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讀后感免費-童年的秘密第一部分讀后感
作者:主創團·慢熱的喜
前段時間,看到董宇輝的一則訪談,他提到:“我身邊大多數在農村生長的孩子,從小到大骨子里有著很大的自卑,因為童年的窮會覺得不如別人。”
評論區里很多出生農村的網友,都表示感同身受,因為兒時物質的匱乏,環境上的差異,很容易帶給孩子落差感和自卑感。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自卑感并不是指出現在特定的人群身上,而是每個人都會擁有的一種潛在意識。
不僅僅是農村家庭,很多家庭困難或普通家庭的孩子,自信心都不可避免地缺失了一些。
自卑各有利弊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傾向于認為自卑,是負面的,就像心理上的黑洞一樣,不應該存在。
而事實上,自卑各有利弊,《自卑與超越》一書中就說:
自卑并非“無可救藥”。有些時候,正確的自卑感反倒能夠為一個人提供必要的成長“驅動力”。
董宇輝也在采訪中也表示:
童年的時候,因為物質相對的匱乏,就會導致大家對于自己的很多認知理解產生懷疑,所以在很長時間里頭,你總覺得沒有辦法與別人相提并論。
很多時候,自卑其實是一種無助感,是一種無力感。是因為外界給不了你的,家庭給不了你的,然后長大之后這種情緒還會有,但是我認為他不是自卑的,而是要求自己更奮發,更努力。
自卑,并不完全是不好的,只是有的人會讓自卑成為自己成長道路上的一種阻礙,演變成一種“自卑情結”。而有的人會把自卑當成自己的一種動力。
知乎上就有一個提問:一個人自卑一定不好嗎?
評論區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答主是一位女生,她從小因臃腫的身材和普通的樣貌深受困擾,她很自卑,突然有一天她察覺到自卑點正是可以變好的方向,于是,她開始注重飲食,堅持鍛煉,讓自己擁有健康的身體。
兩年過去,她成功減掉40斤,步伐日漸輕盈,人也越發精神。
長大后,她自卑于暗戀對象的優秀,決心讓自己也成為優秀的人,率先提升學習成績,又繼續提高綜合素質。
她與人為善,親切不失禮貌,雖沒有戀情卻擁有了友情。
她一邊走,一邊變得堅強和謙遜,雖然仍自卑,人生卻有了積極的開始和更多的可能。
答主在自卑感的驅使下,覺察到了改變的根源,確定了堅持的方向。
動漫《銀魂》中的主人公銀時就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就是要以自卑為跳板才能跳得更高,我們要感謝我們自己的自卑,自卑有時是動力。
自卑雖然聽起來不太積極,但在人們的進步過程中卻起著積極作用,成為促進努力和進步的契機。
孩子面對自卑的態度,藏在父母的教育里
網上看到一個問題:是什么讓我們感到自卑?
一位心理咨詢師提到其中一個因素:童年經歷的影響。
因為我們對自身的感知和評價,很多都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而形成的方式主要在于我們和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等重要他人的交往和互動。
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到: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卑情結,而這個自卑情結怎么對待,怎么處理使人與人有了不同。
而孩子的這些不同往往體現在他們的父母對待自卑的態度上。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的時候,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批評和指責,那么就比較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
想起電視劇《小舍得》中的米桃,一個格外惹人心疼的女孩。
父母雖是外來務工,但米桃卻從不講究吃穿,一個破了的書包,縫縫補補一直在用,她清楚父母能力有限,學習十分刻苦,不上任何輔導班,成績也名列前茅,從不讓父母操半點心。
可當她開始走進歡歡家,巨大的貧富差距,近距離傷害了她。
第一次去到歡歡家,米桃從未見過這樣又大又漂亮的房子,自卑感撲面而來;
歡歡隨便點的甜品,米桃卻連怎么吃都不知道;
在歡歡家,米桃想和媽媽說話,但媽媽是保姆,一直都在干活;
當歡歡興奮地向米桃介紹自己滿柜子的娃娃,米桃一邊羨慕歡歡有很多漂亮娃娃,一邊又黯然失落……
在失落和自卑中,米桃開始抗拒去歡歡家,當媽媽詢問她理由時,她沉默著低下頭。
不明真相的父母,責怪女兒太內向,不夠大方,上不了臺面。
媽媽對米桃說:看別人大大方方得多好,米桃卻把頭埋得更低了。
米桃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沒有要求他們跟歡歡家長一樣給予豐富的物質生活,但父母卻要求她跟歡歡一樣落落大方,他們不理解米桃的自卑,還斥責她“跟個悶葫蘆一樣,恨不得每天貼著墻根走”。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指出:
孩子的自信心培養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好的家庭會培養出樂觀向上、謙遜有禮、自信自強的孩子。
相反,糟糕的家庭則會讓孩子慢慢變得脾氣差、沒主見,長大后極其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NBA著名球星揚尼斯·阿德托昆博,6次入選NBA全明星陣容,1次當選NBA全明星MVP。
