愿,先農壇內有很多區域靜待揭秘。神倉建筑群修繕工作進入收尾階段,近200年未曾開放的“天下第一倉”將與觀眾見面。
縱觀整條中軸線,這座博物館只是一個縮影。中軸線南段東側,有著70余年歷史的北京自然博物館今年6月升格為“國”字頭博物館: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自然博物館——國家自然博物館揭牌。該館館長孟慶金正在為新館的建設做準備,他的心里有本賬:現有館藏藏品37萬余件,珍稀標本數量在國內自然博物館中位居首位;然而,現有展廳面積只有8000平方米,受空間限制,展出的展品不到4000件,建設新館迫在眉睫。
“南中軸延長線上,大紅門地區,愿望正在變成現實。國家自然博物館新館的建筑面積是目前展館的10倍,展覽面積將達6萬平方米。”孟慶金說。
將目光轉向另一條城市軸線——長安街,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等一批現代化大館提速建設,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永定河文化博物館每天客流如織……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成為長街上最璀璨的地標明珠。
社會參與
小博物館“各美其美”
用畫筆給紙上的小馬涂上顏色,再通過激光掃描設備將畫面投射到墻上,短短幾分鐘后,不同花色的馬兒便依次行進在“古道”上……在瞭倉數字藏品博物館,觀眾成了“布展人”。
這座頗為時髦的博物館坐落于首鋼園內,類似由料倉、筒倉等工業遺產改造的博物館、藝術館,迸發出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文化活力。
今年,瞭倉數字藏品博物館正式以“類博物館”的身份加入北京博物館家族。市文物局統計,除備案博物館外,目前北京存在約561家有開放空間、具有部分博物館功能,但尚未達到《博物館條例》備案條件的場所,其中相當一部分為民辦場館。近年來,《北京市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的若干意見》等政策出臺,越來越多的私家珍藏實現了社會共享。
不同形態的“類博物館”,正在成為北京的特色名片。今年,全國首個聲音藝術博物館在通州區宋莊開館。觀眾可以“穿越”到20世紀初的老北京城,在胡同鴿哨聲、游商叫賣聲中,找到北京文化記憶。英籍聲音藝術家秦思源是聲音藝術博物館的創始人,在他眼中,北京是聲音元素最豐富的城市之一。“鴿哨、空竹、叫賣……我愿意用聲音記錄北京的城市發展。”
如今,北京城市更新進程中融入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功能。東城區和西城區利用騰退后的文物建筑、名人故居、會館,建設各具特色的小型博物館;朝陽區利用工業園區騰退空間和集體產業空間,建設主題博物館;海淀區一批高校博物館各具特色……一座座小而美的博物館正在化零為整,盤活老北京城的記憶。
數字變革
暢游廣闊“博物館云”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市文物局推出的“北京博物館云”小程序,基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促進“館城”線上線下融合互動,實現博物館“資源云聚”“服務云通”“數據云連”“展示云浸”,用戶可以在虛擬時空暢游北京,感受古都的無窮魅力。
首個以首都文博文物為主題的元宇宙平臺——“文博”跑酷上線,打破了傳統文物展示模式,一站式實現“虛擬場景”“虛擬文物”“虛擬交互”“虛擬電商”四大核心要素場景聚集,通過文物趣味小游戲、圖鑒解鎖等闖關任務及線下場景實物獎勵激勵,讓用戶獲得成就感。按照計劃,更多博物館將入駐該平臺。同時,支持博物館虛擬空間及文物3D數據彈性擴容,逐步體現“文物+科技”的規模效應。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綜合類博物館利用網絡交互的優勢,廣交世界朋友,聯合辦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國園林博物館、中國電影博物館、北京天文館等各類博物館紛紛“觸網”,一座座云端博物館24小時不打烊,不間斷地講述古都故事。
(原標題:北京“博物館之城”拔節生長)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李祺瑤
流程編輯: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