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語文三峽分段;八上三峽課文原文朗讀分段
提起三峽大壩,我們想到的是舉國之力、千年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但是這么一個宏偉的工程,為什么不泄洪緩解四川、重慶等多地出現(xiàn)高溫旱情呢?
三峽水利工程最早出現(xiàn)在孫中山的《實業(yè)計劃》一文中,并在20世紀30-40年代進行了多次勘測,但因內(nèi)戰(zhàn)爆發(fā),而中斷。
1954年,長江發(fā)生特大洪水,淹沒了長江中下游平原4755萬畝土地,造成了3.3萬人死亡,面對如此大的災難,三峽工程被再度提出。
1956年,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成立,開始了對三峽工程的勘探研究,經(jīng)過長達數(shù)十年的研究,,水利部和長江水利委員會向中央?yún)R報,并提出了修建三峽大壩的諸多好處。
- 可以抵擋百年一遇的洪水;
- 三峽發(fā)的電可以照亮半個中國;
- 萬噸船隊可以從上海直達重慶;
- 航運能力提高到每年五千萬噸;
- 北京市民可以喝到長江水;
- 促進三峽旅游業(yè)發(fā)展;
- 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經(jīng)濟騰飛等等。
1992年全國人大批準長江三峽工程,決定修建高程185米的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三斗坪鎮(zhèn),地處長江上游與中游的分界點。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建設工期為17年,1997年11月三峽工程成功實現(xiàn)了長江截流,2006年5月20日三峽大壩全線修建成功。
建成后的三峽大壩全長2335米,壩頂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
三峽大壩工程總投資達到了954.6億人民幣,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年發(fā)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時。
三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綜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發(fā)揮著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運效益。 三峽大壩建成后,形成長達600公里的水庫,采取分期蓄水,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
三峽大壩建成后,對社會產(chǎn)生了積極意義。
- 全面發(fā)揮防洪能力,使長江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由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有效保護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qū)數(shù)千萬人口和數(shù)百萬公頃耕地免受洪水威脅;
- 三峽大壩發(fā)電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年發(fā)電量超1000億千瓦時,為周邊地區(qū)提供了大量的電力供應;
- 三峽大壩可以改善長江航運條件,使長江年單向通航能力由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運輸成本降低35%—37%。
答案是不能!因為三峽大壩也到了無水可用的地步了!
在連續(xù)多日的干旱下,整個長江的水量下降很多。
8月13日,長江漢口水位17.55米,為歷史最低水位。
8月16日,長江蕪湖段水位5.17米,1960年以來最低水位。
長江三峽大壩水位也不足150米。
為什么汛期,三峽大壩水位很低?
每年的5—9月為長江的汛期,7、8月份為主汛期,這幾個月降雨大,容易造成洪澇災害。
三峽大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防洪,因此必須要留出足夠的庫容,當上游水量過大時,及時蓄水,防止過多的水沖向下游。
當下游的降水量緩解時,三峽大壩在分段逐步地泄洪,如此達到防洪的目的。
因此,在汛期時,三峽大壩水位在145米的防汛水位附近,留出了220億立方米的庫容應對洪水。
三峽水庫沒有足夠的水,又如何能緩解周邊的旱情呢?
但是為了緩解下游的旱情,三峽大壩還是出了力的。
今年8月1日—15日,三峽水庫向下游補水10.9億立方米,水利部發(fā)布調(diào)令:“未來5天繼續(xù)向下游補水5億立方米。”
部分網(wǎng)友仍調(diào)侃三峽:汛期泄洪,旱季蓄水。這真的是冤枉三峽了!
