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最大的中越烈士陵園—廣西對越烈士陵園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己亥雜詩》。
雖說中國人最重的就是落葉歸根,但在朝鮮戰爭和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時候,有無數的英魂都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
有一位父親,苦苦尋找自己在對越反擊戰中犧牲的兒子,一直找了38年,直到86歲時才如愿為他掃上墓。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蘇聯的支持之下,裝備著蘇式和美式武器的越南走上了向外擴張的道路。
1978年,越南背靠蘇聯入侵柬埔寨,柬埔寨在強權之下毫無還手之力,迅速被占領。
越南對柬埔寨的入侵對我國邊境的國土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中央軍委迅速展開會議,并于1978年12月8日下達了對越自衛反擊作戰的決定和命令。
這個命令,澆滅了越南的囂張氣焰,也改變了一個平凡老人與他兒子的一生。
這個年輕人的名字叫蒲仕平,出生在四川閬中,祖祖輩輩都是地道的農民,父親蒲運海雖然沒有文化,卻踏實肯干。
但在蒲仕平三歲時,他的母親因病去世了,蒲運海一個人當爹也當媽,含辛茹苦將蒲仕平養大。
蒲仕平從小就很懂事,從來沒有忤逆過爸爸,但是二十歲那年,卻瞞著蒲運海干了一件大事。
懷有報國之心的蒲仕平偷偷去縣城報名了征兵,一直到入伍通知書下來,蒲運海才知曉這件事,事已成定局,他也沒有辦法去阻止。
就這樣,蒲仕平成為了直屬工兵團的一名普通士兵。
在農村長大的蒲仕平能吃苦,部隊的訓練總是盡十分的力氣,覺得自己做得不到位,還會偷偷加訓,不管是戰士還是上級都非常喜歡他。
蒲仕平后來被組織分配到了112師,擔任著偵察連連長的職務。
蒲運海看到兒子有了出息,深覺心中松了一口氣。
因為蒲仕平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他一直都擔心蒲仕平以后過得或許不如那些家庭完整的孩子那樣好,也覺得自己作為一個農民,沒有辦法給孩子提供太多的條件。
但蒲仕平卻從來沒有讓他失望過,雖然在軍隊中不能時時刻刻陪在蒲運海身邊,不能盡孝,但他每個月都會給父親寄去一封家書,除了家書之外,還有蒲仕平省吃儉用存下來的糧票。
每每看到兒子的來信,蒲運海都覺得心中很是溫暖。
然而好景不長,對越自衛反擊戰很快打響,蒲仕平作為偵察連連長,肩負著保家衛國的責任,蒲仕平沒有將太多的任務細節向老父親透露,只說自己要去云南執行一次任務。
蒲運海雖在鄉村,卻也聽說了越南與中國的這場戰役,他心知兒子恐怕是要上前線,為了不讓他分心,蒲運海沒有對蒲仕平多說什么,只是讓他照顧好自己。
蒲運海那時心中還懷著一絲僥幸,覺得這么多人上戰場,自己兒子肯定能夠安全回來。
他沒有想到,最后回到他手中的,只有一紙日期寫著1983年的革命烈士證明書。
蒲仕平犧牲在沙巴縣那場戰役,1979年2月25到3月5日這近十天內,解放軍陸軍第149師奉命進入越北山區,和越軍316A師正面交戰,這場戰役,可以說是中越王牌師之間的對決。
偵察連作為軍隊中真正的先頭部隊,肩負著滲透至敵占區域,偵察戰役發起前敵軍動態等責任,蒲仕平作為偵察連的連長,理應身先士卒。
在一天夜里,蒲仕平帶著幾個戰士披著夜路先行,前往敵占區打探消息,一路上都相對順利,只是在撤退的時候突然被敵人察覺。
作為連長的蒲仕平完全沒有慌亂,叫著:“快走!你們快走!”
