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和北戴河哪個好、山海關離北戴河近還是南戴河近
秦皇島、山海關、北戴河
不在東北、不在山東
都在河北!
意不意外?
驚不驚喜?
秦皇島、山海關、北戴河,都在河北。誰大誰小?傻傻分不清楚。
在中國,島、關、河都可以作為市的名字,比如山東青島市、甘肅嘉峪關市、河南漯河市。解放初,秦皇島和山海關都是市,北戴河就更厲害了,民間稱之為“都”(夏都)。所以一些對地理陌生的人會覺得秦皇島是北戴河下屬的一個島,也就不奇怪了。
▲ 這里到底是秦皇島、山海關、還是北戴河? 圖/視覺中國
正本清源,秦皇島才是河北省東北部的地級市,山海關、北戴河都是秦皇島市下轄的區。秦皇島市政府駐地為海港區,這個海港是秦皇島港。
“你上哪?”
“上島去!”
秦皇島人喜歡親切地稱呼自己的家鄉為“小島”,而他們口中的“上島”則又狹義地指去海港區,言語中略有些得意,在外地人眼里卻是神神秘秘——秦皇島,島呢?
▲ 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這樣的地貌打破了人們對秦皇島的固有印象。 圖/視覺中國
秦皇島確實是有島的。明代《撫寧縣志》說“有山在海中”,指的是現在的東山,也就是“秦始皇求仙入海處”。明代時,這座小島離陸地只有一里地,島嶼背海一面形成“波影區”,海浪沖刷減輕,泥沙淤積成了連接島嶼與陸地的沙壩,小島最終成了半島。
▲ 夕陽下的秦皇島海岸。 圖/圖蟲·創意
▲ 秦始皇求仙入海處。明憲宗成化13年,立石碑一座,以紀念秦始皇東巡至此。 圖/圖蟲·創意
秦皇島的“秦皇”無疑是秦始皇,傳說他曾東巡至此,派遣方士入海求仙;而秦皇島市的得名,與其說是始皇帝,倒不如說是因為“秦皇島港”。所以秦皇島的別名是“港城”,而不是“皇城”。
秦皇島港最初只是漁港。甲午戰敗后,列強瓜分中國,德國強占膠州灣,旅大、廣州灣、威海衛租于俄、法、英等列強,中國港口權益喪失殆盡,不得不再尋良港。1898年,光緒帝欽定秦皇島為“自開口岸”,昔日小島由此卷入近代中國歷史旋渦的中心。
▲ 剛剛過去的九月,是秦皇島漁民們撈捕螃蟹和章魚的季節。 圖/視覺中國
秦皇島是座天然良港,周遭沒有大河注入,海水含鹽量高而冰點低,世界第二大暖流——黑潮暖流從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經菲律賓群島、臺灣海峽、琉球群島北上,正打在秦皇島的海岸線上,帶來了暖冬和不凍港。港口腹地則有開平煤礦與津榆(天津-山海關)鐵路雙重加持,讓秦皇島成為筑港的理想之地。
▲ 秦皇島金夢海灣。 圖/圖蟲·創意
清政府國庫空虛,筑港資金依賴開平礦務局籌措。秦皇島最終沒能成為大清軍港,但城市卻因港口而興,工人、移民、商鋪紛至沓來,小島也被建設成了半島。1905年,秦皇島最早的水泥馬路開平昌道(后來的開灤路)建成,1916年,京奉(北京-沈陽)鐵路改道秦皇島,以鐵路為界,分出道南商埠區與道北街市區。由于英國長期把持開平煤礦和秦皇島港,道南地區城市化發展迅速,醫院、學校、俱樂部紛紛興起,開灤路兩旁也是洋行、飯店林立,充滿異國風情。
秦皇島港和開平煤礦的關系,讓秦皇島和煤炭運輸結下了不解之緣。時至今日,秦皇島港依然是中國煤炭運輸的主樞紐港,世界最大的能源輸出港之一。
▲ 秦皇島港煤二期堆場、氣膜全封閉煤場。 圖/視覺中國
從山西的“煤都”大同,到河北海邊的秦皇島,大秦鐵路宛如一條凝固的“煤河”,以不到中國鐵路1%的營業里程完成全國鐵路20%、全國13%的煤炭運量。
這些煤炭再從秦皇島港海運發往全國,“西煤東調”和“北煤南運”在這里匯合。2008年初,南方雪災,大量輸電、運輸線路受損,大秦鐵路和秦港海運成為“雪中送炭”的生命線,秦皇島港煤炭樞紐的重要意義得以體現。
▲ 大秦線。 圖/圖蟲·創意、視覺中國
大秦鐵路稍北,萬里長城依山勢橫臥,同樣連接著大同、北京與秦皇島。長城到了最東邊,下山入海,名字起得貼切而響亮——山海關。現在的秦皇島港是海陸樞紐,既連接南北,也溝通東西,是名副其實的“山海關”。古時的山海關雖然也連著海,主要還是陸上樞紐。
▲ 高聳入云的撫寧背牛頂長城。 圖/視覺中國
華北平原與東北平原之間,緊鄰遼東灣,有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遼西走廊”,為華北出入東北的孔道。坐落在走廊上的山海關,是保衛京師的最后屏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644年,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是最富戲劇性的了,清軍入關,一個王朝誕生;1900年庚子之役,八國聯軍進北京,國難空前;1945年山海關保衛戰,蔣介石東北速戰計劃破產……
▲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圖/視覺中國
