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畫鄉晚上可以玩嗎,古堰畫鄉景區春節開放嗎
Day2:
第二天我們的行程是先驅車20多公里游古堰畫鄉,游好古堰畫鄉再驅車40多公里前往云和梯田。
古堰畫鄉
古堰畫鄉景區位于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和大港頭鎮相接之處,景區包含了通濟堰和甌江蓮都段多個國家5級旅游資源單體,即“古堰”和“畫鄉”兩部分。
“古堰”指的是通濟堰,建于公元505年,是中國古代五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今仍然發揮著巨大的灌溉效能,還在為碧湖平原的人民造福,被稱為“活著的通濟堰”。而世界首創的拱形大壩、"水上立交橋"千年石函和秀麗的甌江風光、千年古樟樹群、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古亭古埠頭等人文勝景,構成了獨樹一幟且又韻味厚重的一幅絕美畫卷。
“畫鄉”指的便是大港頭鎮這邊的古街。八百里甌江,碧水白帆,旖旎風光,繾綣山水,秀川清瀾,每一幀都是一幅畫。這里誕生了著名的"麗水巴比松畫派",已成為中國美術寫生、藝術創作、油畫生產基地和攝影創作基地。
“古堰”和“畫鄉”之間隔著一條甌江,只能乘船往來。
我們把車停在通坪碼頭附近,從通坪碼頭入口進入。門票可以直接掃碼買票,無需預約。門票50元/人(包括船票在內),兒童半票。
我們在通坪碼頭邊玩邊等船,想先游覽古堰,玩了一會兒才知道,這里沒有船,要去前面的香樟碼頭乘船。
于是慢慢穿過古街,前往香樟碼頭。
這段時間游人是真的少啊,整條街上的游客貌似只有我們一家四口,有種包街的感覺!不過相應的,很多店鋪都沒開門,顯得有些冷清。不過,我倒喜歡這種感覺,正合我意~
看到兩棵枝繁葉茂,樹干粗壯的樟樹,旁邊依偎著一座亭子,這便是雙蔭亭了。再經過一棵古樟,便來到了香樟碼頭。
上了船才發現,整條船上也只有我們。在船長座位上擺拍幾張后,又來了幾個游人,開船前往古堰了。
一下碼頭,走進景區的第一眼便是一大片兒童沙地游樂區,兩小只非常興奮,和胡先森玩起了抓人游戲。可惜當時天氣不是很好,在下小雨,玩了一會兒后,見雨沒停的意思,于是只能催促他們前進了。感覺兩小只還沒玩盡興,不過這種場地,要想讓他們玩盡興沒有半天是打不住的!所以轉頭一想,幸虧下了點小雨了~
看到這座文昌閣,就是著名的“水上立交橋”石函所在了。
石函俗稱"三洞橋",位于堰頭村東首距大壩進水閘門約300米,是一立體交叉石函引水橋。這一水利古建筑設計獨特,使泉坑水與通濟堰渠水兩條水流呈立體交叉流動而互不相擾,泉坑水從橋面流入甌江,通濟堰渠水則從石函涵洞(即橋面下)流過,避免砂石淤塞通濟堰渠道,兩條水流成十字形上下流動,形成了溪水不犯渠水的科學格局。使下層流渠水,中層引坑水,上層通行人,并沿用至今,是世界首創"水上立交橋"。照片拍不太出來,視頻中會詳細說明。
三洞橋主干渠兩岸現存10棵樹齡在1000-1500年間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勃勃生機,想想有些樹從隋代起便屹立在此,千年歲月滄桑,見證著歷史的興衰更替,滄海桑田,對于他們而言,我們這些看風景的人才是他們眼中的風景吧......
哥哥想去撈魚,但發現水清澈到看不到一條魚,我和他說這就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慢慢逛到通濟堰。
通濟堰,始建于南朝蕭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迄今已有1500余年歷史,是由拱形大壩、通濟閘、石函、葉穴、渠道、概閘及湖塘等組成的大型水利灌溉體系。拱形大壩為世界首創,長275米,寬25米,高2.5米,初為木筱構筑,南宋時改為石壩,以鐵水灌注石壩縫隙中。通濟堰自流灌溉著碧湖平原約6萬畝良田,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跡,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名錄。
之后我們沿著竹林幽徑折返回碼頭。
乘船回到香樟碼頭,發現畫鄉這邊藝術區里的展館商店全都關門了。
云和梯田
之后我們驅車40多公里來到云和梯田。
云和梯田最早開發于唐初,興于元、明,距今有 1000 多年歷史,分布在云和縣崇頭鎮周圍高山上,海拔跨度為 200 米 —1400 多米,垂直高度 1200 多米,跨越高山、丘陵、谷地三大地質景觀帶,最多有 700 多層,是華東最大的梯田群,被譽為 “中國最美梯田”。
云和梯田如鏈似帶,從山腳盤繞而上,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其線條如行云流水,瀟灑柔暢,磅礴大氣與細膩爽潔的點線相諧,形成嫵媚瀟灑的曲線世界。
我們到的時候已經是下午3點多了,開到了山頂九曲云環景點,想著次日早上再買票來看云海日出,所以當時沒進去,在山上看到有觀光點就停車隨意拍了幾張照片,景色很仙,浮云朵朵,山水如墨染,悠悠至遠方。事后才知,這幾張隨意拍的照片卻是這次云和梯田拍的最好最清楚的照片了......
夜宿半山腰的民宿,心里還在期待著次日的旭日,云海爭流,紅霞滿天,千山萬壑如詩如畫的畫面。