不停讓自己冷靜下來,組織戰士們有序撤離,而他則留著殿后。
將士們大喊一聲:“連長!”想留下來幫他,可蒲仕平卻讓他們趕快把消息帶回去,頭也不要回,往前跑。
敵人兇殘無比,殺害蒲仕平之后立即對他的尸體進行了焚燒,隨后趕來的大部隊仍沒有將他完整的尸首救下。
就這樣24歲的蒲仕平光榮地犧牲在了戰場上,未能和父親兌現自己休假回家看望他的諾言。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結束之后,得到這個消息的蒲運海眼含著熱淚,背著行囊踏上了見蒲仕平最后一面的路。
然而當他來到蒲仕平的部隊時,卻沒有人知道蒲仕平究竟被葬在了何處。
在那個年代里,許多參軍的年輕將士們文化水平都不高,再加上戰爭時的混亂情況,想要完全弄清楚死在戰場上的戰友叫什么名字是非常困難的。
蒲仕平犧牲之后,戰爭還沒有結束,將士們只好趁著短暫休息時間翻閱部隊的名錄,在急行軍中草草將他的名字抄下來,以作為烈士的憑證。
七十年代時期,流行書寫簡體字,蒲仕平入伍時,寫的也是簡體字。
可誰知道,這竟然成為了最致命的關鍵的差錯,導致最后發到蒲運海手中的烈士證上,寫的不是“蒲仕平”而是“卞仕平”。
但是蒲運海卻不懂得,一直在用孩子的本名去尋找他的墓地。
對越自衛反擊戰烈士的遺體掩埋分為兩種情況:
在戰況緊急時,會將殘缺的尸體就地掩埋,等到戰斗過后再火化遺骸,帶上能夠確認身份的隨身物品若親屬有要求,則魂歸故里,若沒有親人認領或者無法辨認,則會葬在烈士陵園。
蒲仕平就屬于第二種,在他犧牲后,蒲運海并非第一時間得到消息,他的遺骸便隨著其他烈士一起進入了陵園。
就是這樣的陰差陽錯,導致蒲運海苦尋了三十八年之久。
蒲運海多年堅持尋找已故兒子之墓的事跡感動了許多人,四川和云南兩個省的好心人都四處幫蒲運海打聽。
安葬對越自衛反擊戰烈士的共有二十四個陵園,其中以云南和廣西居多。
2016年,蒲運海的侄子蒲仕川回到老家,來看望他的伯伯蒲運海。
蒲仕川見到蒲運海之后,先是做了簡單的問候,隨后開口:“你不要太激動,蒲仕平,我們已經通過愛心人士找到了他。”
蒲運海看起來很平靜,他沉默了許久,一句話也沒有說,他知道,這次自己是真的找到兒子了。
2017年清明這一天,蒲運海在家人的陪同下,從四川坐著車行駛了兩天,跨越一千五百多公里來到了云南屏邊大龍樹烈士陵園,這座烈士陵園里,安葬著156名烈士,其中對越自衛反擊戰犧牲的便有95名。
在四川閬中市和云南屏邊縣的領導的陪伴下,已經兩鬢斑白的蒲運海手中緊緊拿著花束,一步一個臺階走進了烈士陵園的大門。
八十六歲的蒲運海來到了兒子的墓碑前,再也忍不住放聲大哭了起來,“我來看你了,三十多年才把你找到......三十多年才把你找到........”