因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山海關成為了“天下第一關”。明清以后,漢語中的關內、關外、關東,這些“關”都是指山海關。除了赫赫有名的關城,秦皇島境內有260千米長城,集齊山地、平原、跨河、海濱、入海等各種形態,呼喚的神龍是“老龍頭”——長城與山海在此交匯,這也是中國唯一一段濱海長城。
▲ 山海關老龍頭,遠眺“長城連海水連天,人上飛樓百尺巔”之稱的澄海樓。 圖/視覺中國
戰時為關隘,和平年代為樞紐。關內外商旅往來,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交融,讓山海關成為商貿重鎮。這種樞紐特質延續至今,京山、京秦、大秦、秦沈、沈山5條國鐵干線在秦皇島交匯,津秦鐵路客運專線、京沈高速、沿海高速、承秦高速貫通全境。秦皇島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兩大國家戰略的交匯點,并非巧合。
▲ 津秦高鐵。 圖/視覺中國
秦皇島的名氣沒有山海關大,更不及北戴河。
年紀稍長一些的人大多熟悉“新華社北戴河電”的落款,二十世紀50年代一直到本世紀初,北戴河都是中央領導暑期辦公地,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這里接見外賓、召開會議,北戴河儼然中國的“夏都”。
▲ 北戴河的海灘,已成為京津冀乃至俄羅斯等國歪果仁的度假勝地。 圖/視覺中國
北戴河作為知名的避暑圣地,頗有歷史。1898年,秦皇島開埠的同一年,光緒帝應駐京西方使節的要求,開辟北戴河為“準中外人士雜居”的避暑區,來自世界各地的官員富賈、學者名流紛紛在北戴河修建別墅,形成了風格迥異的世界建筑群。
▲ 北戴河新區濱海新大道,心樂園。 圖/視覺中國
▲ 建設中的葡萄島。 圖/視覺中國
北戴河從此成為中國旅游業的發祥地:20 世紀初,中國第一張旅游招貼畫出自北戴河;1917 年,中國第一條旅游鐵路專線——北戴河火車站至海濱鐵路支線開通運營;1921年,北平與北戴河海濱之間開辟了中國第一條空中旅游航線;1936 年,中國第一座19孔高爾夫球場在北戴河建成……
▲ 新澳海底世界,坐落在山海關和北戴河之間。 圖/視覺中國
上世紀50年代決定暑期辦公地之前,考察小組也曾調查了大連、青島等地,北戴河在和北京的距離上更勝一籌。同時她也有絕佳的自然條件,毛澤東同志說這里“陽光、大海和空氣,最是吸引人”。北戴河周遭入海的河流不短不長,攜帶的泥沙粗細適中,形成了柔軟、潔凈的金色沙灘;海邊的聯峰山、鴿子窩都是觀鳥圣地,足以說明這里氣候條件優越。
▲ 北戴河的金色沙灘。 圖/視覺中國
改革開放以后,北戴河作為中國旅游業的標桿也重新開張,不少中國人是在這里第一次看到了海和沙灘,當然也免不了在這里應景地吟幾句詩:“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 一群灰鶴在秦皇島境內的七里海濕地覓食起舞。 圖/圖蟲·創意
去過北戴河的人大概會被一些地名繞暈,像什么南戴河、東戴河,又或是北戴河新區。北戴河成為一種符號和象征,有點老國營酒店低調奢華的感覺。但她也在偷偷地變年輕,北戴河阿那亞(雖然它并不位于狹義的北戴河)成了近幾年的網紅,三聯書店的孤獨圖書館和渾身雪白的阿那亞禮堂成為年輕人們打卡的好去處。
▲ 阿那亞禮堂。 圖/視覺中國、圖蟲·創意
▲ 黃金海岸中區的孤獨圖書館,靜靜地坐落地海邊。 圖/視覺中國
大海之濱,求仙問道的始皇帝嬴政是秦國人,生在趙國邯鄲,“東臨碣石有遺篇”的曹操是安徽亳州人;山海關上,設關的徐達是安徽鳳陽人,開關的吳三桂祖籍江蘇,生在遼東;北戴河區,前來療養避暑的名人更是來自世界各地……仿佛秦皇島人只是秦皇島風云變幻的看客。
▲ 東戴河的海邊。 圖/視覺中國
秦皇島也是秦皇島人的秦皇島,她可能不只是全國能源的樞紐、各地人士的度假地,還是那個當地人日夜生活其中的“小島”。
秦皇島在河北是一個比較另類的存在,因為她是座海濱城市,而整個河北省卻是中國沿海省份里最沒有“海味”的。北戴河、山海關、秦港,都和海密切相關,滄州和唐山雖然也沿海,但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前者是運河城市,后者是工業城市,和濱海風情相差甚遠。河北省遭人詬病的空氣、自然環境、生活節奏,在秦皇島好像完全不是那個樣子。
▲ 鴿子窩公園。 圖/視覺中國
秦皇島舊屬遼西地區,方言和風俗上與遼寧部分地區接近。吃可能是外人比較容易體會的,秦皇島瀕臨渤海灣,各類海鮮如清蒸鐵板蟹、煎烤大蝦、辣炒花蛤、醬爆皮皮蝦等種類繁多,卻也和遼寧的錦州、營口、大連相近。
▲ 山海關老味道,清河渾鍋子。五花肉、丸子、凍豆腐、各式海鮮,想吃什么有什么。 圖/圖蟲·創意
從河北全省的角度看,秦皇島就像是孤懸于冀東的珍珠,或用萬能青年旅店《秦皇島》里的歌詞——人們心中“孤獨的海怪”。而如今唐山的曹妃甸港、滄州的黃驊港迅速崛起,秦皇島港一枝獨秀的格局早已不在,產業方面秦皇島人曾經引以為豪的耀華玻璃也不復往日榮光,秦皇島人已經不得不迎難而上。
好在秦皇島人對此并不陌生,身處山海之間的港口城市,走到哪都是迎風而行,迎難而上本就是秦皇島人生活的一部分。
▲ 老虎石海上公園。 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