220億噸水,突然從天而降,這就是災難,如果慢慢地流下來,這就是資源。
三峽大壩的目的就是如此,這也是防洪的方法和策略。
汛期泄洪:
在汛期來臨時,三峽大壩要進行泄洪,大壩水位由正常水位175米,降至145米防汛水位。
留下庫存用來應對洪峰,當暴雨來臨時,三峽大壩擋住上游的洪峰,給中下游以喘息的機會,等長江中下游水位下降后,再逐步地泄洪。
泄洪后,騰出庫容為下一次暴雨、洪峰做準備。這就是三峽大壩汛期泄洪的原因,
旱季蓄水:
到了旱季,三峽大壩不需要應對暴雨、洪峰,這時候要以發(fā)電為主。
發(fā)電的時候,要將水位提高至正常水位,從145米上升至175米,然后緩慢地向下放水,水流帶動葉輪機轉(zhuǎn)動,發(fā)電。
三峽大壩過于龐大,因此蓄水和泄洪都非短時間能夠完成的。
例如,今年6月份三峽水庫的水位落到了145米的防汛水位,用了7個多月,從去年11月開始,每秒不低于6000噸的速度。
這樣的速度既可以為下游補水,又可以保證發(fā)電、航運,也能為魚類創(chuàng)造繁殖的條件。
沒有人能夠在冬季就準確預測出,長江地區(qū)何時降雨,降雨量為多少,即便能夠預測出8月出現(xiàn)旱情,但誰能保證6月、7月不會出現(xiàn)汛情。
所以,必須要泄洪至防汛水位145米。
但如果說三峽大壩只有優(yōu)點沒有缺點,這也是不現(xiàn)實的。
但世界上的事情哪有十全十美的呢?三峽大壩也是如此。它有積極的意義,同時也顯現(xiàn)出了部分副作用。
長江是億萬年的地質(zhì)運動形成的,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在長江的咽喉地帶建造了三峽大壩,這本就是“逆天而行”。
當一只巨手,扼住長江咽喉的時候,長江這條巨龍也不會束手就擒。
2020年8月,長江上游連日大雨,使得岷江、沱江、嘉陵江發(fā)生超警洪水,重慶的江津、合川等地,處在洪水泛濫之中。
此時,三峽大壩水位不斷上漲,達到了最高調(diào)洪水位167.65米,而上游還在不斷地注入大量的水,為了安全,三峽大壩必須泄洪。
洪水+雨水,一波又一波,來勢洶洶,影響范圍很大,受災群眾再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長江這條巨龍的可怕。
三峽再次陷入爭論之中。很多人甚至擔心三峽大壩會不會潰壩,其實這完全是杞人憂天,三峽大壩的設計、質(zhì)量、運營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洪水沖垮大壩的可能性極低。
其實三峽大壩真正的危險是“河床堆積,抬高水位”。
億萬年前,板塊運動,火山噴發(fā),形成了長江。
火山噴發(fā)出的火成巖在河槽中滾落形成礫卵石,這些礫卵石形成了長江上游的河床,也就是說,長江上游的造床質(zhì)是礫卵石,而不是像泥沙。
更為可怕的是,這些礫卵石是運動的,被奔騰的長江水帶動著,不斷向下游滾動。當遇到三峽大壩時,就會出現(xiàn)堵塞。
這些卵石的流量有多大?
據(jù)黃萬里教授估算,就宜昌一地的長江流段,每年礫卵石輸移量高達1.21億噸。
試想一下,幾億噸的卵石堆在一起時什么效果呢?
那么久而久之,長江在宜昌段就會形成“地上河”,三峽大壩的蓄水能力也會逐年下降,經(jīng)過多年后,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
“地上河”懸在頭頂,一旦潰堤,造成的損失無法想象!
那么有辦法解決這個難題嗎?答案是“有”,只是代價有點大!
必須先斷航
這對整個長江沿岸都有巨大的影響,經(jīng)濟上、生態(tài)上、環(huán)保上都面臨著巨大的損失。
即便斷航,三峽庫區(qū)地區(qū)狹窄,大型機械設備不易進出,而礫卵石的工程量及其龐大,短時間的作業(yè)仍不會起到顯著作用。
但是,長時間的作業(yè),必然會消耗掉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總之這個方法是“得不償失”。
上游再建造小型水電站實施攔截阻擋
三峽大壩建成后,三峽集團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于是在長江上游連續(xù)修建了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等多個水電站,以攔截上游卵石。
這種用小隱患來掩飾大隱患,降低代價也是一種方法,但是以后會不會積重難返呢?
如果突然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洪峰夾雜著礫卵石直接沖擊小型水電站,這或許又是一場災難。
即便是均勻地運輸?shù)[卵石,也會填平地勢陡峭處,降低坡度,最終把礫卵石向上游堆積,影響重慶,然后是北碚、瀘州,再是長江各支流沿岸,最后殃及整個四川盆地。
最終抬高水位,淹沒土地、村莊、城鎮(zhèn)、甚至是市區(qū),生靈涂炭。
而過多的攔截,最終還會影響到國際大都市上海。
我們知道上海是由長江挾帶下來的泥沙沖積而成,歷經(jīng)數(shù)千年。也就是說沒有長江的泥沙,就沒有今天的上海。
如今,越來越多的水壩在上游橫截長江,勢必造成泥沙量的減少,從而導致上海地區(qū)的海岸線遭到海流反噬,導致海岸線退縮。
而我們所說的環(huán)境因素,與這些相比反而成為了容易治理的問題。
三峽大壩建設的最初,最核心的目的是為了防洪,其次是發(fā)電、航運。
抗旱真的不是它的強項,四川、重慶地區(qū)的高溫旱災只有大范圍降水才能緩解。
再說發(fā)電,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的發(fā)展,用電量也快速的增加,發(fā)電量也隨之增加,到了2021年,全國發(fā)電量達到了81122億千瓦時,三峽發(fā)電量1000億千瓦時,只占了1.23%。
三峽大壩恐怕只有防洪才是實實在在的作用。
我是科技銘程,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