他伸出手顫顫巍巍地,拿著白紙一遍又一遍擦拭著兒子的墓碑,仔細地掃去塵土,嘴里始終念叨著這句話,一句“三十多年”包含了多少他日夜苦尋孩子的艱辛,包含了多少天人永隔的痛心。
蒲運海在墓前痛哭良久,他放下了手中的花束后,一直拿額頭緊緊貼著墓碑,仿佛是再次觸碰到了三十多年未見的兒子蒲仕平。
身邊的人看到這樣的一位老人,無不垂淚,但他們不敢多打擾,只是靜靜站著,用眼睛記錄下了這見者傷心的一幕。
“兒啊,我的兒啊......仕平”蒲運海一遍又一遍叫著蒲仕平的名字,“小時候爸爸把你抱在懷里。”
“是爸爸的錯,是爸爸的錯,三十多年才把你找到.....”這幾十年壓抑在胸膛中的悲傷似乎都完全迸發來出來。
蒲運海說過,在尋找蒲仕平墓碑的這幾十年中,有無數人曾經勸他放棄,說蒲仕平或許已經埋葬在了戰場上。
但是蒲運海不相信,他堅信著我們黨,我們軍隊,一定會把每一個為國戰死沙場的將士都帶回祖國,他們不能死在異國他鄉。
就這樣,蒲仕平犧牲時已經四十八歲的蒲運海,心中始終憋著一股氣,一股必須找到蒲仕平的氣。
任憑有多少人潑他冷水,他都不在意,他說,只要自己活著一天,就不可能放棄對蒲仕平之墓的尋找。
身邊的人說,蒲運海砸鍋賣鐵也要去找他的兒子,如今已經找到了蒲仕平安葬之處,蒲運海的心愿似也了了。
他臉貼著墓碑哭了很久,突然直起身來,想要拿頭撞墓碑,身邊的人一驚,連忙上來扶住他。
沒有人知道蒲運海對蒲仕平究竟懷有多大的愧疚,蒲運海曾經對來采訪的記者說:“我想要告訴他,父親雖然來遲了,但父親記得他,沒有忘記他。”
看到這一幕,沒有人不動容,蒲運海是真的隨蒲仕平一起去了,但他還有其他親人,他們攙扶著蒲運海,不停地安撫著他。
有人對他說,您給蒲仕平帶來的東西還沒有拿出來。
聽到這句話,蒲運海終于平靜了不少,他將臉上的眼淚擦干,佝僂著腰拿起剛剛放在墓碑旁邊的白色塑料袋。
塑料袋里裝的是土,是四川南充的土,是從家鄉給蒲仕平帶來的。
身邊的人幫他把袋子打開,蒲運海一把接一把地從袋子里拿出泥土,撒在蒲仕平墓碑的花壇里。
在他心里,這也算是落葉歸根了,蒲運海邊撒邊流著眼淚,對著墓碑說,兒啊,爸來看你了。
蒲運海曾經說過,三十多年來,沒有哪天晚上不想著兒子。
“每時每刻,我都是把我兒子想在心上的。”
三十多年前,蒲運海知道了蒲仕平的死訊之后,當天晚上就感染了痢疾,一直發作一兩個月,人都被折磨得脫了形。
蒲運海和家人對蒲仕平如此思念和不舍,都是因為他是一個太好的人。
蒲仕平兩歲,蒲運海就拉扯著他和哥哥蒲仕金兩個人生活,六七歲時,蒲仕平就開始幫著父親和農活,鋤地、挖草,沒有不能做的。
蒲仕金回憶,弟弟讀書回來之后,就會給我們做飯,早上和晚上都是蒲仕平做飯。
蒲仕川也說,小時候和蒲仕平一起玩耍,小伙伴們總是勸他多玩一會兒。
但年紀雖小的蒲仕平卻很懂事,他對他們說,不行,我要回去,家里只有爸爸和哥哥,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要回去幫忙。
蒲運海多年以來對蒲仕平懷有愧疚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因為蒲仕平去參軍,除了他自己得到報國之心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幫助這個三口之家,渡過難關。
蒲運海家中貧困,還養了兩個兒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蒲仕金回憶說,當時家中一頓只能勉強拿出兩把米來吃,都是菜為主,糧食為輔。
為了減少這個家的困難,蒲仕平選擇了參軍,他雖笑著讓父親別擔心,但蒲運海心中還是如滴血一般難過。
多年以來,午夜夢回時他都責怪自己,為什么當時沒有拼盡全力攔住兒子,又責怪自己,為什么這么沒有本事,讓孩子過得那樣苦。
那天的蒲運海在蒲仕平的墓前整整呆了一個下午,將這三十多年的心里話,全都對兒子說了出來。
一百多年來我們國家,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和對越自衛反擊戰。
那些奔赴沙場保家衛國的,都是像蒲仕平這樣年輕的熱血青年,他們舍了小家,為了大家,用血肉之軀,為我們筑起了安全的長城。
蒲仕平不僅被他的家人永遠銘記,我們也更應該記住烈士的功勞。
為什么每逢清明節中小學都會組織去烈士陵園掃墓,我們要紀念的,不僅僅是那些無名烈士,不僅是那些無名英雄。
這更是時刻提醒著我們勿忘國恥,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烈士的付出,像蒲仕平這樣,數十年未被家人尋找到的烈士還有很多,不管是個人還是社會,都該對這個群體有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