揚尼斯從小家境貧寒,父母是尼日利亞人,為了躲避戰亂,全家偷渡到希臘。
為了養活5個孩子,揚尼斯的父親每天要做超過兩份的工作,才能維持基本的溫飽。
雖然物質條件很差,但是因為父母的樂觀和對孩子的理解與支持,使得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卻不貧瘠。
父母知道他愛好籃球,沒有打壓阻止,相反,他們一直鼓勵他為夢想奮斗。
揚尼斯從未因為家庭條件而自卑過,他可以在大眾面前坦然地談及自己的家庭,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家里雖然很窮,但是卻特別幸福。
正因為孩子的需求被父母看見理解,所以他才可以心無所牽絆的努力前行。
家庭的差距、長相的差距、地域的差距、知識的差距……這些差距都一定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人一輩子最大的差距是認知的差距。
而孩子的認知大多來自于父母對于一件事情的看法,有的父母給孩子傳遞的價值觀,使得孩子就像是井中的青蛙,永遠看不到完整的天空,仿佛一個人行走在幽暗中間,永遠沒有光明在前方指引。
而有智慧的父母教育,會使得孩子就像是站在高山看大海,站在宇宙看地球,懂得多角度全局分析問題。
如何給孩子一個自信向上的環境
朱永新教授曾說過:
“教育要教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
父母留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一個自信向上的環境。
1.陪伴富養靈魂
著名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曾采訪過一位媽媽,這位媽媽是一家知名母嬰用品公司的副總裁,她手下管理的員工多達2萬人。
在采訪時她說:“教育孩子主要是要花時間,你要花比工作還要多的時間去陪孩子,(教育)就沒有那么難了。”
采訪時她透露,在工作中如果是一周之內的出差,會快速地回來,如果是能夠在一天之內完成的事情,就會在早上乘很早的飛機出去,晚上再晚的飛機也要回家,只是為了晚上的時間可以陪孩子。
導演竹內亮問道:“你覺得財務能力和好的教育有關系嗎?”
她回答說:“我覺得沒有直接的關系。因為每個人都有同樣多的時間,時間在所有人的生命當中是最公平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會花無數個晚上陪他們讀繪本,幾乎每個晚上都是要讀了繪本之后才睡覺,這樣的時間每個人都有,關鍵在于父母愿不愿意去做。
我也碰到也有很多是經濟實力非常雄厚的家長,但沒有花太多時間去陪伴孩子,結果也不是非常理想的一個狀態這樣的情況的家庭也多得是。
說到底教育這個事情不是家長用錢堆出來的,更多的是需要家長花心思和時間,這是一定的。”
深以為然,好的親子關系才是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為父母要更積極地陪伴孩子,只有積極的陪伴才能有更多的交流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
2.運動富養身體
科學家詹姆斯發現,運動可以讓人變得自信、樂觀,從而有效地治療和預防抑郁癥。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的故事,他從農村轉學到父母打工的城市讀書,因為性格內向,又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他被同學霸凌,導致他越來越自卑。
后來上了高中,他愛上了打籃球。籃球技術雖然不是最厲害的,但是因為籃球,他開始變成學校的風云人物,到最后那些霸凌他的人也漸漸和他成為了好朋友。
正是運動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即便全世界都與你為敵,你也不可以放棄你自己。
運動會帶給孩子一股韌勁,而正是這股韌勁,讓孩子的心態比一般孩子都要好。
成就孩子的,從來不只是書本知識,還有健康的體魄。
當渾身充滿力量,就能不斷攀登高峰,豐富生命內涵,取得更大成就。
3.旅行富養閱歷
最近熱播的綜藝《爸爸當家2》中,爸爸況盛為了給女兒三喜體驗不一樣的童年,他定制了一系列的“逃學計劃”,他們一家三口穿越羅布泊的大海道,來到樓蘭古國的舊址,眼前廣闊的天地,比書本中描繪的詞句更加動人,抵達巴音郭楞的胡楊林,一家人駕車追尋日落,三喜趕著羊群歡快奔跑……
很多人都說三喜領略過更大的天地,擁有過豐富而充實的精神世界,一定會成長得更加健康幸福。
也有人說,經濟基礎才能決定上層建筑,但其實,三喜家也并非是大富大貴的家庭,他們家里都是爸爸況盛自己動手裝修的,家里很多東西和車子都是二手的,媽媽三三給三喜買的衣服都是幾十塊,他們開網店,還擺攤……
一個孩子有沒有見過世面,自信與否,不是看他去過多少國家打卡過多少景點,而是要看他有沒有見過世界的多樣性,擁有開闊的思想,獨立的靈魂。
自然是最好的學校,公園也是最有趣的課堂。
教育專家蒙臺梭利曾在《童年的秘密》中說:“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會決定他的一生。”
無論貧窮還是富有,我們都應該用心去體會孩子的內心,用愛去滋養我們的孩子。
真正的破局是,面對差距,教會孩子不抱怨,看到自身的興趣和優勢,不屈于自卑的韌性;
讓我們的陪伴,削弱孩子成長的負面情緒,讓自卑成為孩子進步的跳板,激發他們前進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